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周 臣
《舞狮图》局部
明代再补充一个周臣吧。虽然周臣也不能算是典型的工笔人物画家,但从他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明代绘画在题材和风格上转变的轨迹。尤其是,唐寅、仇英都出自周臣门下,所以忽略周臣是不应该的。
周臣(?—1535),字舜卿,号东村。约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吴人(今江苏苏州)。 代表作品有《春山游骑图》、《春泉山隐图》、《访友图》等。周臣早年师从陈暹。陈暹是吴门画派的先驱,被朝廷“诏赐冠带”,《名画录》称其在“成化间以名画者六十年”。周臣与陈暹住处相邻,拜其为师可谓近水楼台。进入陈氏门下之后,周臣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经由学习老师的元人画风,上追宋代的李唐、马远、夏圭等诸家笔法,最终使自己的画风更近于南宋院体的路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中评价他道:“亦是院体中一高手”。
周臣的绘画,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两种面貌”。所谓“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所谓“两种面貌”,即谨细的面貌和粗放的面貌。
具体地讲,周臣早期的画,主要忠实于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的南宋院体画风,有时也借鉴北宋山水画的一些表现方法,代表作品如《春泉小隐图》和《辟泸图》。构图基本袭用南宋院体构图特点,用笔尖劲,皴法结合了李唐的刮铁皴和马远、夏圭的小斧劈,但多了些润泽气息。前者的树法来自李唐,后者则借鉴刘松年,比较师法对象,两者都略嫌草率而规整不足。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早期作品带有很明显的李唐式山水的印迹,但周臣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画面中技法的出处并有意识地加以炫耀。画家根据不同对象的质感,采用了刚柔、粗细、轻重不同的笔法,完全是为了客观地再现对象带给人们的感受。
周臣中期的画风,是在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画法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而形成的,代表作品有《山斋客至图》、《春山游骑图》、《亭林消夏图》等。从山石画法来看,说明画家进一步回到了李唐的早期风格,几乎全用刮铁皴勾斫。并且在此基础上,山石结构排布及它们与树木的结合方式还追溯了五代荆浩、北宋范宽的画风。树木尤其是松树的画法师马远,柳树师刘松年,杂树参照元人。综合而言,周臣的用笔更加稳健凝重、墨色愈发浑朴厚重。显然,这一时期的周臣想走得更远些,他越过了南宋院体画法,从北宋和五代画家的作品中寻求启发。此阶段周臣的画风变得比较稳定,也奠定了他在当时画坛以及身后画史的地位。
周臣晚期的画风,在中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构图周密中透现清旷,用墨也趋于清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桃花源图》(一名《桃源问津图》)。《桃花源图》中的技法是周臣晚期画风的典型:皴法在刮铁皴的基础上,吸收了北宋郭熙一路山水画的拖泥带水皴,一部分山石的营构则借鉴了学生唐寅的画法:让基本造型元素倾斜扭曲,以加强整体结构的生动性。
《香山九老图》轴88.5X177cm
唐中期,古都洛阳闻名九州的“香山九老会”,被人称颂至今百世永流芳。“香山九老”指的是: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禅僧如满95岁;胡臬89岁;吉皎88岁;刘真87岁;郑据85岁;卢真83岁;张浑77岁;白居易74岁。九位老人在洛阳龙门的香山结成“九老会”。周臣《香山九老图》就是以绘画述此盛事。
《春山游骑图》绢本淡设色 185cm X 64cm 故宫博物院藏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中国明代职业画家,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唐寅、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
此图所描绘的是风和日丽的春天中,游骑行旅的景致。春山叠翠,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有声,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于阴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构图清旷周密,自然得体。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用来点明题意。其他衬景则比较简略。
周臣此作品系传统的春游、山行题材。图绘春山、旅店、游骑和行旅者的活动情景。构图清旷周密,笔法清秀,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及南宋李唐、刘松年画法,山石用小斧劈皴,人物用细线淡色,别具新意。该图为周臣山水画的代表之作。款署“东村周臣”,钤“东村”一印。
《画閒看儿童捉柳花句意》绢本设色 116.6cm X 6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白居易《别柳枝》:“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与杨万里的《閒居初夏午睡起》:《日常睡起无情思,閒看儿童捉柳花。》 画幅构图採边角式,虽与浙派同样传承自马、夏传统,但却了无浙派刚劲的笔调,处处洋溢著南宋院体绘画抒情的风致。周臣弟子仇英的工笔人物画,殆种源于此。
(传)周臣 舞狮图
袁安卧雪图 济南市博物馆
就山封图 中堂
水亭清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春泉小隐图


闲看儿童捉柳花(局部)


流民图 纸本水墨 纵31.9厘米 横244.5厘米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