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成山,是山东省聊城市城郊王家屯村人,从事养兔生产十几年,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坚持以市场规律和科技指导为原则,使养兔规模逐步扩大,效益年年提高。以下是我在养兔过程中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持之以恒,逐步扩大饲养规模 从养兔开始,我本着量力而行、积累经验、稳步发展、逐成规模的方针,坚持在稳字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养兔业。 1987年初养60只,1991年饲养200只,1994年饲养了800只,现在已发展成具有肉兔、獭兔5000只规模的养殖场。十几年间,尽管兔市场出现了多次低潮,但我都能根据市场规律,稳定发展养兔生产。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我常年订阅《獭兔月报》,以便及时了解兔业的现状和前景,特别是兔产品的市场动向,所养的肉兔、獭兔,哪一种走势好就加速发展,哪一种滞销就适当压缩规模。 二、慎引种,重培育,建立健康兔群 獭兔品种的优劣,关系着养兔生产水平的高低。为了使种兔更新换代,我先后从哈尔滨、南京、济南等地的种兔场引进肉兔、獭兔共计200多只。每次引种都非常慎重,严格考察种兔的纯度,做到详查系谱、细看特征,选择健康无病的优良种兔。 在培育中,对种兔建立系谱档案,分组编号,公兔、母兔分别建立繁殖卡片,做到交配、产仔有记录,使兔群血缘清楚,避免了近亲繁殖,并根据本地区兔病流行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兔群进行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以防止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十余年来经过引种、保种和对兔群复壮培育工作使我养殖的肉兔、獭兔活泼健壮,纯正优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两种、三收,降低养兔成本 多年的养兔实践证明:广辟饲料来源,降低养兔成本,是大力发展养兔生产的重要条件。我采取两种、三收的饲料生产方法,大大降低了养兔成本。 两种一是指种植牧草。从多种人工牧草中筛选出产量高、适口性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串叶松香草、美国菊苣、俄罗斯饲料菜和冬牧70黑麦进行种植。这些草在种植、管理方面省工,抗自然灾害能力强,产量高,很适合发展养殖兔的需要。 二是种植药草。近年来,我选择种植了獭兔常用的大青叶、金银花、野菊花等中草药。这些药草丰产性好,用作饲料添加剂,既有营养,又能调节兔子的机体免疫机能。大青叶一年四季常青,长期喂兔无毒副作用,夏播或秋播用于冬季或早春喂兔,不仅能解决獭兔青料短缺,又能防止兔流感、肺炎、口腔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三收指根据季节的不同收割青草的方法。 一收是对人工牧草适时收割,鲜喂或晒干贮存严防霉烂或变质; 二收是适时收集各种野草、野菜、树叶、农作物秧秸及农副加工产品,与人工牧草合理搭配,制成全价配合料; 三收是将本地常见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等多种野生药草收集起来,与种植的大青叶等相配合,根据中医疗法和民间验方制成方剂或添加剂,定期适量加入饲料中,防止兔病发生。 四、大搞智力开发,培训技术人才 兔子好养病难防是养兔户的共同体会,养兔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控制兔群发病的能力。十余年间,我刻苦学习和钻研兔病防治技术,先后对经常发生的兔瘟、兔巴氏杆菌病、肠道病、呼吸道病、球虫病和疥螨病等做过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一套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先后在多家科技报刊上发表。 在努力研究养兔技术的同时,对饲养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在生产实践中教他们认真做好养、繁、长、防、检、剖、治等各项记录,做到事事有把握,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他们达到既是饲养员又是技术员的水平,从而能对症下药,综合防治。 五、树立经营观念,努力开拓市场 一、强化饲料营养。饲料和营养是生产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统一营养标准,科学设计饲料配方,严格控制原料质量是保证饲料质量和营养的“三关键”。在没有配方设计技术和原料控制及购买能力的兔场,最好使用信誉度较高的商品饲料,这样比自己配料在经济上可能会更合算,效果更好。 獭兔既要长肉,又要养皮,这就要求营养水平较高。建议饲料配方中消化能为11.3兆焦/公斤、粗蛋白质18-20%、粗脂肪2-3%、钙1%、磷0.5%、赖氨酸1%、胱氨酸0.9%。 为获取优质獭兔皮,一般在屠宰前1个月,日粮中适当添加黄豆、胱氨酸或少量硫磺,可提高毛皮质量。根据德国养兔专家介绍,在皮兔屠宰前20天,日粮中加喂大豆、苜蓿和向日葵饼等蛋白质饲料,对提高其板皮质量有较好的作用。 二、掌握采皮时间。獭兔采皮时间主要包括采皮月龄和采皮季节。 根据獭兔在不同生长期存在着正常的生理性换毛的规律,决定兔的采皮月龄。幼兔从出生后第6周开始第一次换毛,换毛时间持续70天。大约在4-5月龄时,开始第二次换毛,此时换、掉毛现象最严重,兔的整个身体毛被稀疏,参差不齐,臀部和体侧尤为严重,此次换毛大约50天。在6月龄左右,第二次换毛结束,毛进入生长成熟期,毛根着生牢固,不易脱落。同时,皮板成熟,柔性、韧性和弹性俱佳,幅张面积增大。6-8月龄的板皮,其品质明显优于3-4月龄屠宰取皮,如果取皮不当,则会出现兔皮品质低、脱毛、等级差、加工利用率低、上不了档次、经济价值低等现象。为了提高兔皮的档次和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兔皮的采皮月龄,6-8月龄采皮较为理想,但生产上集中采皮的时间在4-5月龄。 与其它动物一样,兔的被毛品质受季节影响明显。其一,兔有季节性换毛和掉毛的现象。其二,毛囊发育受气温影响。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兔的季节性换毛进入高峰期,部分毛囊处于休眠状态,故兔毛不但稀疏而且着根不牢,很易脱落;到冬春两季,随着气温下降,大多数兔结束换毛而进入毛生长旺盛、成熟期,毛囊发育良好。此时毛绒丰厚浓密,针毛出锋整齐,光泽好、不掉毛,这是获取优质兔皮的最佳季节。最好的采皮季节是从12月至次年的3月。 为此,须按最适采皮月龄以及采皮季节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和操作,以获得优级兔皮的关键。 三、取皮方法。獭兔皮毛珍贵,为减少毛皮污损,保护毛皮,在屠宰时应先处死,后剥皮,再放血。 首先是处死。目前普遍采取颈部移位法进行处死。此法简单易行,即用一手抓住两后肢,另一手大拇指按住兔两耳根后边延脑处,其余四指按住下颔部,然后两手猛用力一拉,使兔头向后扭,便可使颈椎脱位致死。 其次是剥皮。处死獭兔后应立即剥皮,剥皮技术同肉兔一样。 再次是屠体处理。为防止处死后停留时间过长尸体变僵硬,给放血带来困难,处死剥皮后马上放血,放血后用刀沿腹中线切开腹腔,然后切开耻骨联合处,分离出泌尿生殖器官和直肠,取出全部内脏器官;在前颈椎处割下兔头;在跗关节处割下后脚;在腕关节处割下前脚;在第一尾椎处割下尾巴。最后用清水清洗屠体上的血迹和污物。 四、科学处理鲜皮 鲜皮的处理直接影响家兔板皮的质量。屠宰剥下的鲜皮,含有大量水分、蛋白质、细菌和多种酶等,如不及时加以适当地处理,轻者影响裘皮制品质量,重者可导致板皮变质、脱毛、发霉、生虫、丧失加工价值而成为废料。 鲜皮处理首先是清理皮板,将刚剥下的兔皮(称血皮),切除头和四肢污染部分,并仔细刮去残留在皮板上的肌肉和脂肪结缔组织。否则,鲜皮易孳生微生物,引起皮板发霉、脱毛、腐烂变质,还会影响下一步加工鞣制。 为防止鲜皮发生腐烂变质,防止板皮在贮存期中出现虫蛀现象,还须及时作防腐、除虫处理。鲜皮处理主要方法有干燥法和盐渍法两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