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精品素材推荐

 小凡凡凡凡凡 2016-01-15

作文精品素材推荐

同学们注意,有感于现在所谓名著推荐书目太多,对书目的评价太过陈旧,完全有违真正的文学品质,所以从我个人的偏好,结合多年读书的体会,为大家从我自己读过的五百本“名著”中筛选出五十本,并附上我个人阅读中最深切的体悟,供大家参考。这些天不断有学生和家长,包括即将参加今年考研的学生向我提出推荐书目的要求,考研的专业书目我另找时间整理,这里推荐一些被公认为名著的作品。下面是几点说明:

一 所选书目为我个人认为的文学大国,古希腊、英、俄、法、德。

二 所选书目是从我个人读过的大致五百种书目中选出,入选作品均为我本人读过至少三次者,感觉确有可读性,思想性,文学性均好的。

三 书目下士我个人的读书感悟,多与作品本身内容并无关联。同学们可在自己阅读原著后再看在的那些对书目的点评,渐渐就会悟到其中的妙处。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我的那些对作品的评价你们就越会有更深的、不同的体悟。

四 所选作品我个人喜好因素比较重,所以仅供大家参考。但无论如何,大家切不可看所谓的“名著缩写”、“名著评论”之类的东西,那些东西害处太大,读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就全部丧失掉了,切忌。

按:进入文学研究领域之后,文学阅读时间反而急剧减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近些日子手边没有什么特别紧要的事情,突然想重新翻看那些几年前、十几年前读过的文学作品。读书人都知道,重读是一件甚美妙的事,看看当时那些旁批,随手写来的很多感想现在都觉得似乎有些隔膜,而新的思考总会不断跳出来,这种精神的愉悦是天底下最好的休闲享受。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在文学研究领域转了一个大圈,绕回来方才方才发现,真正值得留下的东西恰恰还是刚刚入门时吸引我的。但眼光不同了,思考也不同了。算下来,这样的西方文学作品也读了不下五百本,想给自己一个交代,从中选出到目前为止自己钟爱的五十中,算是为自己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做一个思想上的清理,借重读重选之际,为自己的人生暂时设下一个驿站。只选古希腊、英国、苏俄、法国、德国这些文学大国的书籍,共五十册,凡入选者皆读过三次以上,书目下面所列是读此书感悟最深之处,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后留作一帧读书与思想的照片。

古希腊

一 《荷马史诗》 荷马

在一个英雄匮乏的年代,与其说我在《荷马史诗》中发现了英雄,不如说我至少读懂了德谟克里特为人应如何活着说出的那句“卑劣地、愚蠢地、放纵地、邪恶地活着,与其说是活得不好,不如说是慢性死亡。”

二 《伊索寓言》 伊索

关于智慧,人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那段申辩:“最后我去拜访工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确实一无所知,相信会发现他们知道很多好东西。这一点,我可没有错。因为他们确实知道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在这一方面他们比我智慧。可是,公民们,我发现那些能工

1/14页

巧匠也有同诗人一样的毛病,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很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寓言,如同哲学,让我们暂且放下早已营造好的自己的知识结构,被迫在阅读的那一刻成为“通人”;放弃自己的专业,忽然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是给褊狭的一次休假,是思想一瞬间的腾跃。

三 《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

对于命运,我们可以摆出两种姿态。首先,是如古希腊悲剧为我们设定的强力意志,个人性格中的不屈服——“我不相信”;后来,又有了理智。孟德斯鸠曾问到:“有一种盲目的命运产生了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的一切结果,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的;因为一种盲目的命运居然会产生出有理智的实体,岂不是绝大的荒谬吗?”

英国

四 《天路历程》 约翰·班扬

鲁迅说“伪士当去,迷信可存”。假若上古时代,天下生民对一切天地自然、风雨雷电心生畏惧,潜心膜拜,以天地万物为有灵者,便是真信。虽绝无科学,但惟其为“真”,故而难得。中国之大病,却在表面称道者多,但内心却往往并不真信,拜佛烧香者,皆为私利,惟我有所求,并不真为天下苍生。伪士太多,中国便无真“信”,处处阴奉阳违;而所谓迷信、宗教者,至少百姓有真“信”。要得中国发展,必先除伪士之心。

五 《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

同样是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是青年的诗;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是中年的诗;穆旦的《冬》是老年的诗。莎士比亚对人生的体验和书写是中年的,他体悟到了太多,但还是放不下,而这生命的美好,恰恰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明知可以放下,却拼命攥得更紧,因为这实在是一种诱惑,让我们感到自己实实在在的活在人间。我悟出这些是因为至今还记得的那句话,莎士比亚说“美貌、智慧、门第、臂力,事业、爱情、友谊和仁慈,都必须听命于妒忌而无情的时间。”

六 《失乐园》 弥尔顿

在文学上,失败的英雄往往是受到同情和欢迎的。撒旦高唱的无非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他有更强的心理深度。在根本原因上他不是被逼迫到无以为生而反抗,实在是因为一种信念,一种生来就不屈的精神,一种对个体尊严的强烈维护。“我亲爱的朋友们,落在你们头上的一切灾难,使你们为谬误和荒唐的迷信所俘虏,为这个强权世界的暴虐的法律所支配的一切骗局——唉!——,其根源不是别的,就是我在上面说过的那一些人的令人愤恨的权术。有一些人企图不义地统治自己的同类,另一些人则希望获得某种宗教上的、有时甚至是神圣的虚幻的荣誉;为了愚弄人民,以便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两种人都不仅巧妙地使用强力和暴力,而且同时采用各种阴谋和诡计。”梅利叶如是说。

七 《鲁滨孙漂流记》 笛福

如果真正读懂了这部小说,也就真正了解了资本主义精神最根底的东西。它像是寓言,更像是预言。

2/14页

八 《拜伦诗选》 拜伦

诗歌的没落,大概在拜伦一样的诗人,诗歌附属于行动;现在的诗人,行动全无,只剩下书斋中的苦吟。

九 《雪莱诗选》雪莱

是七年前一个初春的早上,阳光明媚,我在一间芳香四溢的屋中完整的读过雪莱。当时便已预见,世间的美好总是转瞬即逝,七年间,我再没有拿起这些书卷,其实我但是就知道,有些宿命,纵使我们清醒地知晓如何绕开,但最终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扑向那里。“我们象遮蔽午夜之月的云彩/它一刻不停地奔跑/闪耀/颤栗/向黑暗放出灿烂的光辉/但很快 /夜幕合拢了/它就永远隐去”(《无常》)

十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越是光明的尾声,越让我们感到苦痛,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尊严与爱,恰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

十一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我们应当永远记住,在最痛切的人生经验中,往往孕育出大恨与大爱。

十二 《雾都孤儿》 狄更斯

“雾”的隐喻是双重的,最表面不过,它至少关联着一个现代化空间;但我更愿将其理解成某种窥探的氛围。城市经验除了震惊(本雅明语)以外,可能还有一种模糊的轮廓感,我们只能从感官触碰到这个巨大“怪兽”的轮廓,因此,我们希望窥视在这幅模糊不清的面目下它深藏的秘密。

十三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

好的小说家首先是好的故事大家,故事讲述得太过逼真,有时甚至让我们忘却了一切仅仅是个故事。这个世界上寻找不到至恶的人,正如一样寻找不到至善的人,多少让我们殚精竭虑于分辨周遭的虚虚实实,放佛走进了“无物之阵”。《苔丝》的好处正在于,无论别人怎样说,我以为,还是讲述了一个非浪漫的故事,让我笃定地相信至少我的周遭,可以见到小说中那些活生生的众生的影子。

十四 《华伦夫人的职业》 萧伯纳

我们总会遇到那样一些时刻,理性/感性、道义/情理、正义/罪恶之间的界限忽然无限接近,因而不知所措。

十五 《牛虻》 伏尼契

3/14页

面对所有可能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由思想的危险时,我们应当时常感悟爱拉斯谟《愚神颂》中的这段话:“现在他们清醒过来了,他们说自己也不知道到哪儿去了,不知道究竟住在身体里面还是身体外面,睡着了还是醒着;他们回忆不起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讲了什么,做了什么;然而,穿过迷云疑雾,或者是在梦中,他们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在精神错乱的时候是幸福的。所以他们为清醒过来而遗憾,在一切好东西中间他们什么也不要,单单挑中了疯癫。”当我们沉入其中时,思想已然被绑架,以致如此沉迷,这是每个思想者应深恶痛绝并时时提防的。

十六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产生于多数人的暴政,就是福柯所说“一种道德一致性和社会谴责的工具。”那些被常人看不顺眼的异类规则实际上是由包括话语、实践、制度等文化整体构造出来的,它被从理性的视角视为理性的对立面和异类,并由此而受到理性的压迫。

十七 《名利场》 萨克雷

我们对文学寄寓太多疗伤的希望,因而像《名利场》这样的好小说就往往容易忽视。中国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恐怕也是这样的好小说。“有人出生,有人结婚,有人去世”,抛开善恶,无论如何,至少我们要做行动派。

十八《动物庄园》 乔治·奥威尔

我愿意相信那只叫Benjamin的驴就是奥威尔自己的象征,在任何一个世道,知识分子的作为都是极其有限的,出了象牙之塔,只能在十字街头徘徊而已,思想很多时候只能沦为孤芳自赏,这是以思想为志业者的悲哀。

十九 《荒原》 T.S.艾略特

真正读懂《荒原》,一定不仅深悟绝望。

二十 《尤利西斯》 乔伊斯

乔伊斯的作品是序列的,在凝定的绝望岁月中,至少还有芬尼根守夜人那如梦般的呓语。

苏俄

二十一《叶甫盖妮·奥涅金》 普希金

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多余人的出现就证明着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只要当作为社会创新前进力量的青年面对社会的不公集体失语,甚至处心积虑、百折不挠地与权力合谋并心甘情愿,这个社会才是无望的死水一潭。

二十二《死魂灵》 果戈理

4/14页

当周遭一派黑暗,达到极致,这种黑暗就奇妙地沾染上一种美学色彩。中国作家沙汀写三四十年代四川社会的黑暗与此十分相类。一种丑、一种恶,丑恶到极致,有时真的就成为审美对象。

二十三《父与子》 屠格涅夫

当每个人都有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无论是破是立,当每个人将自己的尊严看成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甚至不惜为之决斗,这样的民族才有着无限向上的动力。

二十四《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托尔斯泰

二十五《罪与罚》 陀斯妥耶夫斯基

犯罪的不一定卑劣;高贵的不一定不是吃人的人。

二十六《樱桃园》 契诃夫

对过往美好的救赎是应该是秘而不宣。在这个思考里,我更喜欢老舍的《断魂枪》。

二十七《童年》 高尔基

永远记得那个胸怀宽广的外祖母,她的宽容与坚韧包容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二十八《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对人的外部生活的解放,不能超过他的内心解放的程度。说起来好象很奇怪,但经验证明,对于人民来说,强暴的奴役统治较之被赐予过分的自由,更容易忍受。——赫尔岑

二十九《白夜》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两颗相契的灵魂在某一个瞬间默契的碰撞,又在下一秒各奔东西。

5/1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