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书法专业博士王力春

 百了无恨 2016-01-15

 


王力春


简介:

王力春,字入青,内蒙古库伦旗人,1974年6月生。师从于著名学者、书法家丛文俊先生,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得历史学书法文献方向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孔子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周易研究会理事,沈阳市孔子学会会员。

主讲的《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被评为国家精品大学视频公开课,并获得辽宁省公共艺术类教学评比一等奖。


学术著作3部,主持省级项目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论文获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入选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


创建皇姑区社区国学馆、兰亭书院、子衿国学会、天下书同文微信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辽宁共享工程电视频道主讲50集《七彩国学》节目,被聘为《少儿美术(书法版)》专栏作家。


习书染翰有年,不逐名利,不假造作,入古出新,兼工诸体,尤喜篆隶和行楷。



尺牍-千字文-1


01
元代鉴书博士考辨

文/王力春

内容提要: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奎章阁和宣文阁的11位鉴书博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辨,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并考证出杜秉彝、刘中守、哈喇图为鉴书博士。同时,结合诸位鉴书博士的任职时间、鉴赏作品等,对鉴书博士的定员、名称、用印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鉴书博士 杜秉彝 王沂 刘中守



元天历三年(1330)正月,奎章阁始设鉴书博士一职,秩正五品,专一辨验书画,至元六年(1340)改系于宣文阁。以柯九思为代表的诸位鉴书博士,称名于元代中后期的书坛画苑,对于元代书法史、绘画史以及书画鉴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应忽视。关于鉴书博士,以台湾学者姜一涵先生关注较早,初有《元代奎章阁和宣文阁的七位鉴书博士(上)》一文,主要对柯九思和王守诚二人进行研究,之后出版《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一书,又对宣文阁的七位鉴书博士王沂、周伯琦、麦文贵、归旸、郑深、李黻、刘某进行了介绍。 此外,傅申、黄惇、宗典、孙向群等先生,亦从不同角度对部分鉴书博士有所散析, 但未及全面观照。为补其阙而厘其非,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有关鉴书博士的诸多方面问题,考辨补益如下。


一、关于杜秉彝任奎章阁鉴书博士的记载


姜一涵先生在研究奎章阁时期的鉴书博士时,只涉及到柯九思、王守诚二人,未曾言及杜秉彝,杜氏出任此职向未被人关注。事见苏天爵《滋溪文稿》卷22《元故征士赠翰林学士谥文献杜公行状》:


天历己巳(1329),文宗皇帝开奎章阁,诏修《经世大典》,……秉彝方为丞相东曹掾,……寻擢秉彝奎章阁典签,与修大典,书成,迁鉴书博士。今上皇帝御,即命儒臣进说经训,又兼经筵译文官。未几,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按,文献杜公指秉彝的曾祖父杜瑛(1204-1273),字文玉,世称缑山先生,为元初名儒,《元史》有传。 该卷记至顺二年(1331)事,则杜秉彝是年五月迁鉴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


杜氏迁鉴书博士,除授经郎苏天爵的记载外,元人诗中亦曾提及。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录《次韵杜德常博士万岁山》一诗,其中有“秘阁沉沉便殿西,频年立此听春鹂”句,宋褧《燕石集》卷7录《和杜德常万岁山暮春》一诗。按,德常为杜氏之字,《嘉庆安阳县志》卷18记“杜秉彝,字德常”。秘阁多指古代禁中藏书之所,此代指奎章阁,据曾任奎章阁广成局副使的杨瑀在《山居新话》所记,奎章阁的地点在“西宫兴圣殿西廊”,故《道园学古录》称“秘阁沉沉便殿西”。由此二诗可知,杜氏与虞集、宋褧曾同游万岁山并进行唱和,“博士”当指奎章阁的鉴书博士。又,许有壬《圭塘小稿》卷13《太常引·乌克章杜德常寓所二松可爱醉中赋此》之四有词云:“西清博士,西台御史,相对又双清。”“西清”意为西堂清静之所,“西清博士”亦即鉴书博士。


杜秉彝以典签之职进入奎章阁。姜一涵先生对典签有专题研究,但仅据柯九思《丹邱生集》卷3《次杜德常典签玉泉寺秋日感怀韵五首》,在奎章阁学士院职官表中列“杜德常”之名,并无具述。 元人文集中人物多以字称而不称名,是为一例。


杜氏寂寥于鉴书之史,实与其不久即调转有关,调离奎章阁之后多次迁转, 仕至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杜氏之才华曾为世称道,《嘉庆安阳县志》卷27艺文志记其有《杜参政集》40卷,傅若金称其“御史才华旧省郎”, 周伯琦则称其“尚书知画犹知人,三铨品第才必真”, 于此可见一斑。


杜氏的墨迹已无从得见,目前仅见两处有关他的书法和题跋的记载:其一是马祖常《石田集》卷11《皇元敕赠翰林学士杜文献公神道碑》记载,杜秉彝为其曾祖父杜瑛“书其碑之字”,时间为元统甲戌(1334);其二是《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0《苏轼虎跑泉诗卷》有“崇文少监杜秉彝”同观的记载,时间为至正元年(1341),同观者有礼部侍郎泰不华等人。



尺牍-千字文-2


二、由柯九思、杜秉彝的任职看鉴书博士的定员


《元史》、杨瑀《山居新话》、陶宗仪《辍耕录》、《元朝典故编年考》等均言鉴书博士定员二人,但在未明杜秉彝曾任鉴书博士之前,尚未见二人同时出任的情况。姜一涵先生称:“另一位鉴书博士是何许人?迄未发现有关记载,据个人揣测,……虽制定博士为二人,但一时找不到相称的人物,所以仅特任了柯九思一人。” 姜先生所指为初立鉴书博士之时,当时杜秉彝尚未进入奎章阁,而此后的“另一位鉴书博士”遂成为悬案。


上已明确杜秉彝任鉴书博士的时间,下面来看柯九思的情况。柯九思(1290~1353), 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临海(今浙江仙居)人,由奎章阁参书特擢为首位鉴书博士。柯氏始任鉴书博士的时间十分明确,据辽宁博物馆藏《晋人书曹娥碑墨迹》卷后跋:“金源忽石列希元、武夷詹天麟、长沙欧阳玄、燕山王遇,天历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丁丑同观。是日贺敬仲有鉴书博士之命。”姜一涵先生以此为虞集之跋, 实属误会,以其用笔体式,此段当为跋中人物欧阳玄所书(图1),而虞集共四跋,均未言及柯九思出任鉴书博士的日期。


关于柯九思离职的时间尚需加以说明。据《元史》卷35,至顺二年九月,御史台臣“劾奎章阁监书博士柯九思”,而文宗未许,此时柯九思尚未辞去鉴书博士之职。都穆《题虞文靖公隶书》对其离职有详细的记载:


(至顺三年)五月文宗将有上都避暑之行,九思乘间白曰:“……愿乞补外以自效,……”文宗慰之:“朕在,汝复何忧。”翌日,……纳印请去。文宗复诏而谕之:“朕本意留卿而欲伸言者路,已敕中书除外,卿其少避,俟朕至京宣汝矣。”……中书竟格诏不行,九思遂流寓吴东之胭脂桥。八月文宗卒于上都。


此载已明,柯九思为至顺三年(1332)五月去职南下,其说为是。又,傅申先生在“奎章阁年谱初稿”中,记柯氏元统元年(1333)去职南下, 为引宗典《柯九思年谱》 有误。


综上分析,杜秉彝为至顺二年五月迁鉴书博士,不久即外迁;柯九思为天历三年(1330)正月至至顺三年五月任鉴书博士。也就是说,二人曾同时任鉴书博士,共事时间虽短,且无杜氏鉴书遗迹,但却可证鉴书博士二员定制之不虚。



尺牍-千字文-3


三、奎章阁鉴书博士王守诚及其任职时间问题


目前所知奎章阁的鉴书博士,除柯九思、杜秉彝外,尚可知王守诚(1296~1349)一人。王守诚,字君实,太原阳曲(今山西定襄)人。《元史》卷183有传,记其“转艺林库使,与著《经世大典》,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除奎章阁鉴书博士,拜监察御史”。王氏为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的学生,曾从虞集、邓文原游,中泰定元年进士,出仕四方,屡升屡迁。 王氏亦有诗文名,尝续编《太常集礼》,为苏天爵《元文类》作序,其诗文收入《王守诚文集》,惜已佚。


王守诚出任鉴书博士的起迄时间,尚不能定论。宗典先生《柯九思年谱》称其元统元年(1333)除奎章阁鉴书博士,年41岁,傅申先生亦从之。 而据《元史》王守诚传所载,王卒于至正九年(1349),年54岁。若由此推断其元统元年出任鉴书博士,年龄则为38岁,则宗、傅二先生之文有误。宗氏所引亦据《元史》,而其中并未言王氏出任鉴书博士的具体时间,此断失据。其原因,一方面是从柯九思至顺三年(1332)五月去职南下到元统元年,至少还有半年多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断言柯九思被黜之后王守诚即续职,前文已明鉴书博士定员共二人,柯、杜二人离职到至元六年(1340)奎章阁易名的近十年里,奎章阁是否还有他人任鉴书博士,实难臆测。单就王守诚而言,从他以艺林库使身份与修《经世大典》(1330-1331)到以礼部尚书的身份与修三史(1343年起),其间共二十余年,虽迁转六七次,但具体时间俱不能明。


关于王守诚的书法作品和书画题跋情况,亦可窥其踪迹。所传墨宝有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王守诚跋居柯九思跋之后,时间是至正二年(1342);北京故宫博物院《唐冯承素摹兰亭序》,亦有王氏之跋,时间分别是至正乙酉(1345)和至正丁亥(1347)。(图2)此外,辽宁博物馆藏《曹娥碑》宋本跋中称王守诚等人观于柯九思家,时间为天历二年(1329),其官职为太常博士;《道园学古录》卷10《题杨将军往复书简后》记其至顺元年(1330)十月作跋;《存复斋文集》卷6《赵承旨画雎阳五老图》有其跋;《慈溪文集》卷7记载他至正六年(1346)奉敕书写《翰林侍读学士吕文穆公神道碑铭》,时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6记载他至正七年(1347)奉敕书写《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史公(惟良)神道碑》和《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掲公(傒斯)神道碑》,至正八年(1348)奉敕书写《御史中丞董公(守简)神道碑》,其时均为河南行省左丞。



尺牍-千字文-4


四、关于宣文阁的首任鉴书博士


改元至正之际,更奎章阁为宣文阁,不置学士,惟授经郎及鉴书博士以宣文阁系衔。关于何人首任宣文阁鉴书博士,傅申先生称“在时间上论,周氏可能是宣文阁的第一位鉴书博士”, 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先来分析周伯琦任宣文阁鉴书博士的时间。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饶州(今江西上饶)人,传世墨迹颇多,书法各体皆佳,尤以篆书名世。(图3-1)周氏由宣文阁授经郎除鉴书博士,关于他任鉴书博士之记载有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为至正元年(1341)说,《新元史》称“至正元年(1341),……以伯琦为鉴书博士兼经筵官”; 二为至正二年(1342)说,《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在介绍周伯琦时称“至正元年改奎章阁为宣文阁,……次年升为鉴书博士”;三为至正三年(1343)说,《近光集》卷2中有《岁癸未(至正三年)正月廿八日由授经郎升除宣文阁鉴书博士之作》,随后有《越三日谢恩于咸宁殿入直即事》;四为至正四年(1344)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解说《近光集》作者周伯琦时称“至正四年甲申升监书博士”。据《近光集》自序记:“至元庚辰之岁,……明年,……又明年,……又二年升监书博士。”按,“至元庚辰”为至元六年,“明年”指至正元年,“又明年”指至正二年,“又二年”应指至正三年。此处“又二年”应指由“明年”向后二年,而非由“又明年”向后二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误或为曲解此处而致。而《新元史》为晚出,误将周任授经郎的时间误为升鉴书博士的时间,傅申先生引用《新元史》,以周氏可能为宣文阁的首位鉴书博士之误会,恐因于此。又,《宋学士文集》卷64《元故资政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周府君墓铭》所载亦详,记周“(至正)三年正月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因《近光集》为周氏本人文集,《宋学士文集》著者宋濂与周伯琦为故交,二人的记载一致,故关于周伯琦出任鉴书博士的时间,应以至正三年说为是。


既明周氏至正三年始为鉴书博士,那么何人首任此职于宣文阁?答案是王沂。


王沂, 字师鲁,生卒年不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先后任临淮县尹、嵩州同知、翰林编修、国子博士、翰林待制、礼部尚书等职,以翰林直学士与修三史,至正二十二年(1362)尚在世,传世有《伊滨集》。关于王沂出任鉴书博士,以《说学斋稿》所记最详,卷2《〈君臣政要〉序》云:


至正元年九月,皇帝御东宣文阁,出《君臣政要》三卷,召……宣文阁鉴书博士臣王沂,授经郎臣布达实哩、臣周伯琦等译而成书。


按,《说学斋稿》作者危素亦曾为宣文阁授经郎,上引文后有“臣素执事经幄,身亲见之”,可见其言不虚。


清黄瑞编《台州金石录》卷13录《元邬处士墓志铭》,首题有“宣□□□书博士朝散大夫兼经筵译文官王沂撰”,“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书”,“宣文阁授经郎儒林郎兼经筵译文官周伯琦篆”。该墓志铭所残泐王沂之职当为“宣文阁鉴书博士”。

又,《伊滨集》卷22《书砚北生传后》记:


余待诏宣文阁,审定御府所藏珍图名札,品定甲乙。诸公贵人间问海内精鉴赏可召用者,余曰:“吴中赵仲穆与生、淮南陈新甫而已。”


“待诏宣文阁”, 说明王沂已进入宣文阁。“审定御府所藏珍图名札,品定甲乙”,当为鉴书博士之职。“生”指陆友,王沂推荐陆友等三位精鉴赏者,可见王沂在鉴赏方面的才识。


难得的是,《元十三家题化度寺碑手迹》中尚可见到王沂的墨迹,该题跋见于《郁氏书画记》著录,为清翁方纲所藏,原本下落今已不明,仅存照片。 (图3-2)同跋者共13人,若卢挚、赵孟頫、赵世延、周驰、刘致、欧阳玄、谢端、康里巎、揭傒斯、张起岩、许有壬、王理等,俱为朝中名流,王沂居于最尾,款落私印“王氏师鲁”。翁方纲在题跋中指出王沂“至正初为宣文阁鉴书画博士”,其所据亦为《危太朴集》。王沂在跋中称“余来京师见化度旧本三”,可见其见识之广博,或与任鉴书博士有关。


王沂任鉴书博士的时间,未见具体记载。《伊滨集》卷22《书砚北生传后》记:“至顺间余尝为砚北生集古印考,……后十年,待诏宣文阁,审定御府所藏珍图名札,品第甲乙。……又三年,诏修辽金宋史。”按,王沂为陆友仁《集古印谱》作序之时间,由《伊滨集》卷19《〈集古印谱〉记》可知为天历三年(1330)三月;“后十年”为至元六年(1340);“又三年”为至正三年(1343),与史载1343年三月诏修三史相符。王沂既已待诏宣文阁进行鉴书活动,则宣文阁鉴书博士之首选,非他莫属。比较而言,王沂任宣文阁鉴书博士时,周伯琦尚为授经郎,授经郎为正七品,而鉴书博士为正五品,周伯琦升其品秩,已为三年后的事情了。



团扇-辛弃疾词-1


五、关于“宣文阁博士刘某”


姜一涵先生在研究鉴书博士时,疑元代画家刘鹗曾为宣文阁鉴书博士, 其文征引了《皇明文衡》卷95所录明初人王偁生前给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自述诔》:


外王父姓刘氏,讳某,由宣文阁博士出佥闽宪,再召入为秘书丞,没王事,赠嘉议大夫、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其学淹贯靡不究,博古好雅,翰墨之妙绝当世,偁不及见之。


按,外王父即外祖父; 出佥闽宪,即出任于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没王事,指卒于官;嘉议大夫、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衔,均为所赠之官,非实职。

王偁的至交解缙在《虚舟集》序中也提到了此刘某:“其外大父秘书公尤博学,知名当时,君不及事之。”《闻过斋集》卷1《赠刘佥宪卷后序》亦有记载:


国家……置廉访使者,闽虽僻远,……自刘君之除,纪纲法度殆复振举。……有持君善迹示余征言者,予曰:“刘君刚方质直,聪察强敏,守法不挠,仁恕不苛。……”


其详见于贡师泰《玩斋集》卷6《送刘中守佥事还京师序》:


西夏刘君中守,以善书与修《经世大典》,由郡文学辟东鲁掾(应为东曹掾),累官宣文阁博士、工部员外郎。比年四方兵起,天子以闽海道远,守吏失职,遣君浮海持节,佥廉访司事。既至,行按建宁、邵武二郡。……然君性外慈内刚,……多与人龃龉不合,久之竟以言去。君阖门愈自刻厉读书,穷日夜不已,兴至即赋诗写字,或援笔画山水,意趣天出。……


贡师泰所言之刘中守,即王偁《自述诔》所记“刘氏”,亦即吴海《闻过斋集》所记之“刘佥宪”。于此可以明了,刘中守曾为宣文阁鉴书博士,并擅长书画。《闻过斋集》的作者吴海曾受贡师泰的赏识,吴、贡二人所言者亦均元末闽地之人与事,《赠刘佥宪卷后序》与《送刘中守佥事还京师序》应为同时之作。《玩斋集》作者贡师泰曾任宣文阁授经郎,与刘中守俱于至正间任职于宣文阁,又均出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上序应为贡氏于福建任上送刘氏之作,贡为廉访使,刘为佥事,刘氏即为贡之下属。贡氏于至正十五年(1355)任闽海道廉访使,则刘氏由闽还京的时间应在是年之后,又因刘中守出佥闽宪之前为鉴书博士,则其任鉴书博士应在是年之前。


刘中守既为鉴书博士,则姜先生疑“宣文阁博士刘某”为刘鹗之误自明。刘鹗(1290-1364),字楚奇,至正元年(1341)累迁秘书郎,十七年(1357)迁广东廉访副使,拜江西行省参政。至正元年宣文阁初立,刘鹗时为秘书郎,闽地偏远,往返费时,故与《自述诔》所记之“由宣文阁博士出佥闽宪,再召入为秘书丞”实难附会;广东廉访副使与“闽宪”亦非一职,粤、闽迥异;《自述诔》称刘氏“赠嘉议大夫、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乃赠官,并非实职,且与刘鹗所拜之江西行省参政不同,赣、闽两悖。刘鹗有《惟实录》传世,且有画名,但诚未任鉴书博士一职。



团扇-辛弃疾词-2


六、刘中守的鉴赏踪迹


文献中关于刘中守的记载不多, 尤为难得的是,在三件传世作品中,尚能发现刘氏的踪迹。其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 卷后有刘中守的题跋(图4-1):


此卷友仁真迹无疑,山川浮纸,烟云满前,脱去唐宋习气,别是一天胸次,可谓自渠作祖,当共知者论。至正癸卯立夏后五日,刘中守书于三山之枕厷行轩。


由此跋知,刘中守斋号名枕厷(肱)行轩。 从内容来看,刘氏是精于鉴画的;但观其墨迹,笔画直顿,棱角突出,并不足以称道。不过刘氏却有较多的鉴藏印,其数量可堪与柯九思相比。


在《潇湘奇观图》中,从元至近代收藏印甚富,与刘中守有关的印就有数枚 (图4-2):上下相邻的“刘氏中守”与“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二印,印色一致,可作为刘中守为宣文阁鉴书博士的又一证据。刘氏被称为西夏人,“昆仑山牧”、“中山”、“中山世家”等印或与其籍贯有关。

其二为章草墨迹《出师颂》。


除元人张达善的题跋外,还应注意刘中守的鉴赏印(图5-2)。该卷正文后亦有阳文印“刘氏中守”,在乾隆跋与米友仁跋之间的接缝处,尚可见几方半印,当为重裱而致,依《潇湘奇观图》之印推测,这三方印当为“枕 肱 轩”、“昆 仑 山牧”、“宣 文 阁监书画博士印”。表明此帖在元末曾由刘中守鉴赏或收藏。当然,从“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一印的性质来看,当为私印(见下文说明),不并足以证明此《出师颂》为元内府收藏。


其三为明吴廷辑刻的《余清堂帖》中录王羲之《乐毅论》,其中亦有几方印应予关注(图5-1):文尾左上角上下连钤阳文“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阴文“刘氏中守”二印,位置齐整而靠近,大小相仿;文尾中部有“昆仑 山 牧”、“枕 肱 轩”二阴文印(图中仅见半印),位置相距较远,但彼此呼应;文后倒数四行有阳文“大音”印。枕肱轩即《潇湘奇观图》题跋中所言的枕厷行轩,刘氏所用印似非“枕厷行轩”,而是“枕肱轩”。“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昆仑山牧”、“大音”三印与《潇湘奇观图》中的相应印近同。启功先生称:“《乐毅论》至收入《余清斋帖》,引起石墨之聚讼。” 于刘氏鉴赏之印可知,此本《乐毅论》至少在元代后期已被关注。

另需指出,余清堂本《乐毅论》和《出师颂》均钤一方阳文“刘完私印”(图6),刘完与刘中守有何关系,尚不清楚。元代文集标题中人名多以字行,《经济文集》所录《题刘中守佥宪为闽海宪史马谦叔赋二首》《题刘中守小景》和《玩斋集》所录《送刘中守佥事还京师序》,称“刘中守”或“刘君中守”,“中守”应为其字而非其名。印章中也是如此,如赵孟頫的印“赵氏子昂”、柯九思的印“柯氏敬仲”、周伯琦的印“周氏伯温”等(图7),皆以字系“氏”,若以名为印则多非此体例,“刘氏中守”亦应循此例。



鱼拓题跋-王维诗-1


七、从柯九思、刘中守的两方印看鉴书博士的印鉴和名称


《潇湘奇观图》和余清堂本《乐毅论》均有“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一为朱文,一为翻刻。此印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为它是官印还是私印;二为鉴书博士的名称。我们结合柯九思的“奎章阁鉴书博士”印一起来分析。


《独孤本兰亭残卷》 中有柯九思跋,曰“□□二年后丙子十月廿六日……鉴书博士柯九思书”,跋前引首处存有白文印“奎章阁鉴书博士”(图8-1)。丙子为后至元二年(1336),前文已说明柯九思已于元统元年(1333)辞职南下、流寓吴中,故柯氏所署“奎章阁鉴书博士”已非当时之职,“奎章阁鉴书博士”一印当为私印。关于这一点,孙向群先生《 关于柯九思的“奎章阁鉴书博士”印》 一文已有很好的说明。同样,我们来观察刘中守的用印,亦可得到相同的结论。《潇湘奇观图》中,刘中守跋于至正癸卯(1363),由前文分析亦知,刘氏任鉴书博士为至正十五年(1355)之前,则图中“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图8-2)并非刘氏任鉴书博士时所钤,该印亦应为私印。


关于“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的文献记载尚有多处,分别见于:《盛京故宫书画录》第一册《唐释智永真草千文卷》、《唐滕昌祐蝶戏长春图卷》,第二册《宋米芾行书卷》,第三册《元赵孟頫溪山深秀图卷》;《石渠宝笈》卷5《宋苏轼春帖子此一卷》;《岳雪楼书画录》所录之《吴仲圭竹石轴》等。另外,《陶风楼藏书画目》卷1《汉杜度草书卷》上标有朱文的“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4方,卷4《元赵孟頫明堂赋卷》上标有朱文的“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1方,从其拙劣的伪托痕迹来看,此朱文印必假无疑。《汉杜度草书卷》本身不存在不说,将“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与“柯九思”、“敬仲”二印连钤自是不明奎章、宣文变革之故;而柯九思于至正十六年秋九月跋《元赵孟頫明堂赋卷》更属荒唐,因此时柯氏已故去,前文已经说明,兹不再辨。另外,涵芬楼本《石渠宝笈》三十三册记载,《宋蔡襄自书谢表并诗一卷》后有“宣文阁鉴书画”半印,因未见真迹而不明与前面所说的白文“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印”有何关系。


至于鉴书博士的名称问题,亦需略加说明。柯九思本人的名款和用印中均作“鉴书博士”,欧阳玄则写作“鑑书博士”(图9),而刘中守的用印中则作“监书画博士”,可见“鉴”(鍳、鑒)、“监”(監)、“鑑”三字是通用的。另外,除了刘中守用印中称“宣文阁监书画博士”,宋褧《燕石集》卷12《翰林国史院题名记》亦称“宣文阁鉴书画博士承直郎周伯琦”,“鉴书博士”与“鉴书画博士”二者当为繁简之间。但在奎章阁时期却未见“鉴书画博士”的称呼,或许与改为宣文阁有关。《画鉴》一书附张雨题词,称柯九思为“鉴画博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延称之,应为“鉴书画博士”的简称,但已不合奎章阁初设时官制之名。



鱼拓题跋-王维诗-2


八、宣文阁的其他几位鉴书博士


除以上几人之外,还可见数位宣文阁鉴书博士,兹分述之。


郑深(1314~1361),字浚常,一字仲几,浦阳(今浙江金华)人,受知于右丞相脱脱,被选为长史,迁宣文阁授经郎,再迁鉴书博士, 擢吏部员外郎,官至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值得关注的是,浦阳郑氏富于法帖收藏,有收藏印数方 (图10)。郑氏家族以孝义闻名,到郑深时已是九世同堂,为朝廷所重,其富藏一方面应与旌表有关,另一方面则可能与郑深任授经郎和鉴书博士有关。郑深授脱脱之子,按当时皇室的习惯,皇太子爱遒识理达腊被寄养在脱脱家中,于是郑深自然又成为其师。《圭斋文集》卷14《御赐石刻千文搨本后题》:“今上皇帝得智永千文,命近臣摹勒刻,置宣文阁中,所拓墨本从官之有文学者,则识以'宣文阁宝’而赐之。授经郎浦阳郑深浚常,尝侍上经筵,故预是赐,可谓稽古之荣也。”又,同卷《眉寿二大字跋》记至正丁酉(1357)九月皇太子赐“眉寿”二大字,卷15《麟鳯二大字赞》记又赐“麟凤”二大字,其宠幸若此。


李黼 (1298~1392),字子威,谥忠文,颍州(今安徽阜阳县)人,工部尚书李守中之子,初补国学生,曾历翰林修撰、河南行省监察御史等职,由国子丞迁宣文阁鉴书博士,升秘书太监、礼部侍郎,出为江州路总管。《永乐大典》卷6697有元李好文所作李黼传,《元史》李黼传当本于此,其中均明确记载他迁宣文阁鉴书博士。 李黼一生有榜名、节名、文名,而不以书法名世。榜名指其为泰定四年(1327)左榜进士第一,同年所中多以“李黼榜”称道;节名指其至正十二年(1352)任江州路总管时,死守江州,巷战而亡,后人遂以其与宋末之文天祥并提,多为人所咏叹;文名相对不显,著有《二礼集解》,已佚,其诗可见于《元诗选》《李忠文诗选》。其人不以书法名世,《过云楼书画记》卷3有《李忠文诗卷》,略言及遗作。


归旸(1305~1367),字彦温,汴梁(今河南开封)人,至顺元年(1330)进士,官历左司员外郎、御史台都事、枢密院判官、礼部尚书等职,至正九年(1349)召为端本堂太子赞善,迁四川行省参知政事,除刑部尚书,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据《元史》卷186归旸传,知其任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仅一年左右,至正六年(1346)由佥淮东廉访司事赴任,而至正七年(1347)转迁右司都事。关于归旸的才学,时人亦有称。 《北京图书馆藏历代拓片》收至正二十二年(1362)于山西晋城所立的《旌忠庙记》,即由归旸撰文。


麦文贵,生卒年不详,字敬存,南雄(今广东南雄)人,隋名将麦铁杖之后,官历翰林国史院编修、秘书监著作郎、医监经历等职, 仕至集贤侍讲学士。麦氏任宣文阁鉴书博士的记载,见《圭斋文集》卷13《进宋史表》。关于麦文贵的鉴书活动和才学,具体情况已不得知,惟《伊滨集》卷7《送麦敬存检正湖广省》称:“才因朱墨纷然见,诗到江山胜处成。兰省分僚官独重,玉堂伴直梦同清。”


哈喇图,生平事迹不详,亦曾任宣文阁鉴书博士,未见学者言及。据许有壬《圭塘小稿》卷8《河南省左右赞治堂记》载:“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哈喇图……为员外郎。” 哈喇图其人的情况虽不甚了了,但有一种情况需要关注,即在元代众多从事文翰的职官中,有不少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官员,奎章阁和宣文阁也是如此,哈喇图之名似非汉族。鉴书博士多兼经筵译文官,颇得皇室信任,或许尚有其他少数民族官员得以任此。



鱼拓跋-庄子秋水


九、鉴书博士的任职顺序考察


由于史料有限,是否还有其他人曾担任过鉴书博士一职,实难定论,还望今后补正。下面仅就上述11位鉴书博士的任职先后顺序作大略分析。


柯九思首任鉴书博士,古今无疑,其始为天历三年(1330)正月二十五日, 去职时间为至顺三年(1332)五月。王守诚以艺林库使与著《经世大典》,艺文库始立于天历二年(1329)八月,《经世大典》开局于天历三年四月,至顺二年五月完成,其间王氏当不会有鉴书博士之迁。而杜秉彝至顺二年(1331)五月迁鉴书博士,杜氏曾与柯九思同时居任,且鉴书博士定员二人,则王守诚任此职晚于杜秉彝(但尚不能具体定于何时)。杜氏不久即外迁,柯九思亦于至顺三年五月离任,王守诚出任鉴书博士当在此后。


关于宣文阁时期的鉴书博士,前文已说明,王沂首任其职。 《圭斋文集》卷13《进辽史表》:“翰林直學士臣王沂……為修史官,分選遼史,起至正三年四月,迄四年二月。”翰林直学士为从四品,可见至正三年(1343)四月王沂已升此职,其任鉴书博士的下限应为此。周伯琦于至正三年(1343)正月出任鉴书博士,当年七月即除崇文监丞,任鉴书博士仅半年时间。麦文贵以鉴书博士的身份留名于欧阳玄所作的《进宋史表》,此表作于至正五年(1345),则麦氏任鉴书博士约在是时前后。又据《元史》卷186,知归旸任此职时间为至正六年(1346)到至正七年(1347)。


关于李黼, 姜一涵先生称其鉴书博士之任约在至正十年(1350)前之数年间,未明何据;又在宣文阁官员表中注其任此职为1352年前,亦稍粗疏。据《永乐大典》卷6697,李黼至正九年(1349)已赴任秘书太监,则是年当为其任鉴书博士的下限。


郑深任鉴书博士时间见《宋元学案补遗》卷56龙川学案:“十年(1350)春迁宣文阁授经郎,十四年(1354)转鉴书博士,侍经帏,教胄子者四载。改中书吏部员外郎。……至正十七年(1357)除佥江南浙西道肃正廉访司事。” 按,“侍经帏,教胄子者四载”,应包括授经郎和鉴书博士二职, 也就是说,郑深任鉴书博士的时间不长,是年即转吏部员外郎。姜一涵先生称“其任授经郎、鉴书博士,前后七载”,为解读文献有误。


刘中守任鉴书博士应在至正十五年(1355)之前为前文所明,下面具体析之。贡师泰《玩斋集》卷6《送刘中守佥事还京师序》记其:“累官宣文阁博士、工部员外郎。……闽海道远,……佥廉访司事。……久之竟以言去。”“久之”说明其任职尚有一段时间,且“闽海道远”,往返尚需时日,此前又有工部员外郎之任,故笔者认为,刘中守任鉴书博士当在郑深(1354年任)之前;又以元人官职迁转之频,当不会早于李黼(1349年前任)。



扇面-刘禹锡陋室铭


至于哈喇图何时任职,以其材料不详,尚待进一步考证。其余诸位任鉴书博士的顺序,大略如下:


奎章阁时期

柯九思:1329-1332

杜秉彝:1331

王守诚:1331之后

宣文阁时期

王 沂:1340-1343前

周伯琦:1343

麦文贵:1345前后

归 旸:1346-1347

李 黼:1349前

刘中守:约1354前

郑 深:1354

哈喇图:不详

王 与:不详


诸位鉴书博士之间有着较密切的交往,一时或唱和,或鉴赏,具体情况本文从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占尽一代风流,更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了有意义的课题。



作品欣赏:



扇面-苏轼词



扇面-自作中秋回文词



扇面-老子上善若水



扇面-老子江海为百谷王


(请将手机横置欣赏)


尺牍-临吴昌硕篆书


(请将手机横置欣赏)


尺牍-自作草莓赋


(请将手机横置欣赏)


尺牍-自作诗唱和稿



中堂-杜甫诗笺注


(请将手机横置欣赏)


尺牍-颜氏家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