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 | 发现有趣的字体,让用户放弃「微软雅黑」



设计 | 「歪打正着」的黄油图标



![]() 黄油相机给照片加点料儿第 209 期「豌豆荚设计奖」,我们颁给了一款拍照加字应用「黄油相机」。简单而直观的操作,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的给照片加上文字,丰富的几何图形和字体更给你无限的创作空间。为什么会有这款应用的诞生?为什么是「黄油」?创始人斯日来到「豌豆荚设计奖」,跟我们聊聊「黄油相机」背后你一定不知道的故事。 初衷 | 发现有趣的字体,让用户放弃「微软雅黑」做「黄油相机」这样一款拍照加字应用,创始人斯日的初衷是为了介绍更多有意思的中文字体、并让照片加字在手机上变得方便。从前身「食日谈」到现在的「黄油相机」,可以看做一次从文艺到生活的转型。 ![]() 使用合适的字体、合适的字号、将文字放在照片上合适的位置——在一切都调整到「刚刚好」的时候,文字和图片不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产生奇妙的化学作用。以「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的话来说,就是「相辅相成的感觉」。 ![]() 第二个「刺激」来自于在豆瓣上的「雨前羽街」,他有很多「中华小当家」的菜式作品,并会为之配上叶根友的毛笔字体。斯日发现,导出照片再用 Photoshop 加工特别麻烦,这件事为什么不能在手机上完成?于是「黄油相机」的前身——「食日谈」诞生。 ![]() 但这种文艺性却逐渐让产品变得单一化,与大众拉开了距离,「食日谈的核心应该是在字体不是美食,这种认知离我们想的有点远」。然后「食日谈」变成了「黄油相机」。 这是一次从文艺到生活的转型,「文艺只是一个切入点,先让用户记录一面,形成习惯了,就会展现更多面。随着这种变化,慢慢让普通人也加入进来。」 设计 | 「歪打正着」的黄油图标「黄油」是百搭的,并且没有「食日谈」那么强烈的美食性,同时代表黄油的淡黄色,不会让用户有强烈的冲突感。 选择主色调、选择名字、选择图标,调整每一个版本的交互形态——「黄油相机」的设计团队在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除了考量整体的搭配与美感,分析用户数据、听取用户的意见,更是决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 从以蓝色为主色调的「食日谈」转向另一个颜色不应该有冲突感,因此设计团队选择了蓝色的对比色黄色。另一方面,黄油本身有很好的搭配性,这个名字相较于「食日谈」比较不容易让用户直接联想到美食。 ![]() 内测的过程中,引发了不少对「一块黄油」的讨论,两极的评价让设计团队决定用它作为正式 icon——「有人特别喜欢,有人特别不喜欢,这种有冲突感两极分化很有意思。我们转型成黄油相机也是希望看到这种双导向性,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感觉。」 ![]() 第一版设计中,当用户收到私信时会在头像上显示一个小红点,用户需要点击「头像」才能进入私信列表。但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设计团队发现,进入私信列表的用户特别少,说明许多用户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个功能。设计团队随即抛弃了这个看似 fancy 的设计,将私信入口提出来,放在了「关注」页的右上角成为常驻入口。 现在的斯日,认为最重要的是「度的把控」:「作为一名设计师,经常会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错觉,自以为用户就会知道该如何操作、该如何找到入口,于是将许多按钮和提示都藏起来,追求简单和优雅」。设计更多的是一个权衡的过程,一味的追求优雅会让用户迷失、完成不了任务,但完全将操作按钮展现出来,又会对用户产生太多的干扰,「在这两个极端中是很难找到平衡点的,这时候就需要数据来帮助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更好的达到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