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曾经很喜欢以爱书之人自居。每年双十一都是我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因为那天在网上可以很便宜地买到许多书。看着一本本装帧精美,油墨飘香的书籍躺在我的书架上,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四年时间我大概从网上买了140多本书。经济类,政治类,历史书,工具书和小说诗歌,一应俱全,简直可以被称为微型图书馆了。平日里,我的一大爱好就是邀请朋友们去我家,顺便向他们展示一下藏书,虚荣心也在那一刻达到顶点。直到有一天,有个来我家吃饭的朋友问了我一句:“这么多书,你看了多少了啊?” 我顷刻间被问住了。因为这140多本书里,我真正读完的,不到20本。当初买书的时候,我贪婪地囤积,多多益善。想,总有一天,我会读完这里的每一本书。结果,四年多时间里我只读了20本。我用来挑书买书的时间,其实比我真正读书的时间更长。一个只热衷于买书,实际上并没有花时间读书的人,哪有资格以爱书之人自居? 二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 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也收藏了很多朋友圈里的文章,想着“有时间再读”。结果往往是,你根本没有再去看一眼那些文章。 你去超市买了很多生活用品,你把家里的冰箱塞得满满的,想着“这些东西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结果是,直到这些东西放到发霉,你也没有用过它们。 你只是孜孜不倦地占有着这些东西。人都有这么一个错觉,认为“占有”的东西,就是自己“拥有”的东西。 “占有”会带给我们一种错位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就像我买了那么多书,虽然压根就没读过几本,可是这些书躺在书架上,就仿佛我已经读过了似的。 记得曾经有个姑娘告诉我,她每周都要去商场买衣服,看着家里满满一柜子的衣服,就会觉得很安心,很满足。她说:“买衣服最快乐的就是决定买下来的那瞬间,而最安心的是看到它们在我的衣柜里。”可实际上,很多衣服她一次都没穿过。 我们就这样沉溺于预支的满足感中,以这种满足感代替了事情本身。久而久之,我们忘记了买回来的书是用来读的,买回来的衣服是要穿的,而不是假装以后会读,将来会穿。可直到最后我们也没有去让这些物件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 我们一直在“占有”,可从来未“拥有”。 这种只囤不用的习惯,就是人们常说的“松鼠症”了——像松鼠一样囤积很多食物,但吃得却很少。“松鼠症”让人在物质面前彻底败下阵来,从原本应该使用物质,沦为了物质的奴隶。在占有一切的扭曲欲望的带引下,人的精力都被收集事物这件事侵占,根本无暇关注事物本身。 可是物质是没有尽头的,在占有欲的驱使下,人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沉重,直至陷入混乱。而对于经济条件本就不宽裕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是时候让自己过一种减法的生活了。让自己再次成为物质的主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分清楚自己和物质的主次关系。只留下对当下的自己有用的物件,少买,甚至弃绝现在的自己不会去用的东西,哪怕它们再便宜。 让每一件东西都可以为现在的自己服务,这时候你才是真正“拥有”了这件东西。 不光是物质层面,在当代如潮水般泛滥的网络信息里,你也要有甄别对当下自己有用的信息,弃绝无用的信息。这会让人更加轻松和专注。想起我曾经微信有500多个好友,每次看朋友圈,里面信息非常杂乱,不乏各种广告和代购。但是我就是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坚持每一条都看,经常看得筋疲力尽。后来我果断把无用的信息屏蔽掉,不再为无用信息所累,只看自己关心的信息,顿觉轻松和高效。 四 人在妄图占有一切的时候,结果都是什么也拥有不了。因为拥有就意味着要放弃一些别的,只专注于当下的自己。放下对占有的执念,让自己成为物质的主人,继而,你才能配得上更好的东西。就像山下英子在她著名的《断舍离》中所言:“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你不必去钦羡那些家财万贯的富翁,也不必去羡慕那些富可敌国的权贵,因为你已经知道,比成为百万富翁更要紧的是,学会成为物质的主人;你也已经知道,懂得真正“拥有”,比“占有”更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