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招生季节,各高校招生老师在给考生家长宣讲时,都常会提到一个专用术语——重点学科。那么,“重点学科”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它对填报志愿就何参考意义?今天,我们零点高三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
一、什么叫“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又称全国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原国家教委于1986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首次重点学科评选。
我们来看看教育部对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要求:
1、申请学科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至少已正式招收一届博士生,并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2、申请学科应属“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教育部批复预审的原“211工程”学校中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
3、申请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教学科研奖励;
4、申请学科为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5、申请学科所在一级学科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国家级重点学科与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区别?
很多家长把“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搞混淆,认为两者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1、简单地说,国家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一般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
2、国家级重点学科是从众多学科中,严格遴选出来的,数量很少。到2007年为止,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全国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它代表有这种博士、硕士学科的所有院校在该领域科研的最高水平。
总之:
国家级特色专业一般是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特点而设置的,不能代表同类专业的最高水平,但相对其他没有这种特色专业的高校要具有优越性。国家级重点学科才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核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可能发展成重点学科,但有较大的难度。
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与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有什么不同?
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
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进了校门就可以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