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南船北马”话南阳

 乙哥哥 2016-01-14

“南船北马”话南阳  


     道路交通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地理状况、环境条件等影响,古时道路运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南船北马”,即南方运输靠船,北方运输靠马。南阳东有大别山、桐柏山千里横卧,西有秦岭、伏牛山八百里逶迤,南阳盆地恰处在南北通道之中,向南经唐白河、丹江,通汉水直达长江,有舟楫之利;向北舍舟登陆,越“南襄隘道”,可达黄河中下游中华文明最早的地带。因此,南阳可谓水陆交通便利,是“南船北马”的交替地、转折点,又因它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具有南北交通腰膂的优势而曾一度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成为商家汇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古时南阳的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在夏朝,南阳向北就有道路叫夏路,就是出南阳盆地东北方,经方城、叶县间的隘口,到达豫中平原的道路。《史记》记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指的就是这条道路。在道路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南阳通往北部的交通仍沿用这条古道。南阳向西是秦楚大道,古时经淅川,出武关,经商邑,达咸阳。秦朝末期,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由张良指点,兵出荥阳,到南阳向西翻秦岭到蓝田,占咸阳,走的正是秦楚大道。南阳向北经今鲁山、汝阳到洛阳,李白诗云“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游历的就是这条道路。
     古时南阳的航运同样十分繁荣。纵贯南阳盆地的唐白河、丹江汇入汉水再入长江,是古时难得的水上通道,自古舟楫商贾往来频繁。1957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青铜制的铜简,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时的航运通行证,叫《鄂君启节》,有铭文163个,其中记录“自鄂往庚阳丘,庚方城”。这个准运证,是允许商船自湖北的鄂城,越过湖泊,溯江水北往,转入唐白河,经阳丘(今方城县东渔池岗)到方城(今方城独树镇)。这证明在战国时,南阳就具有水路运输重要的地位。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记载:“浮于江、沱、潜、汉逾于路,至于河南。”说的是夏商时代,荆州地区向皇室交纳田赋的贡道,是经长江入夏水,转入东荆河,再经潜江入汉水,经白河到伏牛山南麓,然后陆上运输到帝都。汉、唐、宋、明、清等朝代,长江中游大片地区通过汉水,经唐白河沟通中原,通过丹江沟通关中。江南的漕粮也是由汉水北运,途经南阳,再从陆运接转京都。
     古时唐白河一年四季通航,10吨至20吨的船可直达南阳或赊店,6吨至8吨的小木船可达南召县的白土岗。丹江水运上溯可达商南龙驹寨,下航可达汉口等江汉沿河大埠。据清朝咸丰年间记载,白河航运的船只约3000只,唐河约2000只,丹江航运船只1200只,每年4至10月利行舟楫,唐白河、丹江船行如梭,桅杆林立,帆船往来络绎不绝。西北山产和河南的土特产由此南运,南方的木材、瓷器、茶、粮、布匹、食盐等杂货经宛北输,所谓“水陆云集之所,南舟北车,从此分歧”。
     水陆商运的活跃和发展,促使沿河商业城镇兴旺,特别是地处舟车相会、水陆要冲的城镇,百货云集,富商大贾争相聚居,设肆经营,使一些城镇非常兴隆。唐白河岸的南阳、新野、瓦店、石桥、唐河、赊店,还有位于河南边陲丹水河畔的荆紫关,都是极繁盛之地。最兴旺的当属具有水旱码头,地处“南襄隘道”要冲的南阳,白河自北而南流贯,水道宽平,北达南召,南达江汉,帆船往来,络绎不绝。南阳古城的大寨门、小寨门、永庆门、出城门就是河岸码头。赊旗店(今社旗县城)位于唐河上游的赭水(今潘河)岸边,南来人员由舟楫溯唐白河入店,舍舟登陆,跃马载物,经方城路至开封、洛阳,为南北地区物资汇集中心和集散地。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舟楫栉比,货物富饶,促使赊旗店商业繁盛,曾一度与豫东朱仙镇齐名。位于丹江上游的荆紫关,也是舟车相会之地,自古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船只停泊港,明清时各地富商争相聚居,行商交易,日有万金,盛极一时。
     近代,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通车后,经由唐白河、丹江南运长江沿岸大埠的货物逐渐减少。1954年以后,唐白河水位逐渐下降,行船困难,航运开始萧条。1958年鸭河口水库修建后,白河渐趋枯浅,航运遂逐渐停止。由于现代运输工具火车汽车的出现,“南船北马”的时代已经结束,南阳一度失去了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而如今焦枝铁路通南北,宁西铁路贯东西,312国道、207国道交会其间,许平南、南邓襄等高速公路开通和建设,将使南阳成为铁路交叉、路网汇集的交通要道,一个重现历史、商遍海内的新南阳呼之欲出。

新野航运:一支渐行渐远的船队

新野位于南阳盆地的出水口。这里沃野百里,八水竞流。得益于丰富的水系径流,成就了新野航运的百年历史,孕育了新野航运的一代辉煌。

新野的水上运输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有船只往返于汉水和淯水之间,继而到达宛洛荆襄,担负着南北的大量运输业。当时纵贯新野境内的几条河流,由于上游没有水库拦截,河流水量充沛,加之陆路交通不很发达,因此航运船只就成了最主要的长途运输工具。那时的水上航运,丰水期白河船只可以由湖北的张家湾直达南召的白土岗,湍河可由新野城北的两河口直达邓县的罗庄。20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鸭河口水库的建成,白河水源枯竭,河道停运,新野的船舶只好转移到汉水、长江航道。1994年1月,随着新野航运公司在湖北省襄阳县张家湾轮船公司的建立,由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豫新001”号油轮的下水,开启了新野航运的又一次辉煌。为此,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以及南阳市内多家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

从1951年新野航运站的建立,到今天的新野航运管理局,历史已走过五十七个年头,新野航运也一路走过风风雨雨,经历坎坎坷坷。今天,曾经辉煌的新野航运再也难以重睹她辉煌的历史,只有座落在新野城西白河岸边那远离繁华的一片小村落、县城一隅的“新野航运管理局”、奔驰在南阳盆地的“新野县航运公`司运输车队”以及航行在长江、汉水之上的一艘艘新野航运的驳船,他们依然在续写着新野航运的历史。这些勤劳善良,勇于吃苦耐劳的新野船民的后代,正在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延续着他们祖上未竟的事业。可以相信,通过他们这代人的努力和拼搏,新野航运这支即将消逝的船队,前程一定会更加辉煌! 
            

白河港口

“南船北马”话南阳 - dss.2005 - dss.2005的博客
“南船北马”话南阳 - dss.2005 - dss.2005的博客
 

 
石桥港
位于原南阳县石桥镇。距南阳航程38公里。为水陆码头。清末时岸上有船行一家。1935年许南路改道盆窑过白河,石桥港即失去作用。 
瓦店港
瓦店紧依白河,汉称小长安,元设林水驿。古来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民国期间有承营船运的船行三家,号为“兴合家”。建国初,常有数百只木船停泊于瓦店码头,往返于南阳至襄阳及老河口之间。瓦店北的三十里屯,南边的界中也曾是船泊码头。建国初曾设置省内河航运管理局瓦店中心站,60年代后期港口荒废。 
新野港
是新野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港口无固定的建筑设施,港务繁忙时常修筑临时性沙士,往往是前修后废难以持久。后河流断航,码头荒废。 
新甸港
位于新野县新甸铺。因其位居白河下游,水位较好,码头稳固。明清之际常有汉口、襄樊等地的富商大贾到此坐庄采购,促进了该港的繁荣。1946年以前,港中常停泊木船数百,甚至多达千只。镇上有船行3家,并设有井上保。新中国建立后,港口水运亦相当繁荣,1964年以后废置。 
  解放前因经济发展缓慢,当时的条件尚未发展到修建水土性桥梁的地步,因此在白河沿岸还形成了多处渡口。比较著名的古渡口有瓜里津、南关、校场等渡口。 
  南阳解放初期,白河上大小船只还有500余只,运送军粮,为支援前线做出了贡献。1959年鸭河口水库落成,洪涝虽得以有效控制,但南阳白河航运遂告终止。 
  白河有史以来,就与南阳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白河两岸水利设施遍布,早在汉代,南阳郡守召信臣曾设四堰,灌田六千余公顷。历史上在白河上兴建的比较著名且发挥效益大的水利工程有玉池陂、马渡堰等,虽这些水利工程几经兴废变迁,但白河上兴建的水利工程对发展农业灌溉功不可没,使南阳农业五谷丰登,人民从中受益匪浅。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注白河,于20世纪50年代即在沿河两岸修筑堤防47800余米,护岸建闸数百处。1958年,先后于大圪坦头、朱湾、庙坡等处拦河引水,修建跃进二、三、四三条大型灌渠。1966年将跃进二、三渠合并,命名为“鸭河口水库白桐干渠”,设计灌溉面积6万余公顷,并在沿岸修建机电灌站20余座,昔日氵育 水为患,当今造福人民。 
 白河在市区内穿城而过,全长32公里。白河游览区位于南阳市区南部的白河市区段上,南阳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从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建设特色城市出发,提出了创建白河游览区、建设“水城”目标。先后筹资修建了白河四级橡胶坝,使白河游览区形成了天水一色、上下贯通的景观;在白河河南岸建成了有6条全长2500米的国际A级标准赛船道、观礼台和指挥塔等组成的划船基地;围绕白河游览区绿化、美化,先后建成了30多个游览景点及月亮岛、莲花岛,并在白河两岸台地修建了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白河游园,白河游园的建成,使白河游览区四季有花,四季长青,草木葱茏,苍翠欲滴,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景色十分宜人;如今的白河游览区己初具规模,在南阳市中心区形成了16000亩水面的碧波长湖,整个白河游览区堤、林、路、岛、桥、水、绿相互协调,相映成趣,形成了具有乡野情趣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南阳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古老的南阳盆地,有一条银带般的河流自北向南纵贯全市,奔腾不息,孕育出了文化名城南阳,她的名字叫白河。 
 白河原名济水,汉以后又称氵育水。到了晋代,晋文帝司马昱即位,为避名讳改称为白水。到了宋代因河水碧清、滩大河白,故正式改称为白河,一直沿用至今。 
 白河属长江流域,为汉水主要支流。源出河南嵩山双鸡岭,经南召、方城、宛城区、卧龙区、新野至湖北襄樊的陶岗北与唐河汇流,注入汉水总长328.2公里。白河在南阳市属最大河流。 
 白河河道宽浅多滩,河床不稳定。河床一般在800米至1500米之间,为常年性河流。白河河道流量悬殊,河床不稳,弯多滩大,夏秋多雨,常遭洪涝。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决口,一次是明末新野决口夺潦河形成今天的白河河道;一次是1955年8月一次暴雨致使沿河两岸沟满河溢,不少村镇房倒屋塌,禾田淹没,原白河的重要水陆码头瓦店镇被冲毁迁移。1959年鸭河口水库建设之后,洪水得到了控制。 
 白河支流众多,主要发育在右岸,较大支流有刁河、湍河、赵河、潦河等。唐河、白河在湖北省襄阳汇流后合称唐白河。由于唐白河经由伏牛山区的花岗片麻岩出露地区,故有“白河滩多,唐河湾多”之说。 
 白河在卧龙区石桥镇以上因岗岭丛错,舟行不易,至南阳市独山进入平原,水量增加,早年曾通舟楫。在历史上的南阳市区是白河上舟车辏辐,人蔗浩繁的水上码头,行至新野水量大增,帆楫颇盛,可直下湖北,顺汉水入长江,直达武汉、南京。据《河南省地理志》载:“白河自南召县皇路店流出后,水道平宽,利用舟楫,航路北通南召,南达襄阳,帆船往来络绎不绝。航路首尾约350公里,夏涨冬落。水盛北上,可经卧龙区石桥镇达南召县至李青店,水期短,易搁浅,故上游之舟极少。”南阳白河航道兴于汉代盛于元、明,清末。 
 由于水势泱泱。沿河形成了众多的天然港口和自然河坡码头、临时装卸码头,商船南来北往,航运十分繁荣。白河沿岸历史,主要有五个停泊港口。 
    石桥港。位于原南阳县石桥镇。距南阳航程38公里。为水陆码头。清末时岸上有船行一家。1935年许南路改道盆窑过白河,石桥港即失去作用。  
    瓦店港。瓦店紧依白河,汉称小长安,元设林水驿。古来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民国期间有承营船运的船行三家,号为“兴合家”。建国初,常有数百只木船停泊于瓦店码头,往返于南阳至襄阳及老河口之间。瓦店北的三十里屯,南边的界中也曾是船泊码头。建国初曾设置省内河航运管理局瓦店中心站,60年代后期港口荒废。  
    新野港。是新野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港口无固定的建筑设施,港务繁忙时常修筑临时性沙士,往往是前修后废难以持久。后河流断航,码头荒废。  
    新甸港。位于新野县新甸铺。因其位居白河下游,水位较好,码头稳固。明清之际常有汉口、襄樊等地的富商大贾到此坐庄采购,促进了该港的繁荣。1946年以前,港中常停泊木船数百,甚至多达千只。镇上有船行3家,并设有井上保。新中国建立后,港口水运亦相当繁荣,1964年以后废置。  
  南阳港。位于古宛城东南白河岸。明清之际,港区有琉璃桥、永庆门、大寨门、小寨门固定码头4个。1929年前后,岸上有船行6家。 
解放前因经济发展缓慢,当时的条件尚未发展到修建水土性桥梁的地步,因此在白河沿岸还形成了多处渡口。比较著名的古渡口有瓜里津、南关、校场等渡口。  
  南阳解放初期,白河上大小船只还有500余只,运送军粮,为支援前线做出了贡献。1959年鸭河口水库落成,洪涝虽得以有效控制,但南阳白河航运遂告终止。  
  白河有史以来,就与南阳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白河两岸水利设施遍布,早在汉代,南阳郡守召信臣曾设四堰,灌田六千余公顷。历史上在白河上兴建的比较著名且发挥效益大的水利工程有玉池陂、马渡堰等,虽这些水利工程几经兴废变迁,但白河上兴建的水利工程对发展农业灌溉功不可没,使南阳农业五谷丰登,人民从中受益匪浅。

白河是我县境内的第一条大河,经南阳、过新野至樊城汇入汉水,流入长江。由于我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白河水量丰沛,水势平缓,河床中以沙为主,极少有石块,适宜木帆船的行驶。每年春末至秋末是白河上行船的大好时节,看那成排成队的白帆,便知繁忙的河上运输景象。  

白河的货运木帆船,一般是从湖北襄樊出发,逆流而上,经新野、过南阳、入南召。南召沿河的主要码头依次是皇路店、刘村、柴岗、韦湾、白土岗。夏季旺水季节,如特别需要可达板山坪两河口。  

白河上的木帆船是用上好的楸木板和大量的铁钉、铁抓子打造而成,接缝处用油麻和批灰塞实,船体内外用批灰批好几遍,用熬好的桐油刷几遍,用以防渗防腐。船的形状是,船头和船尾高于船舱,而船舱宽于船头和船尾,船底的前部按一定的弧度向上翘。船上设有多个船舱,在舱底和舱上面铺有活动的木板,以便用来装卸货物,每条木船载重可达5-7吨。船舱上面还装有可拆装的拱型舱顶,拱顶是用木板或竹篾编织而成,再用桐油刷好,以防雨水。拱顶两侧还装有窗子。船头放有铁锚,并用铁链和船体相连,靠岸时固定船用。船尾处装有船舵,船老板(船老大)靠船舵来调整和掌握船的前进方向。船尾上还装有安橹用的木楔,那是在深水区或稳水区靠人工摇橹拨水使船前进。  

木帆货船多在襄樊、南阳装上货物(工业品、日用品、粮食、食盐等)逆流而上,运到沿河各码头交商家销售;再装上当地的土特产,顺流而下,运往下游各地销售。逆流而上的叫“上水船”,在船的前中部竖立一根标直的杉木杆——桅杆,在桅杆上升起白布风帆,俗称“帐子”。帆是用白布缝成长方形,用十来根横撑着,竹杆的两端固定在帆的两边,靠绳索和滑轮升挂在桅秆上。船老板用连在船帆竹杆一端的绳索来调整船帆受风吹的方向,并把握着船舵,借助风力使船前行。为加快船速,船工还会用竹篙撑船前行,风力实在不足时,还会用人拉纤。行船时船老板随时观察着水流、水势,判断出哪是浅滩,哪是行船的水槽。顺流而下的叫“下水船”,把船帆降下收起,放下桅杆,附在船帮处,船老板只需掌着船舵,基本上是靠水流前进的。船老板携家带口,吃住在船上,为水上运输而忙碌。  

     一九五八年鸭河口水库的修建,白河上的木帆船已不存在,只有昔日的记忆了.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 

  摘要:交通是一个地区城镇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形成了以丹水、湍水、白河、唐河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商洛路、邓州路、桐柏路为主干的陆路网。盆地内星星点点的城镇分布其上,或通过水路,或依靠陆路,或水陆联动,以致货物聚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后来,不少城镇则随着交通线路的兴衰而消长。探讨这一变迁过程,对于充分开发利用该区域的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区域和城镇发展规划,促进当时经济建设,当有裨益。 
  交通是一个区域内城镇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自古以来,南阳盆地的水陆交通就比较发达,商周时期,盆地内即有通往中原的“夏路”〔1〕,秦汉时期,交通更为发达,形成了“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推淮引湍,三方是通”的水陆并臻的辐射型交通网〔2〕。唐代,南阳盆地为东、西两大政治中心和南、北两条漕粮之道的交通枢纽〔3〕。明清时期,南阳盆地逐渐形成了以丹水、湍水、白河、唐河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商洛路、邓州路、桐柏路为主干的陆路网。盆地内星星点点的城镇分布其上,或通过水路,或依靠陆路,或水路联动,以至货物聚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其后,不少城镇则又随着交通线路的兴衰而消长。理清这一变迁过程,对于充分开发利用该区域的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区域和城镇发展规划,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当有裨益。 

  1 盆地南部水路交通与城镇发展 

  南阳盆地处于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交汇地带,其水运航程为“中国中古时代南北天然水运航线上最长最盛者”〔4〕。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内水路交通大体有丹水、湍水、白河、唐河几条: 
  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州境内,在湖北均县汇入汉江。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丹水为过境河,在唐代是长安至荆州“次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口运往陕西的货物“自汉口送襄阳,换舟秋船载至龙驹寨雇驴运省”〔5〕。康熙三十年(1691年)陕西西安府受灾,次年从湖北、湖南调20万石米救济,即取道丹水〔6〕。清代中叶,自淅川县城(今老城镇)至丹江口,可行长3丈广阔6尺的大船,每船可载米100~150石,自淅川老城至荆子关可行长2丈余宽3尺的扒河船,每船可载15~20石,荆子关至龙驹寨每船减至7~10石〔7〕。沿丹水顺流而下,船速较快,清人徐光第《由荆子关顺流抵淅川城》诗曰:“河身如带势弯环,一线中流两岸山。百廿程途才半日,片帆飞下自荆关。”〔8〕由此可见,其船速顺流半日可行一百二十里左右。明清时期丹水繁忙的航运,使得沿岸的李官桥镇、淅川老城、白亭镇、荆子关镇繁荣起来,尤以荆子关、李官桥镇为盛。荆子关盛时镇上有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商帮)、十二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之称,这些商贾皆通过丹江水道,水陆联运,运输商货。李官桥镇“沿江北上抵商洛,转旱路而至西安,顺江南下抵河口、襄樊至汉口,至江口沿汉水逆行可通安康、汉中等地,为沿海江、浙、京、广百货及陕、川、鄂北土特产集散地”。从淅川县城东南的马蹬渡口向北的河流为丹水分支———灌河,沿岸下集、上集、西峡口等镇也是农村商品集散地。 
  湍水:位于内乡、邓州境内,是白河的支流。其通航终点,当在今邓州城西三里的六门堰〔9〕。位于湍水之滨的邓县城在元代已是“舟车辐辏,人物浩穰”〔10〕。湍河在明清时期一直通航,乾隆《邓州志》载《湍水渔舟》诗曰:“源水出熊耳,东来绕邓城,睛随烟雨敛,渔趁野航横。”〔11〕湍水沿岸自下游而上的较大集镇有王集、氵急滩、邓州城、文渠集、张村镇、罗庄、内乡县城、赤眉、夏馆等,在湍水支流上还有白牛镇、大王集等集镇。商业较繁荣的城镇除内乡城、邓州城外,张村镇商业经济也比较繁盛,“时逢庙会,货物琳琅,堆满街道”〔12〕。

白河:古称淯水,贯穿盆地南北的新野、邓州、南阳、南召等县,是盆地内较为重要的水路干道。北宋及其以前,沿白河而上,船只可抵达今南阳市北50里的石桥镇。直到清末,从襄樊北上的大型货船可抵南阳城关,小船仍到达石桥镇。当时的石桥镇河运繁忙,“毂绾水陆,号为繁富”。沿白河而上的主要集镇有新曲铺、新野县城、瓦店、南阳府城、溧河店、新店、石桥镇、南召城等。南阳县南的瓦店,在清光绪年间“民习舟楫,帆樯出入”〔13〕。白河在新野境内还汇接了潦河、湍河、朝河数水,流量大增,“舟楫往来,更为频繁”〔14〕。潦河沿岸有安众、王村铺、安皋等镇,其中安皋镇乃南阳县重镇之一。白河航运对城镇商业发展的作用很大,明代王士性曰:“惟南阳泌氵育诸水皆南自入汉,若与中州无涉者,然舟楫商贾反因以为利”。〔15〕白河这条商业发展的黄金水道从南阳府顺流而下至襄阳注入汉江,襄阳城外十里处之新杉洪码头沟通各支流的航线,“唐白河、滚河、清河之水由此至白河咀入汉,往来行船夹岸停泊,商贾云集”〔16〕。 
  唐河:古为氵比水,唐代称泌水,清代始称唐河。它发源于裕州七峰山,其源头的潘河、赵河在赊旗镇交汇南流,称为唐河。唐河流经唐河县全境,于邓州苍台镇出境后,汇白河,入汉水。它全长约二百三十余公里,流域面积约八千六百多平方公里,贯穿南阳盆地腹地,两岸地势属川谷形,河道弯曲,水量丰沛,航运便利。清代唐河水盛时,襄樊货船可抵达南阳县之赊旗店。光绪《南阳县志》载:“唐河经源潭东头,南至唐县西关外南流,每船行至赊旗镇止”。〔17〕“氵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当时的赊旗店“客妓利屣,笙歌盈衢”、“咸丰年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18〕繁盛的赊旗镇得益于其处于唐泌河水陆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在赊店镇下游的唐河河段,集镇密布,主要有埠口、青台镇、桐河镇、兴隆镇、新集、源潭、唐河县城、朱庄、苍台等集镇。光绪《南阳县志》载:“过赊旗以南为青台镇,左倚唐河,元初筑城,屯军于此,以图襄阳”。〔18〕唐河入唐河县境流经源潭、城关、黑龙城、郭滩、苍台等八集镇〔19〕。位于赊旗县南唐泌二河相汇之处的源潭镇,因为系通商航道,在清乾隆时人烟已很稠密〔20〕。唐河纳泌河后,流量大增,航运更为方便。清人郭平鼎《唐城怀古》诗云:“毂击戾摩比户卦,淮襄千艘竞并冲。”〔20〕显示了唐河沿岸城镇交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 

  2 盆地北部水陆交通与城镇发展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水陆交通通向全国。据《天下水陆路程》载: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路经南阳府,由襄城县进入叶县,行六十里至保安驿,再行六十里至裕州,然后转水路由唐县入江汉至湖广。或由陆路经博望驿,行六十里至南阳府,再行六十里至林水驿,再行七十里至新野县,然后到襄阳府〔21〕。淮安府由北河至陕西潼关水路,自南京大江至汉口换船,由南阳府淅川县入武关至西安府。南京由大江至西安府水路交通线,由光化县行二十里至巡司,再行三十里至小江口换船,行三十里到淅川党子口,继续行三十里至程宽埠口,再行八十里至淅川县。逆流而上,转陆路经武关、蓝田县至西安〔21〕。 
  明清时期,盆地内的几条陆路大道主要有:(一)南阳府至内乡,然后由内乡县城分为两条,一条通西峡口,一条通淅川;(二)南阳府至邓州;(三)南阳府至唐河、桐柏;(四)南阳府至方城;(五)南阳府至南召。南阳府通往襄阳府、湖广地区以唐白河、丹水等水路为主,兼有南阳至邓州、南阳至桐柏陆路。南阳府通往中原地区不外乎两条线路:一是取道于南阳盆地东北端方城县附近缺口的方城路,另一条即三鸦路。南阳盆地通过这两条要道,直接和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开封相联系,分述如下: 
  方城路位于伏牛山地与桐柏低山丘陵之间的南阳盆地,三面是山地和丘陵,中为平原,南与襄樊冲积平原相衔接。伏牛山东延至鲁山县东南逐渐下降为低缓的丘陵,形成盆地东北端方城县附近的缺口,从而裂开了一条比较平坦的隘道,人们利用这种天然地理条件,来往于南阳盆地和中原地区。这条通道远在春秋战国时已开拓成途,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城隘口还是一条军事通道和黄金水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1《氵育水篇》云:“氵育水又西南经史定伯碑南,又西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出堵阳,而道方城。”正由于从宛出堵阳的方城路是重要通道,故在方城路所经的氵育水渡口瓜里津上架设了三道桥梁,成为当时的著名津渡。

元明时代,方城路仍是主要通道。据《永乐大典》载,汴梁至南阳方城大路,设有汴梁、朱迁、尉氏、淆川、许州、襄城、叶县、保安、裕州、博望、南阳诸驿站,每站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马匹和车辆〔22〕。 
  明清时期,方城路不仅是南阳和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京师与湖广及云、贵间的往来通道。商贾往来“皆自襄阳至南阳,趋道方城路抵郑州,渡河沿太行山东麓抵京”〔23〕。方城路是盆地南北交通的中轴,南来北往的物资,形成了一条巨大货流,促进了沿路城镇的兴盛。如赊旗店随着交通和经济日益繁华,当时人口已超过十万,车舟节比,人烟稠密,货物富饶,商业殷繁〔23〕。 
  三鸦路伏牛山地由西向东横亘于南阳盆地的北面,遮挡住南阳至临汝、洛阳的去路,伏牛山南坡之鲁阳关水(明清时改称鸦河)流入氵育水,与盆地北面隔着分水岭有一条流入沙河的鲁阳关水(即氵襄河)相对应,由南阳北上至鲁山、临汝,就利用这个地形上的便利条件。三鸦路是宛、洛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汉时,它即为军事要道;北魏迁洛阳后,更关注这条道路,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群蛮断塞三鸦路,孝明帝立即分道发兵进讨〔24〕。三鸦路既为交通、军事要道,故北周时于鲁山县西南十九里三鸦道上置三鸦镇〔25〕,作为控扼要道的据点。 
  明清时期,南阳府通往洛阳的三鸦路,仍然通行繁盛。乾隆《续修河南通志》载:“自南阳石桥以北至陕州双观音堂,凡数百里,皆鸦路也。”其时三鸦路的交通,大抵由洛阳至汝州、鲁山,取道陆路,再自石桥镇乘船循白河南下至南阳,反之,从南阳溯白河而上,至石桥镇,舍舟登陆,取三鸦陆路道经鲁山、汝州抵洛阳。由于三鸦路水陆联运,通行繁盛,故南阳县北的石桥镇成为白河南北水陆交通的重镇。“盖县北诸镇莫大于石桥,宋南阳六镇之一也。北道三鸦通汝、洛,南循洱、氵育,乘涨之郡,瞬息可至,绾毂水陆,号为繁富。”〔18〕 
  由于三鸦路交通的便利,促进了石桥镇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这一要道附近聚邑的兴起。“南通宛邑,北通鲁阳”的南召店,因“生齿渐繁”,经济繁荣,明清时于此设县建城“以便控驭”〔26〕。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三鸦路的交通盛况。 

  3 盆地内交通的衰落与城镇经济的退化 

  明清时期,我国的气候处于寒冷干燥期,南阳盆地年平均降雨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逐渐被砍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在河床淤积,影响通航〔9〕。唐白河流域的不少城镇亦因之衰落,如唐河县境内的源潭、郭滩、苍台等码头“因河流量减少,河床淤积,失去作用,自行消失”〔19〕。 
  清末民国初,方城路和三鸦路渐趋衰落,地处水陆中枢的赊旗镇“商贾日稀”、“商务骤衰”〔18〕,人口显著下降,“在距离今五十年前,赊旗镇商业还盛,据说以前人口超过十万,现在仅一万七千人”〔17〕,这与方城路交通的衰落息息相关;三鸦路通途更是荒芜,与往昔交通盛况不可同日而语。促使这两条交通干道衰落的原因有三:其一,京汉铁路的兴起和通车,成了纵横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从而代替了这两条要道的交通地位;其二,唐、白河河曲发达,上游植被遭人为破坏,面积日益减少,泥沙积多,河床淤浅,影响舟楫航行;其三,清末至近代,统治者媚外卖国,无暇于交通修治,也是交通衰落的重要原因。  
  河道衰落还与人为破坏有关,如方城县城廓附近之潘河道,“在清中叶尚可泛舟,估客乘航直抵东部,四方之物无不毕集,今城东南隅之下货台,即当时之泊舟下货处。赊旗镇奸商拟专利,乃在镇北漫流寨修桥以御之。时方城人乃将黑龙庙河源用铁锅堵塞,使水量减少,舟楫不通。”〔17〕 
  丹淅流域的城镇衰落与毁林开荒、洪水暴涨、河床淤塞等因素相关。荆紫关镇在清光绪年间由北街新石桥至中街马蚁桥,沿丹江河岸有上、中、下码头,形成一条繁闹的河市(又名河街)。河街有一里多长,百户人家,比屋而居,房舍多酒楼饭馆,专为河道船工服务。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季,丹江洪水暴涨,一夜之间河市变为白沙之洲。除洪水冲淹外,大量毁林开荒,使丹江河岸严重坍陷,致使河床淤塞,航道不通,荆紫关镇随之百业凋零,民不聊生。丹淅下游的李官桥镇于民国二十四年间,连降七天大雨,丹江洪水暴涨,整个顺阳川一片洪泽,被冲走的街道面积占二分之一。李官桥镇自此经济衰落,一蹶不振。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城镇多分布于水陆要道之上,通过水陆联运,商业经济迅速发展,但这些交通型、商业型城镇由于对交通依赖性较强,不少城镇则随河道、驿路的兴衰而消长。明清至民国时期,南阳盆地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加上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致使河床淤塞,严重影响通航,而统治者腐败媚外,又无力修治。同时,京汉铁路的兴起代替了南阳盆地的南北交通地位,这些因素导致了南阳盆地不少城镇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而衰败。

“南船北马”话南阳 - dss.2005 - dss.2005的博客

 永庆门”为古代南阳重要的码头之一,主要供居民用水及装卸小型货物。外侧门洞宽1.6米,高2.7米,门额为“金堤巩固”。内侧券门宽2.4米,高3.3米,门额为“永庆门”。寨门中部较宽,宽2.4米,高4.2米,进深2.29米。现东侧与“琉璃阁”寨门间尚有150米长,宽约8米,高4米的夯土寨墙。 
“琉璃阁”是南寨墙最北端的寨门,顶部原有寨楼,60年代拆除。它坐南向北,面宽7.45米,进深8.15米,通高6.2米。门洞宽3.55米,券高4.12米。北侧门额为“光照宛南”,南侧门额为“文明四海”。寨门西有甘露庵,北有琉璃桥、河大王庙三处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天妃庙-南阳航运业的史证 

  天妃庙也称天后宫,是供奉妈祖的庙宇。南阳天妃庙位于南关新街小铁路家属院内,南距三皇庙不足百米,是我市重要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89年,天妃庙公布为南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 
    天妃原称妈祖,妈祖原名林默娘,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传奇式人物。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她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娘"。林默娘"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甫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意。十余岁,喜静几焚香,颂经礼佛"。她秉性聪颖,善观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治病救人,拯救海难。宋朝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林默娘在湄洲岛"羽化生天",时年二十八岁。人们尊她为灵女、龙女、神女,但习惯上统称妈祖或娘妈。传说妈祖升天后,经常显灵拯救海难,护佑船只,被人们尊称为"海神"。妈祖为中国、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很多地方的人们特别是渔民、船民、舟商、华侨、华人所奉仰。目前,全世界的妈祖庙有1500多座,其中台湾就有500多座,香港的妈祖庙有50多座。福建莆田地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庙数以百计,仅湄洲岛上有近20座,其中湄洲祖庙为世界妈祖信仰者朝圣的中心,和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世界三大妈祖庙。 
根据现有史料及碑刻记载,南阳天妃庙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庆四年(1799)、光绪十年(1899)曾两次重修。天妃庙原有规模较大,有戟门、戏楼、左右两庑、天后宫、奶奶庙等建筑,是历史上航运从业者、商人、船民的活动中心。 
  
    南阳天妃庙现在保存有建筑七座,其中奶奶庙三间、天后宫及卷棚各三间、东廊房四间、戏楼三间、戏楼东西配房个三间,其中东配房门额为"河清"。基本保留了原有布局,雕梁画栋、气氛森严,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南阳市历史上是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航运业极为发达,而天妃庙则是南阳航运业发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历史证据。作为内陆城市,南阳保留着供奉海神的妈祖庙,这在全国城市中是不多见的,反映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反映了南阳处于南北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的历史地位及南阳历史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同时,天妃庙也为研究古代南北建筑技术的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内陆最北的海神庙

“南船北马”话南阳 - dss.2005 - dss.2005的博客 

天妃庙天妃宫内供奉的天妃神像
“南船北马”话南阳 - dss.2005 - dss.2005的博客 
2010年11月11日,记者抵南阳,寻找南阳天妃庙。
南阳南关新街是一条狭长东西向小街,街南侧,几座多层楼房围出一片空场,有半个足球场大,空场被瓦砾覆盖。
空场西侧是一片菜地,菜地上,一个孤零零铁架子悬着天妃庙三字,庙呢?我向空场东侧望去,被瓦砾堆包围着的有一片灰蒙蒙低矮建筑。它和荆紫关平浪宫,都出乎我的意料,一个太漂亮,一个太凋残了。
望着瓦砾堆中的“省保”,我有种它随时会被推倒抹平的错觉。河南省博物院专家杜启明曾郑重对我道:“这座天妃庙十分重要。我在内陆跑了很多省,都没有见到妈祖庙,我认为它可称为内陆最北的妈祖庙。”当我提及东北比如辽宁锦州也有妈祖庙时,杜先生认为:“它是沿海岸线传过去的。就内陆城市而言,南阳出现天妃庙,十分罕见。”
这座极罕见的内陆天妃庙,在南阳,知名度不高。我拿着网搜到的详细地址——南阳市育阳桥北100米新街,一路问过去,问了六个南阳人才找着。被问者多一脸茫然:“天妃庙?没听说过,没这庙呀。”
这座庙南边不过200米,便是白河。天妃庙其实是白河昔日水运繁华的一个见证。但白河水运,也是个“沉了底”的话题,关注者少,相关遗存更少。引用南阳贴吧帖子:“能见证南阳水运的文物就快没了,南寨门没了,水门没了,小水门就剩一个券门立着。”再加上这座残得厉害的天妃庙,白河水运,留给我们的线索不多了。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朝,自福建发源,之后遍及台湾及沿江沿海地区,并向外辐射到东南亚多个国家。到今天,妈祖在全世界有2亿信徒数千座庙宇。日本学者下野见曾讲:“妈祖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东南亚的,而且是世界性的信仰传播。妈祖对世界文化有贡献。”
在内陆地区如宛,出现河神庙不稀罕,荆紫关平浪宫就是一例。但一座海神庙妈祖庙的出现,却出乎众人意料了。福建人的“乡邦之神”妈祖,是被谁带到白河边的呢?这其中又有什么传奇故事发生呢?
外来妈祖本土化不易
我翻过庙门前的瓦砾堆,来到灰瓦灰墙的三间庙门前。庙门是白木门,门上匾额为“天妃庙”,两侧窗户和荆紫关平浪宫一样,是圆形窗。
庙坐北朝南,进去后,是一个不大的院落,还算花木扶疏。正面是大殿,殿额有匾“天后宫”。大殿三间宽,红漆门窗,屋檐斗拱有新鲜彩画。殿前左右侧,各有几通石碑。
进得殿里,我发现这是全庙最华丽的一处所在。正面神橱红漆鲜明,檐与柱上都盘绕着多条金龙,衬托出海神尊严。神橱中供着多位神仙,最中间,是一位美丽的女神,面相丰满圆润,宽颊丰颐,眉若新月,双目宁静含蓄,嘴角内陷,面带微笑,神态慈和,有母性光辉。因其被历代皇帝反复晋封,妈祖已从最初一个普通巫女成为天妃,她的衣饰华丽高贵,也充分昭显了身份。
她面前摆着红漆神案,香花糕点皆精致。而香案前的殿堂,亦宽阔开朗,光线充足。两边墙壁上,还有精致彩绘壁画,如同连环画般,绘出妈祖一生主要事迹。
这个殿堂,相对她在福建台湾等地“第一女神”之尊贵,还差点意思,但也显示出妈祖“身名显赫,列入国家正祀”的个人身份。
出了这座主殿,庙内一派冷落。主殿西侧建了两间小屋,贴着“张爷殿”、“老君殿”字样,老君殿前,香炉都是砖头砌的,香火把红砖熏得乌黑。
从主殿“天后宫”再向北行,最后一进殿宇是三间破败的娘娘庙。加上建在庙门西侧的那间城隍殿,附属于这座海神庙的,有四间小庙,它们建筑的随意性与简陋模样,显系后来添加。我猜想海神庙香火不旺,驻庙道人居士们才要想法子多请神仙提升人气。问一问,果然。
院内墙壁上,我发现一张“天妃庙活动安排”。一年四季密密麻麻的道教活动中,我发现只有一条是和妈祖相关的:三月二十三,天妃娘娘圣诞,庙会三天。我问如何庆祝?庙内居士道:“唱三天大戏,就在庙西边菜地里。”

庙内现任主持在外地,管事道姑曹圆吉,她57岁,去年从开封来。
曹圆吉道:“原来天妃庙规模很大,从庙门向南有大戏楼,再向南是新街,过街是三皇庙,还有左右厢房,这是一大组建筑。你问庙史呀?原来一直由道人管理,冯玉祥主政河南,把它改成学校,后来被织染厂、南阳职工学校等单位占了。”
天妃庙作为宗教场所,是七年前开放的,“香火一般。周围邻居都说:解放几十年,都不知道这儿有个天妃庙。”曹圆吉道。
建国后,天后庙一直处在不断毁损过程中。除了古建不断被拆毁,2004年时,即有媒体曝光庙内多通石碑遭损坏,有些被盗卖。大门前民间传说埋着两块石碑,却被人连夜挖成了大坑。
现在神庙内外,只有新修缮的主殿还像回事。但天后庙“香火一般”以及不断被损毁的实情,也像是一种隐喻或暗示:一个外来海神,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遭遇的尴尬。
它曾是白河水运象征
南阳市天妃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因白河水运发达,白河边曾形成新街,白河边的这座妈祖庙,成为护佑水运平安的重要庙宇。这是政治大环境及地方商贸产物,也是南阳文化多样性一种体现。
建庙具体起因是什么?曹圆吉道:“听说是清代时,新野邓县有几个南阳商人,一起出海办货,起了大浪,别的船都没回来,就他们这条船回来了。当时有人看见天妃娘娘在空中现身,天上有上万只鸟把船围起来,保护了船。大家许愿挣的钱用来修庙。庙北边200米就是白河,白河原来老出事,修海神娘娘庙,大家希望娘娘也保佑船工船夫。”
事实上,建天妃庙,算是“政府行为”。据庙内古碑所记,它是由官府发起,由众人捐助所建。建庙的背景是白河发达的水运。北师大教授、民俗学家萧放道:“当时南阳白河航运业较发达,福建茶商、浙江丝绸商人、江西瓷器商人及陕西、山西的药材商人,都通过长江、汉水,进入白河,到南阳经商,此地成为南北商品经销的重要区域中心。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大,白河边形成了新街(地名沿袭至今)。”
妈祖庙,之后在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到了清光绪十年(1884年),还有一次比较大重修。我在庙里找到了两通与这次重修相关的老碑,一通是重修纪事碑,一通是捐款碑,记载了重修时捐钱人名及数额。
我细看捐款碑,上面记载了几十个人名,没交代身份(专家推测多为闽商人)。捐款最多的是董海安,捐了150两。捐得最少的是1两,合计一千九百七十四两八钱九分。近两千两银子,在当时,购买力如何?
南阳师院聂振弢教授道:“不算少了,白银购买力很强,一般换算,一两银子兑换十贯(吊)钱,一贯钱是一千个铜钱,一两相当于一万个铜钱。俗话讲家财万贯其实也就一千两银子。近两千两银子,修个小庙是很宽裕的。”
我查相关资料,发现这近两千两银子在当时购买力更强。《中国货币史》记载:“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即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时,一两白银可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后,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铜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这次重修,是福州人陈履忠组织操作的。他有个很长的官衔:“特用知府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南阳事”,“前面是虚职,这人就是南阳县长。”聂教授道。
陈县长在碑文中细述了自己重修神庙的原因,他说他自幼生在海疆,从小见老百姓遇惊涛骇浪,或者船遇飓风“触礁石势芨芨”,“相率长跪诵天妃神号”,天妃必有灵验,必在众人欢呼中施救。而百川归海,天妃佑海疆,也必佑白河漕运,为她立祀是造福南阳百姓的事儿。
陈县长还认为,“国家令典凡名山大川及有功德于民者皆有祀”,神明有为福于一方,也有为福于天下者,天妃显系后者。既然“宛郡南关旧有天后宫编列祀典”,即进入国家正祀行列,现其庙有损毁,他作为地方长官,重修责无旁贷,这是不可推卸之责。也算是“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吧。
陈县长还在碑文中特别表扬了邑绅谢鸣歧、谢春塘兄弟俩的贡献,谢氏兄弟号召集资重建,“民踊跃从事”。
清代南阳修天妃庙,比荆紫关白浪宫,晚了四十余年。当年荆紫关帆樯林立,白河又是何等气象?
“清代白河水运仍兴,虽不能桅杆如林,如荆紫关,但仍白帆点点,天妃庙向南200米白河边,即是码头。另外,白河还有几个大码头。”聂教授道。
南阳是府,不像荆紫关功能相对单一,就是一商贸重镇,集中了很多大商人,在一块狭窄地面形成拥挤的繁华,但“南阳新街上密布饭馆宾馆商铺,仍然商贾辐凑。”聂教授道。
白河水运的繁华,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末,鸭河水库一修,河道淤塞,水运气数尽了。
聂教授还讲了自己的家族经历:“我外祖父是大商人,他经商时间是在清末民初,他将南阳本地产桐油、生漆等山货通过白河运至湖北汉口,从汉口换取高额利润商品——鸦片,南阳本地不产鸦片,但南阳富人中普遍抽鸦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