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茶香飘万里 2016-01-14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06年1月19日 16时47分

    潘照东  刘俊宝

    草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自然形态之一,广阔的亚欧草原、非洲草原、北美洲草原、南美洲草原、澳洲草原孕育了人类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与组成部分之一。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北方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本文的分析以亚洲北方草原的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

    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三条基本标准,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区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以大兴安岭为南—北中轴线,北起黑龙江右岸漠河,南抵西拉木伦河谷地及燕山山脉东段北部,全长约1400公里;大兴安岭主脉西侧为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东侧为嫩江平原;中部、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与西辽河平原,以及燕山山脉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受草原退化、沙化的影响,近年来形成了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这一地区北部冬季严寒、漫长,冬季气温可达-50°C,南部较为温暖;大兴安岭东部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西部由于受大兴安岭阻隔,气候较为干燥。

    自古以来,大兴安岭及其周边地区孕育了古代的森林民族、草原民族、农耕民族,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北方草原古人类的摇篮。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相继发现16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标本,为考古界所罕见,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古人类学专家认为其具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在满洲里、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等地,也发现了多处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因而这一地区被国外考古学家认为“是北方远古民族的摇篮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8000~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辟草莱、植稼樯,过着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的生活。当时玉器已成为氏族首领地位的象征和重要的礼器。多处出土的玉龙,特别是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中华第一玉龙”,标志着这里是中华民族玉文化、龙文化的发祥地。牛河梁等地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的相继发现,充分证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广阔的科尔沁草原,也发现了多处8000~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遗址。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原生文化以东胡族系为主夏朝以迄,大兴安岭地区大部分为东胡等游牧民族的逐鹿之所。在这一广大区域中,均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适应草原民族游牧、狩猎、征战的要求,体现了东胡青铜文化的特点,说明这里是草原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战国时期,东胡强盛。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大败东胡王。东胡余部分两支逃至乌桓山(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西北)、鲜卑山(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后即为乌桓族与鲜卑族。

    乌桓、鲜卑言语习俗相近,以畜牧为主,兼营狩猎、农业。东汉初,乌桓遍布缘边十郡,东汉政府设护乌桓校尉管理相关事务。

    东汉初年,鲜卑逐渐兴起。檀石槐、轲比能相继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活跃于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经过200多年的辗转迁徙,在阴山南麓建立代国、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并为隋、唐二朝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10世纪初,源出于东胡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登皇帝位,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定都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称辽上京。辽圣宗时又在宁城县九头山建辽中京。辽代崇佛,当时佛寺广布,古塔林立。辽代的祖陵、庆陵,安葬着辽代的6位皇帝及其妃、嫔,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赤峰地区发现的数以万计的辽代墓葬中,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契丹族富有草原特色的游牧生活和雄浑壮阔的草原风光,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南北朝至唐朝时,原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东胡后裔室韦蒙古西迁肯特山、鄂嫩河一带。成吉思汗雄起朔漠,曾在呼伦贝尔草原取得了数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为统一蒙古诸部扫清了障碍。

    元朝末年,元顺帝撤出北京,将京城迁往赤峰达里诺尔湖西岸的应昌路,成为北元的首都,经历了20多年时间,更替了两朝皇帝,直到明初被攻陷。公元1690年,北元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继承汗位,统一了东蒙古诸部,并在阿鲁科尔沁旗北部营建了都城北白城、南白城,以北白城为夏都,南白城为冬都,直到1694年被后金皇太极攻占、焚毁。

    清朝雍正年间,为防备沙俄扩张,相继调巴尔虎蒙古入驻呼伦贝尔草原,称为“陈巴尔虎部”、“新巴尔虎部”。并将不堪沙俄侵扰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内迁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设索伦八旗、布特哈八旗。在这一地区从事畜牧业、狩猎业、农业,保存并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科尔沁草原、赤峰地区的畜牧业、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大兴安岭文化圈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复合文化的特点。

    自清朝中期以后,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从而带来了东北、华北的汉族文化,与当地的原生文化即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着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共生文化。

    阴山文化圈

    阴山文化圈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

    阴山文化圈中部、西部以阴山山脉为东—西中轴线,东部为乌兰察布丘陵地区,南部为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为乌兰察布草原;阴山文化圈东部为燕山山脉西段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阴山南麓为黄河环抱,古称"河套地"、"河南地",水资源较为充沛。阴山北麓至锡林郭勒草原则只有少量内陆河流。受沙漠化及阿拉善沙漠东移的影响,在锡林郭勒草原有浑善达克沙地,在巴彦淖尔市西部狼山两侧有乌兰布和沙漠、宝音温都尔沙漠,在鄂尔多斯高原有库布其沙漠、腾格里沙地。阴山文化圈处于内陆草原地区降雨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自北向南升高;草原类型自东北向西分布着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半荒漠草原、沙漠。

    阴山南麓和黄河环抱的古河套地区孕育了古老的文化。

    呼和浩特市郊的“大窑文化“遗址,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自与"北京猿人"同期的50万年前延续至1万年前,是国内外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蕴藏量最为丰富的远古石器制造场。

    自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数10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批旧石器文化遗存,年代为14~1万年前,被命名为“鄂尔多斯人”、“萨拉乌苏文化”。

    包头郊区的“阿善文化”遗址,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为距今6000年至青铜时代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说明,当时已有了相对发达的农业,并筑有石砌围墙,是最古老的"城"的雏型。

    绵延上千公里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西桌子山岩画,生动地记载了上万年前至数百年前游牧民族的历史,是“刻在山岩上的史诗”。

    阴山文化圈的原生文化以匈奴、拓拔鲜卑、突厥、蒙古相继兴起为特色。

    商、周时期,这里为土方、鬼方、羌方、猃狁、戎、狄等游牧民族驻牧之所,《诗经》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周宣王命大将南仲在河套中部筑城朔方,驻扎重兵。战国初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地千里,西置云中郡,即今呼和浩特市,并沿阴山修筑了赵长城。

    秦、汉之际,匈奴称雄大漠南北,在鄂尔多斯地区留下了丰富的金、银饰品和青铜器,使后人至今可以领略天之骄子跨骏马、挽雕弓、射天狼的英风雄姿,被专家誉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

    秦始皇一统天下,设置36郡,包头为九原郡治所。秦始皇修筑的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即是从首都咸阳直达九原,并派公子扶苏、大将蒙恬统率数10万将士、夫役,建筑秦长城,以备匈奴。

    汉代,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经固阳、昆都仑沟南下,“款塞诣阙”,拜见汉帝,迎娶王昭君北归,后“留居塞下”,长期在固阳塞、九原郡居住。

    拓跋鲜卑历经磨难,立国代、魏,建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南下统一了中国北方。敕勒川产生了传唱千古的《敕勒歌》。北魏六镇均位于阴山以北的草原上,其中的武川镇,控御京北锁钥之地,并是隋、唐二朝皇家先祖“龙兴之地”;位于固阳县的怀朔镇号称“六镇之首”,出身怀朔镇的高欢因缘际会,成为北齐开国之君。

    南北朝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建国大夏,定都统万城(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图湾),国势曾呈一时之盛。

    隋朝时,在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设胜州榆林城,即著名的“十二连城”。隋炀帝为安抚南附的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曾亲率百官巡幸十二连城,并至敕勒川黑河启民可汗牙帐,留下千古佳话。

    唐朝设单于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处理草原事务,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因其位尊权重,曾由皇太子担任。锡林郭勒草原的突厥石人,为岁月沧桑的历史见证。

    辽、金、元三朝,丰州为最重要的草原商埠,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阴山地区有多条商道(如白道、固阳道、集宁路等)连结中原与草原。

    成吉思汗第六次征伐西夏,自乌拉山进入河套地区,大军屯驻鄂尔多斯高原,与西夏军激战,留下遗迹甚多。

    忽必烈任漠南王时,治所开平府即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1260年,忽必烈登基称帝,建立元朝,定开平府为上都,成为蒙古草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享誉世界的草原都市。

    明代中叶,阿拉坦汗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其王府(即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成为城寺结合的政治中心、宗教中心。阿拉坦汗与其妻三娘子建大板升城,即今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的前身。

    清圣祖康熙平定噶尔丹之乱时,曾亲统大军驻跸归化城,渡黄河穿越鄂尔多斯抵宁夏,并留下诗文。平乱之后,康熙于1691年在多伦大会漠南、漠北49部蒙古王公,盛况空前,史称"多伦会盟"。此后,旅蒙商兴,多伦、归化、包头是最重要的草原商埠。

    阴山文化圈的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原生文化,集中表现在鄂尔多斯的祭祀文化,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乌拉特的草原民族文化。

    自从明朝中叶蒙古族供奉、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入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宫廷祭祀及各旗的民间祭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阴山、燕山以北的广阔草原,蒙古族原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尤以诞生了“长调歌王”哈扎布和具有“搏克之乡”美誉的乌珠穆沁草原以及乌拉特草原风情较为浓郁。

    在河套地区、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与锡林郭勒南部地区,移民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清朝后期特别是光绪年间“开垦蒙荒”、“移民实边”,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大量的流入这些地区,与蒙古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以共生文化为特征的复合文化。例如,部分蒙古族从畜牧业转为农业(以土默特部为典型);具有山西民歌、戏曲特点的“二人台”,具有蒙古族与陕北信天游特点的漫瀚调(即蛮汉调、山曲、爬山调)在这一地区蒙、汉群众中广泛流行,即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阿拉善文化圈

    阿拉善文化圈包括阿拉善盟。

    阿拉善文化圈地处阴山、贺兰山以西,雅布赖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组成的走廊北山以北的阿拉善高原,其东南部属黄河流域,西部有额济纳河(古称黑水、弱水)及其下游的居延海、居延绿洲。这一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极少,每年大多在50毫米以下,蒸发量大,每年可达3500毫米以上,是十分干旱的地区,大面积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戈壁,草原则为荒漠草原及河、湖畔的灌木、胡杨林等。
阿拉善地区历史悠久,在额济纳绿洲曾发现了约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发现的约8000幅岩画,生动、形象地记载了约6000年以前远古先民的历史。商、周时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陶器遗物,说明这里已有人类的较多活动。与大兴安岭文化圈、阴山文化圈不同,在阿拉善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多属于西戎、西羌等西北游牧民族族系。

    秦、汉之际,匈奴兴起,一统大漠南北,汉武帝开西域,通“丝绸之路”,派大将霍去病进入居延绿洲,又修筑外长城延伸至居延,筑居延塞、遮虏障,置居延都尉,居延为西北重镇。汉宣帝设居延属国。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置西海郡,郡治所居延。北周宇文氏在居延设置大同城。

    隋朝建立,西出贺兰山进攻突厥,进入阿拉善。唐朝(武周)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安北都护府自漠北迁至额济纳东南的漠南同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唐玄宗时,收温池盐(今吉兰泰盐池),设榷税使管理盐务。唐朝大诗人王维曾受命出使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西夏立国,贺兰山为重兵驻守之地,并于居延置黑山威福军司和威福军城,即著名的额济纳旗黑城。

    成吉思汗南征西夏,于公元1226年攻破黑城,于1227年在贺兰山大破西夏军队,遂灭西夏。

    元朝时期,黑城为西北重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路过这里,对城中所产的驼毡、白毡大为赞赏,称之为“世界最丽之毡”。元世祖忽必烈在黑城设“亦集乃路总管府”,为中原至漠北、纳邻驿道的交通枢纽。明朝代元而立,黑城被毁弃。

    清朝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及次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和罗理等率众相继入居阿拉善高原。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设阿拉善霍硕特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管辖。次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阿喇布珠尔,同其母亲、妹妹率众500人赴拉萨礼佛,因归途被阻,请求内附,驻牧党河、色尔腾地方,后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在威远营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直属清政府管辖。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文化带有漠西蒙古族的鲜明特点。例如,其长调悠远、粗犷、苍凉、高亢,在金色沙漠、黑色戈壁、绿色草场、蓝色天空的映衬下能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地处沙漠、戈壁广布的独特自然环境,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也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阿拉善以“驼乡”著称,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驼是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在民歌中,骆驼也成为讴歌的主要对象。

    西夏时期,党项与汉族即在这里共处杂居。元朝以后,穆斯林陆续迁入,特别是聚居于宁夏。阿拉善地区逐渐成为具有漠西蒙古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具有西北地区特点的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