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怎么办?

 昵称4390489 2016-01-15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中的爸妈总是希望宝宝的行动节奏能跟上自己的节拍。但是有些宝宝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这让爸妈很是头疼。

案例回顾

平平5岁,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平平的爸妈都是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平时工作都很忙碌。即使工作再忙再累,爸妈晚上回到家都会帮助平平梳理本年龄段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必备的能力。

不过,平平似乎对爸妈为自己设置的游戏或练习不感兴趣,而且还对爸妈的测试指令“阳奉阴违”。比如,爸妈让平平摆一个添数的小棒,他要么看着小棒发呆,要么根本不按要求摆弄,再或者摆弄一会儿小棒就跑去摆弄别的玩具了,根本无法按时按要求完成测试。

平平的拖拉与不配合很让爸妈着急,他们担心平平上小学时也是这种状态,这种状态肯定会影响平平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效果,况且老师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学生,种种原因很容易就会导致平平陷入一个不好好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更让爸妈揪心的是,平平不仅在做训练、玩游戏时是一种拖拉、心不在焉的状态,就连吃饭、穿衣这样早就应该能自理的日常琐事,也非要等到爸妈的帮忙才能顺利完成。

平平的爸妈真是束手无策了!

3类拖拉宝宝,分别对待

宝宝做事拖拉,爸妈不要着急,弄清楚宝宝拖拉的原因,还是可以解决这些困扰爸妈和宝宝的共同难题的。

爸妈可以先通过观察宝宝的日常行为,追根溯源地找到教育行动的突破口,了解自己的宝宝为什么总是这样拖拖拉拉,是天生的慢性子?是不喜欢被安排的学习内容?还是爸妈一贯的越俎代庖,养成了宝宝坐享其成的心理……也就是说,爸妈先要找到造成自己宝宝做事拖拉的关键之处,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宝宝克服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这一过程,就是“音叉效应”的作用结果。音叉效应指的是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对它作用力的大小,关键在于找准它的脉搏。由于音叉效应的存在,微小的扰动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雪崩。

找到问题的关键之后,爸妈就可以根据宝宝的发展“套路”来对症下药了。

1.天生的慢性子宝宝——青蛙效应促加速。

爸妈应以身作则,在保证自己做事麻利的前提下,帮助宝宝制定做事的时间进度表。再根据“青蛙效应”来督促宝宝一步步地适应做事节奏的加快,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青蛙效应(frog 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于是,青蛙就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2.不喜欢被安排学习内容的拖拉型宝宝——找到兴趣点,以点及面促学习。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兴趣点,要抓住宝宝的兴趣点来促进他以点及面的学习。比如,宝宝喜欢语言类游戏而不喜欢计算类游戏,那么就可以将计算的内容变换成故事形式,在设定的情境中帮助宝宝生成数的概念,以便让宝宝有兴趣地去学习数的计算。

3.越俎代庖养成的依赖型宝宝——大胆放手,实践锻炼促成长。

爸妈代替宝宝做的事情越多,宝宝的实践机会就越少,因而出现的结果就是爸妈越来越能干,而宝宝越来越拖拉。所以,爸妈适当地放手,宝宝才有成长的机会。

总而言之,造成宝宝“慢性子”的原因是先天基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多重影响,但不管是哪种因素,爸妈都应该先从自身做起,找对路、做对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宝宝改正拖拉的坏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