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呵护植物“活化石”(绿色焦点·探访国家自然保护区)

 好大一场雨 2016-01-16

  高大挺拔的桫椤常被误认为是大树。
  资料图片

  从贵州赤水市区向东南方向驱车40公里,喧嚣越来越少,绿色越发浓重。有“中国侏罗纪公园”美誉的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渐渐映入眼帘。

  山涧溪旁,河谷林中,一棵棵像撑开的大伞形状的植物引人注目——高的超过6米,茎干高大光滑,生长在顶部的叶子犹如羽毛一般,向四周舒展。

  这是2亿年前的孑遗植物,经历了数亿年地质变迁、号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举目皆是,触手可碰,行走保护区内,仿佛置身桫椤的王国。

        

  像树不是树,是蕨类王国里的“旗舰物种”

  处在从草本向木本进化状态,是爬行动物时代的标志生物

  1983年,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考察组深入赤水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桫椤,这种古生物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

  地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赤水,山谷纵横。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赤水气候温热,无暴晒,多雨水,天然地符合桫椤高温、高湿、喜荫的生长需求,成为桫椤的“天然避难所”。1992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

  桫椤外形高大,第一眼见到它,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种树。

  “像树不是树。”保护区管理局业务科科长梁盛解释说,作为地球上唯一留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桫椤处在从草本向木本进化的状态,因此有树干这种木本植物的外表,却没有树皮、树心等木本植物的内在特征。

  桫椤不同于其他蕨类植物的矮小,是蕨类王国里的“旗舰物种”。

  赤水是野生桫椤保存最具规模、最为完好的区域。2000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在保护区内开设地球爬行动物时代标志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游览观光园林,命名为“中国侏罗纪公园”,这是全国惟一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级公园。

  徜徉植物王国,体验“洗肺之旅”,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休闲之选。每年5月到11月,温度适宜、环境优美的公园便会迎来旅游旺季,成千上万的游客徜徉桫椤王国赏景观光,川、渝等周边省市的游客占到八成左右。近几年公园游客接待量以60%左右的速度逐年增长,去年一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虽然气温较低,处于旅游淡季,今年元旦假日期间公园接待游客还是超过千人。

  在梁盛的眼中,除了观赏价值,桫椤的科研价值更为重要。作为侏罗纪时期地球上最为茂盛的植物,桫椤与恐龙被认为是爬行动物时代的标志生物,是研究古气候、古生物的重要对象。

  “桫椤参与营造了赤水保护区这个小的生态圈,圈内物种个性化、多样性,这种价值举足轻重。”梁盛介绍,桫椤的伴生植物以蕨类为主,保护区内有235种之多,占贵州省蕨类植物总量的2/3,保护区因此也有了“蕨类王国”的美誉。

  此外,保护区生物物种多达3900种,列入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的动物15种、植物33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自然繁衍能力弱

  野生桫椤从1989年的4.3万株增长到4.7万株,人工培植2万余株

  在保护区内,最古老的桫椤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熟悉的环境中,桫椤可以缓慢、怡然地生长。可一旦脱离安全环境,桫椤便无所适从。

  在保护区金沙管理站,桫椤成片生长在V形河谷地带。金沙管理站站长刘永强介绍,和其他蕨类植物一样,桫椤没有主根,因此茎秆很容易被风吹倒。选择山谷地带生长,遮阳、避风,其实也是桫椤的一种自我保护。

  桫椤到底有多“娇贵”?梁盛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2006年,工作人员想移栽几株桫椤到市区的博物馆供人们参观,从保护区到市区不过几十公里,气候差异并不是很大。本想着是很简单的搬个家,可首批移栽的3株都没有存活下来。

  工作人员分析原因,认为是光照和湿度上出了问题,便为第二批移栽的3株桫椤加湿、遮阳,悉心照料。可这次也只勉强撑了3个月,最终出现枯萎、干叶的情形。

  第三次尝试,工作人员索性模拟保护区原生环境,在博物馆里建了个“小生态圈”。长期喷水以保持空气湿度,常年遮阳避光,甚至连土壤都来自原生地。经过此番努力,移植的桫椤才算可以健康成长了,即便这样,移栽到博物馆的桫椤也难以长出孢子,不能发育繁衍。

  “除了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桫椤的自然竞争力弱也是导致其存量不多的重要原因。”梁盛说,桫椤生长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地区,正是竹林生长的繁茂区,但竹林深处难见桫椤。此外,桫椤叶蜂会蚕食叶片,隔一两年暴发一次,对桫椤造成威胁。保护区已经启动桫椤叶蜂的预防研究课题,寻求破解途径。

  “本来留存的数量就不多,而且桫椤的自然繁衍能力弱,新生力量难以补充。”在保护区工作了近30年,说到桫椤的繁殖难,刘永强满是无奈。在赤水地区,桫椤长到1.2米左右便进入生殖成熟期。每年4、5月间,新生的叶片背面会长出淡黄色的孢子囊群,经两个月的发育成熟,随风飘落,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中才能萌芽,“每个程序都充满偶然性。”

  在保护区内,有一片桫椤人工育林移栽区,相较于几米高的“大块头”,这里的桫椤要“袖珍”得多。刘永强说,近几年,保护区工作者逐渐掌握了人工培植的技术,这些幼苗都是实验室培育,发育稳定后移栽到原生环境中的。

  30年的保护,使得桫椤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据调查,野生桫椤从1989年的4.3万株增长到现在的4.7万株,人工培植桫椤达2万余株。

  换个更生态、更长远的法子“吃山”

  养蜂业成为原住民的新产业,村民们成立5个生态保护协会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森林总面积超过20万亩。山大林密、地形复杂,管理站聘请熟悉山路的原住民,分片区定期巡查。保护区内原住民大多单门独户、分布分散,登山涉水地逐户“家访”,宣讲自然保护,便成为刘永强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山水林木是大自然给予赤水人的资源财富,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民,砍树盖房、伐林卖钱是最习惯的生活方式。保护区成立后,树不能砍了,有的农民自然不理解、不配合。

  “靠山吃山要换个更生态、更长远的法子。”在刘永强看来,农民的抵制是因为保护工作与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相冲突,只有带动农民生态致富,从根本上改变对林木采伐的依赖,才能解决矛盾。他打趣说,“近些年,我更像是扶贫办主任。”

  从竹资源深加工产业,到杨梅林果种植,保护区管理站不断探索,希望能帮助农民寻找到经济、科学的生计替代项目。

  反复试验后,投入少、产出高的养蜂业成为原住民的新产业。管理站派人前往云南高校学习养蜂技术,出钱做试点。每年还定期免费组织培训班,带领农民到蜂巢基地学习、实践。

  元厚镇高新村成立了养蜂协会,37户人家开始养蜂。村民周志富是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他家在保护区的边缘,海拔1000米左右,周围是茂密的灌木林。依赖保护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周志富养的蜜蜂能“采百花粉,酿百花蜜”,蜂蜜品质自然上乘。

  近年来,老周将自己的蜂箱稳定在100箱左右,每年都能产蜜千余斤,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他养蜂110箱,如果顺利,第一箱蜜农历三月以后就能产出,“产1500斤不成问题,按照每斤售价最低220元的标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老周算着账,满脸笑意。

  日子越来越好,原住民也日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可贵。如今,在保护区,保护动植物成了新的村规民约。管理站组织村民组建起3个森林防火队,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5个生态保护协会,守卫自己身边的绿水青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