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奶奶掏耳朵30年掏出耳癌!你的耳朵“掏”对了吗?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01-15

近日,武汉的徐婆婆因耳朵痛看病,却意外查出外耳道癌,诱因竟然是30多年来频繁掏耳的习惯。

婆婆身体一直很不错。年轻的时候一觉得耳朵痒,就忍不住掏,渐渐形成了习惯。每天晚饭后就拿挖耳铁勺掏耳朵,一掏就是30多年。

(图片来源网络)

两个月前,她发现右耳流水、流血,轻轻一碰就觉得痛,几天后连腮腺、脖子都开始痛,晚上只能吃止痛药才能睡觉。

不得已来到武汉市某医院,医生发现,婆婆的外耳道中段呈环形狭窄并充血。病理结果证实是外耳道鳞状细胞癌,且癌细胞很可能已转移到了腮腺。

后来,医生为她实施了外耳道病损切除手术,切除整个外耳道,术后右耳的听力很可能没有了,后期还需要放疗。

如此看来,经常掏耳朵对健康非常有害,具体有哪些危害呢?↓↓↓

1、经常掏耳朵,就会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2、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5、经常掏耳朵,可能会引起耳道乳头状瘤。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

在各种致其恶变的因素中,掏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

那么,总不可能永远不掏耳朵吧?

掏耳朵是必须的,但要用对方法 ↓↓↓

【时间间隔】

一般来说,耵聍,俗称“耳屎”会随着人们的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的活动而自行脱落,所以并不需要频繁陶耳,一般10天左右一次即可。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形成耵聍栓塞,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再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操作方法】

如果自己在家掏耳朵,最好用棉棒。

轻轻地将棉签头拽蓬松,以防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然后用其在外耳道转动,耳朵朝下,耵聍就出来了。

屑状的可以适当使用棉棒,如果是大颗粒的话,应用温水或是专用药水滴进耳朵,过几分钟后再轻轻地掏出。

另外,一些金属、塑料材质的掏耳勺质地坚硬,容易对耳道造成损伤;指甲缝易藏匿细菌,不宜用来掏耳朵。

你的耳朵“掏”对了吗?耳朵也是很脆弱的,平时应多加注意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