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在家就可以做的本体感训练 为何还要花钱?

 清露莲子 2016-01-14



  本体感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例如,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协调,手-耳协调,身-脑协调,动作灵活和灵巧等等。如果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写作业当然要慢,写字写不好,容易出格;手-眼不协调的,看到的和写出来的就会不同,常出现抄错数,写字颠倒等问题;手-耳不协调的,听到的与写出的不一致,听写就容易出问题;身-脑不协调的,大脑对身体控制不良,上课、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不安地乱动,小动作多等。

  另外,因为控制小肌肉和手-脑协调的脑神经与控制舌头、嘴唇肌肉、唿吸和声带的神经是相同的,所以,本体感不足的孩子,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的控制不灵活,容易造成语言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大舌头、口吃等。所以,不要小看了本体感的训练哟!

  传统方法:

  本体感训练还可以借助于一些传统游戏,如:

  手影儿:这但是晚上在屋中常玩的一种小游戏,用手做成一些姿势,灯光一照,在墙上显出好玩的影象。其作用在于通过一些有趣的表象吸引幼儿活动自己的肌肉关节,形成本体觉。另有一游戏称“翻饼烙饼”玩法如下:两小儿相对站立,双手对握,摇晃胳膊,一人由怀臂间探头翻过,另一人随之,变成二人对背站立,曰翻饼,然后翻回,曰烙饼。边动作边唱:“翻饼,烙饼,油炸馅儿饼,翻过来瞧瞧!”合作性的游戏,锻炼幼儿大关节活动,但要防扭伤。这也是一种借助同伴认识自己身体的一个探索过程。

  玩儿冰棍儿棍儿:拣冰棍之小木棍若干,玩时将大家的木棍合在一起,拿在手中,向平地上一撒,用一根木棍从下挑弹起撒出的木棍,每挑一根不许碰动其他木棍,挑成功者木棍归己所有,挑坏,则由下一个人来挑。这种游戏在挑弹过程中要求的是细心和动作精细,稍大则有可能挑坏,在娱乐中不知不觉促进了精细动作的发展。

  指头立毛掸:找一鸡毛掸,将扎有鸡毛的一端朝上,光的一端立于手心或手指上,身体随鸡毛掸倾斜而走动,使鸡毛掸立于手心或手指长久不掉下来,还能做鸡毛掸在手上移动和倒手等花样儿动作。还有踢毽儿即踢毽子,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既要平衡身体,又同时要求视触协调一致才能踢中和持久。

  另外“拽包”与丢沙包类似,也是幼儿在跑跳躲闪中锻炼协调能力的不错的选择。

  体育锻炼:

  同时,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使孩子健康、充满活力,而且能刺激、调整、提高孩子的本体统合能力。

  1.前仰后合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和身体柔韧性。

  游戏内容:轻轻扶住孩子的腰,帮助她慢慢地往后仰,并逐渐向下,直至她的双手撑地。停留片刻,身体成弓字形或者彩虹式。叮嘱孩子用她的手和腿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然后再帮她慢慢起身。

  2.翻筋斗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和肢体柔韧性。

  游戏材料:一个松软的垫子

  游戏内容:让孩子在垫子上面自由地翻筋斗,随便前翻、后翻都可以。也可以让孩子在后翻的过程中停留一会儿,保持上体在下,腿在上的弯曲姿势片刻。

  3.挠痒痒游戏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触觉。

  游戏材料:软垫或床

  游戏内容:让孩子躺在床铺或软垫上,张开四肢,由父母亲跪在身旁,在孩子身上敏感处玩抓痒游戏,可以每天进行10至15分钟左右。

  4.小滑板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触觉和身体协调力。

  游戏材料:一块方形板,大约可以将孩子脖子以下、腰以上的躯干平放在滑板面上,下附四个轮子,可以前后左右行进、退后,并能做360度回转。

  游戏内容:孩子以俯卧或仰卧姿势,趴或躺在小滑板上,头部抬高,用两只手撑地前后左右地滑动。也可以让小孩子躺在滑板上,以背部为重心,颈、手、脚举起向上,在手和脚可以够得到的位置架上一条绳索。孩子可以用手和脚同时钩住绳素,以仰身的姿势向前慢慢滑动。

  5.梳子游戏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触觉。

  游戏材料:梳子或者吹风机

  游戏内容:头皮是感觉敏感的部位,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皮质感觉区,对身体形象的建立有很大帮助。让孩子轻轻用梳子梳头发,妈妈亦可帮忙做。每天进行10分钟左右。也可以用吹风机吹身体各部位,强化身体形象感觉。

  6.小司机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方位感。

  游戏材料:一根布带

  游戏内容:让孩子邀请一个小伙伴来家里一起做这个游戏。两人一前一后站立,用布带结成一个合适的绳圈,把两个人套住,组成一辆汽车。前面的人是司机,站立姿势,手拿一个塑料圆盘子当方向盘,后面的人就是乘客,弯腰用头抵着前面司机的腰部。司机问乘客要到哪里去,乘客回答后,小司机嘴里发出“嘀嘀——嘟嘟——”的声音,带着乘客一起在屋子里跑动。一定时间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7.荡秋千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和方位感。

  游戏材料:秋千

  游戏内容:让孩子抓紧坐在上面,父母前后左右地帮忙摇晃孩子。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一个人荡着玩,或者与其他同学朋友一起,叮嘱他们注意不要从上面跌下来,也不要荡得太高太勐。

  可以在家做的生活小游戏:

  以下为简单的本体感觉促进运动,在家就可以轻鬆训练本体感觉:

  单脚站在平稳的地面上保持平衡,然后慢慢增加难度,例如由张眼到闭眼,再由半蹲的高度来做难度的调整,双脚交替训练,单脚站一次维持10秒。

  单脚垫脚尖站在倾斜的平面上,并维持平衡,可慢慢增加倾斜板的斜度来增加难度,双脚交替训练,一次维持10秒

  双脚站在不平稳的物体上,做躯干的转动及手臂的摆动,并保持平衡。

  双脚同样站在不平稳的物体上,加上功能性活动,例如:投接球,动作过程中,都要保持平衡。

  贴心小叮咛:上述运动前,可先做简单的暖身运动,并注意安全,训练时,可随自己能力,调整时间与次数,渐进提升本体感觉能力,以增加运动及行走安全。

  为了促使孩子本体感觉不良的正常化,提高其感觉统合功能,常用的训练方法是: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有游泳、跳绳、拍球、搬运东西等;采用器材进行训练的方法有滑梯、滚筒、羊角球、袋鼠跳、双脚踩踏协力车等。

  通过球类训练

  让孩子在家中玩儿小皮球,对于发展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注意力、双手和双脚的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方法是:

  一是趴地推球。让孩子趴在地上,距离墙壁30~50厘米,面对墙壁,挺胸、抬头、双臂悬空,双手将球水平推向墙壁,待球从墙壁弹回后,接住球再推向墙壁,如此反复。开始每天推100次,一周后增加到200次,以后逐渐增加到600一800次。

  二是对墙抛球。让孩子距离墙壁1.5米的地方站立、面对墙壁,将手中的球用力抛向正面的墙壁,并接住弹回来的球。这项活动比趴地推球的难度要大一点,应等孩子熟练了趴地推球后再进行这项活动。

  三是拍球。让孩子把球抛向地面,当球从地上弹起时,让孩子拍。一开始可让孩子跟着球跑,熟练后,要求孩子站在塬地拍,规定用那只手拍,双手交替拍或左右手同时拍两个皮球,最后要求孩子站在平衡台上拍。

  另外,也可以带着孩子到户外踢球,往球圈内投球等活动。

  通过跳绳学习训练

  跳绳需要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才能完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子,在没有经过其他训练之前,先学跳绳是很困难的:必须经过前面的平衡失调训练后,再来学习跳绳就比较容易了。

  教孩子学习跳绳,先让孩子双手抓住绳子的两端,绳子甩起后跳过去:一开始,孩子很可能是等甩起的绳子落到地上,从地上的绳子上跳过去,然后再甩绳,再停下来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应能自然而然地从甩起的绳子下跳过去了。等到孩子掌握了跳绳的技巧后,再教孩子跳双飞、叁飞、穿花及向前跑着跳等。

  另外,家庭日常生活中如游泳、骑自行车、搬运东西等活动,都可以对本体感觉不良的孩子起到训练作用。

  根据下列几个方面检查3-13岁孩子的本体感:

  1、穿脱衣裤、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时动作缓慢、笨拙。

  2、顽固、偏执、不合群、孤僻。

  3、吃饭时常掉饭粒,口水控制不住。

  4、语言不清,发音不佳,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5、懒惰、行动慢,做事没有效率。

  6、不喜欢翻跟头、打滚和爬高。

  7、上幼儿园仍不会洗手、擦脸、剪纸,以及自己擦屁股。

  8、上幼儿园(大、中班)仍不会用筷子、拿笔、攀爬或荡秋千。

  9、对小伤特别敏感,依赖他人过度照料。

  10、不善于玩积木、组合东西、排队、投球。

  11、怕爬高,拒走平衡木。

  12、到新的环境很容易迷失方向。

  本体感异常(身体感觉异常)的表现:规划实施运动有困难、完成有目的性任务有困难、喜欢跳、喜欢别人拉着胳膊转、喜欢摔倒(前庭平衡失调,肌肉张力低)、摆出奇怪的身体姿势、喜欢靠着、挂着家具上、写字时字迹潦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失调)、有不好的饮食习惯、过紧过松抓我铅笔、对精细动作、涂色等有困难、手眼协调能力差、玩耍时很粗暴(身体控制能力差、玩的技能不足)、经常损坏玩具、小的时候爬的不多(原因性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