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PPT的时候心态跟做很多东西一样: 刚开始时,一味地想去做加法,字要多,图要满,多动症——总之就是想要一下子就把所学的东西用上去。如下图: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似乎并不能很好地传递信息,甚至会让观众心生厌恶: 之后,便开始做减法,字不那么多了,图不那么粗糙了,也摆脱多动症了,逻辑也更清晰了,一切都开始赏心悦目: 废话说完。 回到楼主的问题,个人认为:要实现一个好的PPT,既要做好加法,又要做好减法,生动一点就是一定要把握好“穿上”与“脱下”的关系。 一.脱下 更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缺少东西,而是穿得太多,此时就要果断地该脱就脱! 1.脱下颜色 你能数清上面这张图中有多少种颜色吗?另外,你应该能想象它投影出来的效果吧! 这是《经济学人》上的图表,没那么多配色,简单清晰,高端大气。 所以,脱掉一些颜色,剩下3个以内即好。甚至如果页数不多,就像《经济学人》一样单色系也不错。 2.脱下密集 少即是多。因为更少的东西能让对方专注于重要的部分,获取的内容更明确具体。太多的信息只能让对方无从下手。 夸张来说,如同下面一张PPT,是不是有一种进入迷宫的赶脚? ![]() ![]() 如何突出重点呢? ![]() ![]() 像上图一样,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3.脱下动画 ![]() 这个就不具体说了,总之就是不要让太多的动画宣兵夺主。 二.穿上 脱得差不多时候就该穿上一些东西了,这里说几件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衣服。 1.穿上文字 ![]() 你可以像高桥征义一样大字体突出要点: ![]() 也可以多文字但井然有序排列: ![]() ![]() ![]() ![]() 2.穿上图片 ![]() 图片的表达又分为两种类型:全图和图文相间。 3.穿上图表 ![]() 曹将本科是学统计的,确实感觉任何东西,一有数据支撑,便底气十足。好看的图表加上中肯的建议会让整个PPT高端大气几十个档次! ![]() ![]() 4.穿上形状 ![]() PPT中,形状的使用可以让整体富有层次,避免了大段留白的空洞。 ![]() ![]() PPT既素食主义:简单清晰即好,太多的元素干扰只会影响观众对信息的接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