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潘天寿:“石头就是我自家呀!”

 三合堂小伙计 2016-01-14


来源:青藤艺术



本文摘自《大笔淋漓——潘天寿传》 卢炘著


  潘天寿,原名天谨,乳名守权,后改天寿,字作藩,改字大颐,号阿寿,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1897年3月14日(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北郊冠庄村。



潘天寿故居


少年故居


  宁海地处浙东丘陵地带,虽然侧临东海,但全县多山。冠庄离县城十里,在1935年公路开通以前,少不了要翻山越岭。虽说偏僻,但由四个自然村合一的冠庄大村,约有四百余户,甚至可算是宁海城关出北门第一个大村。


  潘天寿的祖先,族谱载元初即已迁来冠庄,传衍到祖父潘期照,家境已十分殷实。上代虽然没什么家产传给他,但他治家有方,在最红火的时候,买进了不少田产。他在冠庄造过两次房子,第一次不慎失火,烧了房子,所以后来建造的这座房子取名“又新居”,东侧的火烧地成了菜园子。


鹰石山花图 作者潘天寿


家庭环境


  潘期照,学名梦庚,字星辉,号拱北,人称拱北公、三星先生,当过乡长。祖父传说有田千石(合四百亩),但传给两个儿子时已经不多,约一百余亩。他努力培养儿子读书。潘期照有五个子女,长子潘秉璋、次子潘秉珪及三个女儿。


  潘天寿是长房长孙,父亲潘秉璋,字子陶,号制臣,乳名达品,人称达品先生,生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母亲周氏是宁海西郊外两水拱村右榜举人周熊飞的长女。父母亲同庚。天寿出生的次年(1898年),25岁的潘秉璋考取秀才,这在乡间是十分荣耀的事,他是全村惟一的秀才。他原本就知书达理,慷慨仁厚,乐于施舍,为人耿直,深受村民爱戴。不久被推为乡长,而且一当就是三十几年,并一度当上了县参议员。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人一生的许多性格、习惯,或者说是天性,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科学的“追踪研究”证明,从出生到七岁正是一生身心发展和大脑发展最旺盛的时期。潘天寿七岁以前的生活环境无疑是十分理想的,殷实的家境没有是否温饱的忧虑。


  父亲写得一笔好字,每到过年过节或者婚丧喜事总要为乡亲们写对联横额。作为乡长,父亲自然要做许多公益性事务,经常要为一些家庭调解,他又乐意接济穷人。


  母亲自幼天资聪敏,颇有家教,人又长得修长端正,是冠庄数得上的贤妻良母。她不但操持家务井井有条,还会裁衣绣花。别的农村妇女也有会剪纸的,但她却是自绘自描,高人一筹。


  如果说潘天寿喜欢上写字与父亲有关,那么绘画的天赋则更多来自母亲的基因。母亲周氏教他识字又教他做灯笼、扎风筝。中国的农民一年到头劳碌,但到秋收入冬后旧历过年时就闲了,然后正月闹元宵,二月放风筝。孩子们就盼个过年,过年快乐,有吃有玩。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各地都要举行灯会,天寿在母亲的鼓励下,用彩笔给灯笼绘上画,他家的灯笼总是最有特色。同样他会做花样不同的许多风筝,开始都是母亲教的。


潘天寿童年上学的私塾挂的匾额


私塾求学


  七岁时,潘天寿由父亲取学名天授,并领进了村中的私塾。其实私塾就设在潘家的“楼下道地”隔过一座屋子的大宅院里,当地人称之为“楼上道地”,简称“上屋”。教室上悬一块极精致极考究的黑色大匾,上面有闪闪发光的四个斗大金字——“率真处世”,字体端庄、刚正。匾额上款“赐进士文林郎知台州府宁海县事”,下款“乾隆贰拾伍年玖月吉旦立”,可知此匾已历一百多个寒暑。前辈以“率真处世”激励着后代子孙奋进。


  天道先生如果身体不适,或者有事外出,这一天的课便由天寿的父亲来教。秉璋授课也从不马虎,对自己的儿子与别的学生一样要求,一点儿不含糊。他的毛笔字写得相当好,又是当时村子里惟一的秀才,所以逢年过节,婚丧喜事,来家求写对联、横额的不少。他从来不拿架子,总是有求必应。他来代课自然对学生写字也注意得多些。


  天寿对写字颇有兴趣,而且能持久不衰。先生要学生先写描红,后写墨映格,最后再墨写空格。他一一就范,而且每天都比别人多写一张,以后他总是每天午饭后写一张毛笔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字,虽是天天练,但字好字坏,如何运笔,天道先生却从来不讲解。秉璋来教写字的次数,毕竟相当得少。他事务较多,又过于信赖天道先生,以至私塾那几年,天寿连一本字帖也没有。学生们以认字会写为主,好坏并不讲究,天寿也看着先生写的样子描写,字好字坏,似懂非懂。


  虽说家道还算殷实,但勤俭作为美德,天寿从小就十分注意。


  这一天,先生有些奇怪,天寿写的字,远远望去总有点不对劲。他伸手取过那张写过字的土纸,架上老花镜,愣住了。字淡得一点精神也没有,原来为了节省纸墨,天寿用清水在土纸上练字,写完晒干,又可重写,从淡到浓,可以多遍使用。


  “这孩子……真懂事。”先生喜欢天寿决不是因为他是乡长的儿子,而是这孩子聪明懂事,好学上进,并且从不调皮捣蛋,不与人吵闹,文静、憨厚。开头两年,他的背书和写字,成绩平平,不过还没有到受罚吃板子的地步。到了十一二岁,他的成绩转好,不久便名列前茅,令先生刮目相看了。



记写雁荡山花 作者潘天寿


  好景不长。


  光是背背书、写写字总容易腻烦。天寿便在纸片上画小人,画花,画鸟来消闲。略大一点,便热心于临摹《水浒》、《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插图。连乡村中祠庙门窗上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他都一一心记而加以模仿。他的画在小伙伴中渐渐出了名,他也常常将自己画的纸片分送给同学,尤其是他画的将军、和尚,最得同学的喜爱。


  一天,天道先生布置学生诵书,背手踱出教室。


  “先生来了,先生来了!”当先生返回时,只听学生们惊慌地叫嚷着。


  课桌椅一阵乱响。等先生跨进门槛,学生们早已一个个正襟危坐,都忘了诵书。


  先生挨个地走了一圈,在一个学生面前站定了。


  “把书底下的东西给我!”先生声色俱厉,目光严峻。


  那孩子顺从地把露出一角的一张图画抽了出来。一幅《三国演义》的插图跳人眼帘。


  “是你拿来的?”先生手握戒尺问道。


  那个学生恐惧地摇摇头。


  片刻的静默。


  “是我。”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


  潘天寿像一段木头似的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


  “是我画的。”


  先生大吃一惊。


  他有点不信,这会出自一个孩子之手。天道先生清楚地记得,不久前他曾发现天寿在课堂里画画,便把那张画纸哗哗撕破扔了出去,还用戒尺狠狠地打了他的手心,罚他立过一个时辰。今天,眼前的图画实在有点儿撕不下手。天寿等着又一次受罚,谁知道先生的戒尺徐徐落了下来。


  “唉,画事有何出息,此乃匠人所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矣!”


  事隔好久,私塾同学还喜欢学着天道先生的口吻,蹙紧眉头,拖长声调,摇头吟诵:“此乃匠人所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矣!”最后那句话常常是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发出,接着便是一片笑声。这样的玩笑自然是冒着“大不敬”的风险,不能让先生有所察觉。


  私塾允许练字,但不允许画画。练字属于文章课事,画画则列入不务正业。父亲与天道先生所见略同,“不专心文章课事”,“不务正业”,免不了严厉的责罚。别的事体天寿都顺从大人,惟独画画对他来说实在难以放弃。


  手心打肿了,他只是用另一只手揉着,或者用砚台按着,可从来不落一滴泪水。



灵岩涧一角 作者潘天寿


国民小学


  潘天寿晚年曾说:“我从14岁起就下决心要做一个中国画家。”这是他从乡村进县城读书的1910年。宁海县城又叫缑城,他读书的学堂在城中,叫缑中学堂。宁海自1901年开办第一所初小学堂,至1904年才有第一所高小学堂。那时候缑中学堂办学条件很简陋,虽说开办已五年,校址仍在关岳庙(武庙),学生住在不远的三公祠楼上,小学生晚自习回来要穿过一些佛殿。潘天寿晚年对此还留有深刻的印象,仿佛觉得菩萨随时都会从台座上走下来似的。


  头一堂国文课,先生讲了一篇《朝发拜于长白山》的短文,天寿第一次听说中国是在满族人统治下的中国,他感到十分耻辱,同时对脑袋上的小辫子也产生了厌恶。


  以后他又了解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非常赞同。由于剪辫子是孙先生的主张,他便朝闻夕改,并且剪得比同学彻底,仅仅留了一个平顶头。谁能想到,这种平顶头,他一直保持了一辈子,终身没有改变过。


少年潘天寿自制的大笔筒和墨砚


  原来在私塾时,潘天寿就喜欢写字、画画,塾师认为画画妨碍正课而禁止。到学堂以后,绘画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名正言顺地学了,但当时的美术课并没有给潘天寿留下多少印象。他只记得:


  到城里入国民小学以后,买到了《芥子园画谱》,才知道画的范围很广,分科复杂。由分部的练习到整体的组成,由简单的基础理论到高深的原则,都是由浅入深,步序井然。于是《芥子园画谱》就是我学画的启蒙老师了。并且也逐渐懂得了诗文、书法、金石以及画史、画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芥子园画谱》是石印的,既无颜色,又无浓淡,对着临摹,每每发生许多困难。城里没有画师可请教,只有一家亲戚(姑父)是读书人,并且爱好古书画。到他家里去玩,总能看到几幅乡下小名家的画幅悬挂着,以为装饰。这就是我惟一能欣赏古画和在技法上参考学习的场所了。


雷婆头峰寿者 作者吴永良


石之情结


  宁海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环境,对潘天寿的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作用。宁海是古代越王勾践后人东越的活动区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雷婆头峰是冠庄附近的一座山峰,他曾取号东越颐者、雷婆头峰寿者,都与家乡的地域人文有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雷婆头峰。传说潘天寿小时候在附近放过牛,还多次登过此峰。1959年以后他的画作,多数以此落款。


  潘天寿对故乡的山水有着特别的感情,他曾回忆道: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往野地里跑,对着山看半天,对着水看半天。眼睛在看,心里在想,想那些与山和水有关系的事情。其实,都是人的事情。……我倒是和山水交上了朋友,和花草树木交上了朋友;有时一个人自言自语,人家说,你是在和石头说话吧!我说,石头就是我自家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