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电影何以叫座又叫好

 zcm1944 2016-01-16

文化会客厅

国产电影何以叫座又叫好

——2016电影贺岁档“三人谈”

作者:陈思诚 史航 叶宁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6日 09版)

编者按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了对中国电影怀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有的电影很烂,却能获得高票房;有的片子承载很多“思想”,却让人看不懂;还有些影片导向很正确,却压根儿没人看。在票房与口碑、商业与艺术的博弈中,观众掀起了无休止的口水战,创作者也一度陷入迷茫。

 

    不过,今年贺岁档中国电影的表现却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截至目前,《老炮儿》《唐人街探案》《寻龙诀》三部国产片票房已分别突破8亿元、6亿元和16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高票房的国产片在口碑上也都广受好评。《老炮儿》在中国电影的换代格局中彰显着人文情怀,《唐人街探案》将悬疑情节与喜剧大力融合,为国产电影开辟了新的类型,《寻龙诀》则拓宽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之路。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都在质量上取得了不小的提升,都在市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也许还不能“稻花香里说丰年”,但依稀可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贺岁档国产电影的集体发力,让人对国产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这正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一个缩影。今日,我们特邀青年导演陈思诚、影视评论家史航、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叶宁分别从各自角度对今年的贺岁档及相关作品进行探讨。

 

创新求变成为电影人的创作自觉

 

    □ 陈思诚

 

    我去年在好莱坞进修的时候,发现这个全球电影行业的龙头,近些年一直笼罩在“不知路在何方”的迷障中。在美国的电影院线,票房大热的市场宠儿往往是系列电影,真正的类型片反而越做越窄,鲜有创新。后来才知道,这不只是困扰美国人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纵观世界电影的蒙太奇历史,从一开始数百个镜头一部片,发展到现在三千个镜头都嫌少的商业大片,节奏可以说是越来越快。这是工业水准和观众口味齐头并进的结果,也意味着如今的创作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借用《双城记》的名言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其实同样巨大,关键看我们能不能驾驭这股潮流。

 

    在我看来,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实则“蓝海”遍地,充满机遇和惊喜。正在急速扩张的“蛋糕”还有不少被忽视的角落无人涉足,这构成了商业类型片领域的一处处富矿。譬如,什么类型是前所未有的,什么片子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这些问题,考验着一个从业者的敏锐度,同时也指引着我去寻求突围的“处女地”。

 

    以我最近导演的作品《唐人街探案》为例,我把它定义为一种悬疑推理和喜剧相融合的新式类型片,创作的过程甚至没有模板可以参考,也颠覆了很多既定的路子。可想而知,这对于观众而言会是全新的观影体验,但同时它又不是自说自话、曲高和寡,而是能和大部分观众的频率产生共振。这才是类型电影的商业之道。

 

    然而,当下业界有一种论调,认为“商业”和“艺术”是对立的,“叫座”和“叫好”不能两全。我认为这难免偏颇。电影作为艺术品和工业产品,首先就具备双重属性——即艺术性和商业性。所谓的商业性,无外乎是更多人选择了你的产品。甚至可以说,任何艺术家穷其一生的目标,就是要做到“雅俗共赏”,或者用当下的热门词汇来讲,即是“接地气”。

 

    不可否认,要同时取得两方面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偏执一端,要么极力追求商业性而轻忽艺术价值,要么过分强调个人趣味而与大众背道而驰。殊不知,一味地迎合市场不一定能赢得市场,极端自恋的艺术更背离了艺术的宗旨。我以为真正的创作之道,是在以自我表达为核心的基础上,加入大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做到“体用”兼顾、“道术”分明。创作者必须以“道”为中心,要把握住核心的情感和价值诉求,在呈现形式上,则更宜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自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也是我一直在追逐的目标。

 

    放眼如今的国内电影市场,可见豪杰并起,山头林立,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电影本身的好坏暂且不论,营销的迷魂阵足以让观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我并不喜欢那种用噱头来带动票房的小花招,像《唐人街探案》在营销上就不太成功,几乎是靠后期的口碑在艰难地成长。此外,电影排片档期上的竞争也相当惨烈,我们的片子进入贺岁档仅占据了四天的空档,前有《老炮儿》《寻龙诀》的“轰炸”,后有《神探夏洛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夹击,在这样一个市场中要稳住阵脚,没有过硬的影片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从今年贺岁档的整体质量来看,国产影片相较往年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提升。毕竟,文化永远是综合国力的另外一种体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文化产业也在拼命地追赶。这是时势使然,也是我们这一代创作者都应背负的使命。(鲁博林采访整理)

 

口碑左右市场的时代已来临

 

    □ 史航

 

    今年贺岁档,《老炮儿》《唐人街探案》《寻龙诀》等不同类型的国产电影,无论在票房还是在口碑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这说明国产类型电影正在走向成熟。从世界电影工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也只有类型片不断丰富成熟起来,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进而赢得票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电影类型化发展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电影人把自己封存起来了,没有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而现在市场的巨大需求,打开了创作者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敢于在电影艺术的疆场上肆意驰骋。最后,他们拍得“爽”了,观众自然也就看得“爽”了。

 

    以往,电影口碑的发酵传递比较慢。一些“烂片”利用口碑传递的时间差,通过宣传炒作,总能够把一部分观众忽悠进影院,从而获得高票房。这样一来,就会挤压不少好片子的市场空间。现在,随着传播手段的进步,观众已经能够实时掌握不同影片的口碑和评价,所以好片子已经能够凭借口碑传播迅速扩大市场。《老炮儿》一直到上映后第四天,才实现单日票房对其他同档电影的反超,上映第九天,才以8500万元的成绩达到了单日票房的峰值。口碑能够左右电影票房,一方面说明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够倒逼电影人把更多心思花在提高电影质量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电影界,文艺与商业、情怀与票房之间似乎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互相排斥对立。这种刻意区隔,一度造成要么为了票房无限拉低艺术底线,要么为了追求艺术性而自说自话的种种怪现状。我不赞同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割裂开来,区别对待。任何一部文艺片只要卖出一张票,那它就有商业属性;同样,任何一部商业片,只要创作出来,也必然含有艺术元素。今年贺岁档的几部国产电影,都较好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在了一起,这正是它们同时赢得高票房和好口碑的原因所在。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老炮儿》有情怀,见人心;《唐人街探案》将搞笑、惊悚和推理破案等不同元素融汇在一起,有商业追求,更有自我坚持;《寻龙诀》则用好莱坞的手法讲述中国的故事。所有这些优秀的影片,让人看到的都是商业与艺术、票房与口碑的有机统一而不是高度对立,这或许是未来其他国产片最需要借鉴的经验。

 

    这个贺岁档引发的电影话题远不止于此。《老炮儿》获得票房与口碑双赢的同时,台词中频现的粗口问题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电影作品中过多的粗口十分不可取,不利于文化的提升,但从艺术的角度讲,《老炮儿》中的粗口又都是服务于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的,是这部影片塑造角色、彰显人性必不可少的元素。当然,正如冯小刚承认的那样,电影中过多的粗口可能会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对相关影片进行分类放映。否则,只是简单要求电影在艺术上作出妥协,那便是因噎废食了。(韩业庭采访整理)

 

中国式商业大片日渐成熟

 

    □ 叶宁

 

    截至目前,《寻龙诀》全国票房已经突破16亿元,不仅在票房排行榜上笑傲群雄,在口碑上也毫不逊色——在豆瓣网和时光网两个专业影评网站上分别获得了7.9和7.6的高分。

 

    《寻龙诀》的意义不仅在于开创了国产冒险类型片创作的新路子,更在于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次成功探索。《寻龙诀》由万达主控投资,华谊、光线两家公司联合出品制作。三家公司都有很强的资金实力与行业影响力,每家公司独立支撑该项目都不成问题,但最终选择合作,是因为中国电影产业需要通过强强联手的方式,来打造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业体系。

 

    作为主控投资方的万达,是原著小说的版权拥有者,同时拥有华语地区最强大的院线系统。华谊则拥有丰富的影片制作经验、明星资源等,在项目筹备初期,组织了一支包括陈国富、乌尔善、陈坤、黄渤、舒淇、杨颖在内的主创“梦之队”。光线则拥有成熟的发行网络,在互联网营销方面也具有丰富经验。应该说,《寻龙诀》从项目创立伊始就按照工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在电影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做足了准备工作。

 

    《寻龙诀》制作成本高达2.5亿元,制作团队多达2000人,制作周期长达4年。从电影开拍的那一刻,就定档于今年贺岁档,影片的拍摄制作进度都是根据上映时间倒排,而这些正是电影工业化制作标准流程的体现。在2.5亿元的投资中,《寻龙诀》剧组花了1亿多元将整个电影1800多个镜头中的1530个镜头变为特效画面,占全片镜头总量的85%。一部影片中需要制作如此多的特效镜头,在国产电影发展史中尚属首例,这背后没有电影工业技术和人才的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总之,《寻龙诀》的制作过程,是对中国电影工业技术、人员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让人欣慰的是,上乘的影片质量已经证明,中国电影工业确实在进步。

 

    目前,中国电影的最大挑战依然来自于大洋彼岸。虽然中国电影目前出现了大量不错的喜剧片、青春片,但想要跟好莱坞进行正面竞争,必须有一批质量上乘的国产商业大片方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做大做强国产商业大片,才能形成中国电影工业的脊梁,才能在未来走出国门形成国际传播力。好莱坞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是以美国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为支撑,而很多创意不错的中国商业电影最后正是败在了薄弱的工业环节上。因此,我们需要从模式、流程、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去探索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之路。当然,探索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之路,并非要完全照搬照抄好莱坞。仍以《寻龙诀》为例,该片虽在制作手法上借鉴了好莱坞,但讲述的却是中国故事,或许正是中国元素与现代电影科技的结合,才产生了如此强烈的话题效应,从而让影片更有看头,更有嚼头。

 

    观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搞好中小成本类型片创作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商业大片的创作和制作上尽快赶上,否则就意味着将商业大片的市场拱手让给好莱坞,而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完善。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资金、技术、人才储备都在逐渐完善,我们完全有能力借鉴好莱坞的经验,运用工业化的方法来讲好中国故事。《寻龙诀》为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闯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之路,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寻龙诀》这样的电影出现。(韩业庭采访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