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启功艺术初窥当代书法

 紫嫣雅閣 2016-01-16

启功书法艺术继承传统,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但存在技法单调、境界颇低等不足。当今 “启功体 ”泛滥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问题,如启功书法的简单易学,大众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退化,现代文明的审美感官化以及当今学术批评态度等。表明了中国当代书法传统审美能力的缺失,现代社会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甚为迫切。

一方面启功书法的优点,如“启功先生继承传统,并且勤学苦练和深知传统书法技法”;“干净利落、周正端庄、雅俗共赏 ”等,这些评价基本上代表了学界观点。启功书法继承传统,形成自己一定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结构严谨,笔法精到,线条的干净,风格的清朗等,由此可见启功书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启功书法的不足是: “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却在于表达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却不是美观二字所能笼络的 ”。启功书法表现在技法的程式化的简单,简单而不是如东晋人的有内涵的简约,所以模仿就变得十分容易,其个性或特点的简单就是钢笔字化,钢笔的表现力浅,或曰没有表现力,结构均衡,线条单调 。启功先生书法就远不能达到或接近中国书法的高境界。他的书法没有了苍茫、浑厚、萧散可言等。蔡永胜先生曾指出启功书法技法的程式化、“美观 ”、“单调 ”和境界的狭隘、风格的单一等不足。“美观”好看在古代美学中囿于视觉的愉悦,远不是书法的高境界 ;物无常形,字无常势,有法而无法,才是书法至境。古代名家结字多变,随心所欲不逾矩。 启体用笔的程式化,使得书法简单机械,不是自由性灵的表达,因此显得 “浅显”。从境界气象论之,启功书法没有达到古代书法大家的水准,虽然他书法中一些文人气获得一些人的尊重,但中国书法的境界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启功书法整齐好看,但笔法不“古”,多法度少意趣。用笔限于单调的“流”、“丽”、“妍”、“滑”,而不知道书法用笔取“涩势”的重要性,得书法之“妍”少得书法之“质”。启功书法上下连接是 “做”出来的,字之轴心直线而贯,近似算子,他的章法也有致命的弱点,未通“行气”之理,这一点难为一般人察觉。王羲之说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因为他是写字,而不是作为自由性灵感情的表达的层面对待书法艺术。陈振濂指出 “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泄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它的基点是审美而不是实用性;它的表现形态是包含着情、意、境、趣等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的确立,由此观启功书法,其实用性盖过艺术性。

启功书法的取法路径决定其书法水准。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周籀、汉隶,发展到三国魏晋就到达极高的水准,后世名家很难超越钟繇、二王书法,“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比如米芾、苏东坡、赵孟頫、王铎、傅山、朱耷,实践证明从魏晋书法中汲取营养,才能取得书法较高成就。清代碑学曾欲以北碑取代二王帖学,虽有创新,但历史证明难以走通,耐人寻味。二王书法成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后世难以逾越。启功书法师承来自唐代楷书,如欧阳询、柳公权等,虽然用笔“笔笔中锋 ”,参悟篆籀笔法,肥瘦结合,但点画撇捺千篇一律,结体呈单调。启功书法中的点、横、撇、捺几乎相同,他把书法的表现力弱化为泛泛的 “美观”。历来书法重视 “取法乎上”,启功书法未能上溯魏晋,更缺乏金石秦篆汉隶的陶冶。虽然他重视传统技法功夫,但对书法作为心灵、境界的表现艺术来说,他只是很好的“字匠”,入能品、工品,但难入神品、逸品。

当代社会为何学“启功体”如此之多?“启功体”泛滥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这其中蕴含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启功书法的流行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历来重视人品和书品的统一,学术水准、道德评价和艺术价值判断相统一。启功性格谦和、高风亮节、学问很高、鉴赏眼力也高,社会对其人品和学问的高度评价和承认无疑是其书法得以广泛流传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启功书法简单易学,区区数月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与真迹难分真假。“启功的书法作品和作伪者的作品在艺术水平上就无法区分出高下来,其个性或特点的简单就是钢笔字化,钢笔的表现力浅,或曰没有表现力,结构均衡,线条单调,作伪者只需要一点小聪明足矣。这在内涵丰富的书法家是没有的现象”。浅显则易速成,速成式书法快班正迎合当今社会一大批人渴求快速成功的心理需求。今观之古人苦练书法,枯木静坐,数十年不易,退笔如山,费墨似海。怀素草书,笔头成冢;王羲之洗墨成池;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五十年不易;赵孟頫一日书数万字;米芾平生写麻笺逾十万等。今人难越,不少欲借书法成名,只好走小道捷径。今朝捉笔,明天成名。拜名人,学流行,简易快餐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学简易的启功体,对于急欲成名的人来说非常合适,学启功者影从就不难理解。王铎说的很经典,耐人寻味:“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学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此言对当今启功的“徒子徒孙”应该有所启示和警诫。再次,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也是艺术创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伽达默尔把艺术作品看做一个“历时性”的存在过错。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结构性存在,而是在同观赏者的关系中,即在观赏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中存在的。他说,指向观者“为观者而存在”的观点,“对艺术的存在来说就成了根本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启功书法的广泛接受、认可,反映了国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力问题。从审美视觉的接受来说,启功书法迎合现代世界的感性艳丽和眼球需求。现代世界无需深刻、崇高、生活在当下,消解人存在的根基和历史性,“不思不想”,流连于感官的短暂赏玩,以视觉感性欲求满足为主要目的。启功书法犹如外表姣好但乏内涵的女郎,借助现代高度发达的媒体,以其外在感官的华丽悦目取悦众人,适应了大多数人“养眼”的审美观。同时单调程式化的笔法结体也利于现代技术社会的机械复制和广泛传播。外在的工整美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使得审美欣赏者无需太多的深刻思想就可以接受,导致启功书法如同流行通俗歌曲得以风靡一时。另外,学界对启功书法赞颂高扬的文章很多,赋予启功先生的“中国当代书法第一人”、“书法家”、“国学大师”等称号随处可见,而对启功书法批评方面的文章则很少,我觉得这些称号启功先生也当之无愧。但是对于启功书法,我们要历史科学地对待。

书法审美危机自传统文化受西方冲击伊始就存在,正如中医曾经面临西医挑战。现代人日益疏远毛笔书写,写字日益成为问题,遑论书法艺术的欣赏?现代社会“启功体”泛滥现象表明书法艺术在现代文明世界逐渐退化、沦落为眼球的愉悦观赏。书法和中国画有相同之处,尤其是水墨画与书法的表达机制极为相似,但无疑书法所蕴含的主题、境界更隐蔽。完全抽象化的纯粹线条比之尚有自然之型的模拟的绘画显得更为隐晦。书法艺术的难以言说之境界,决定它的受众必须具备相当的传统哲学、美学涵养。中国书法之美境依赖心灵的感悟,语言的有限性不能完全表达其中的深意,“妙不可言”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重要特征。中国书法是精英的艺术,能欣赏其中“高深景致”少之又少。艺术天才的创造需要天才的鉴赏,这种审美鉴赏能力,如同康德美学中的“判断力”,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领悟中非常重要。书法审美鉴赏力依靠欣赏者传统文化的滋养、精神境界的提升。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有深厚的传统文史哲基础,能在黑白世界、笔墨线条的开合中感受名家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古人谈艺,重视“心师造化”,现代文明社会流行时髦新潮,这与书法需要师法古人相反;师法造化,取法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农业时代文化景观,现代文明天人相分,人被包裹于钢筋水泥,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现代人失去欣赏古典艺术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场域,书法审美危机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产物。“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它的东西为代价”。古人观书法重心领而非目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书法欣赏的关键。真正高超境界的书法作品,是形和神的高度统一。元代书法理论家郑杓说“至哉,圣人之造书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盈虚消长之理,奇雄雅异之观,静而思之,漠然无朕,散而观之,万物纷错,书之义大矣哉。”书法不是简单的形式艺术,其中蕴藏天地之精神、宇宙之奥秘,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只有以心灵去体悟,在形神超越中追求其高致,非限于眼目之看。在古代,中国书法艺术是人的精神气韵、心灵境界的外化,是宇宙自然界一切美与力的展示,高妙的书法作品,有“飞走流注之势,惊梀峭绝之气,滔滔娴雅之容,卓莹调宕之志,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萧衍《草书状》)传统文人虽然视书法为“小道”,但总是把书法与人生修为、文化涵养紧密联系,通过书法来修心养性,由技进于道,从外在的形质的表现迈向内在的精神的畅达,从文字的书写发展为人格心性的培养,进而形成一种整体的文化人格和民族精神印记。从“启体”的流行,我们不难想象当代书法却在追求感觉层面的刺激上远远超过了内在心灵的激荡。 当今模拟启功书法惟妙惟肖者比比皆是,太多的雷同“启体”触发审美疲劳,“启体”泛滥即成病态。启功书法的书卷气能满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慕,其中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取法启功不是学习书法的本路,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的几千年演化发展,从钟繇、二王到后世无数书法大家的努力探索,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绝非仅仅“美观”工整、感性悦目 !对书法更高要求来说,仅仅学习启体远远不够,纵观历史上书法大师,多从传统魏晋二王、魏碑、秦汉篆隶、唐代楷法中取法众长,转益多师,熔铸自家气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齐白石说 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启体作初学入门很好,但学之不当必死且俗。把启功书法临摹得一模一样,真假不辨,还远远不是书法艺术。南宋吴琚书法酷似米芾,但书名却超越不了米芾。

学书贵在直抒性灵,失去自己,谈什么艺术?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从古拙的篆籀汉隶、清新古韵的魏晋行书、雄浑的唐代大楷、幽深意趣的晚清狂放草书,展示着中华民族深刻的审美智慧和悠久的精深文明。书法作为汉族独有的纯粹的线艺术,它的文化基础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这一点,启功书法书法似乎比之有所不足。

当代书法极具代表性书家便是书协主席张海,张海的隶书具有独创性,能领一时风骚的,实属难得,例如写汉简有所成就的除了孙其峰和鲍贤伦,还有几人?张海有独创性,但是他走偏了路。隶书以高古为上品,可张海的隶书想古而不能古,他想在草和隶之间进行嫁接和融合,恰恰是他的草意害了隶的古意。隶草结合,以草为主吸收隶意容易成功,章草就是类似。以隶为主兼含草意,则难以成功,很容易把隶书写滑,写俗,变成四不象。一般而言,正书与草书融合很难,原因是二者是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世界上不同的美有时是难以调和的,孙伯翔先生想在魏碑中融入行草,也不成功,只要他楷书里有行草笔画,就不好看。所以张海先生想隶草融合,出发点很好,但还是不成功。 然而张海先生后来写出了被人称道的小草书,说明他还是进步的。那为什么给人以停滞的印象呢?是因为他的隶书如果不改变创新,就是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有人说张海的字俗,确实有点俗。但这个俗不是因为张海其人俗,而是因为他追求隶草结合,导致隶不能古,给人的印象就是俗。为什么说他草书俗的人就少?因为他的草书创新方向正确,写出了自己的面貌,很受时人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草书比隶书好。给人这种印象的原因和前边一样,以草体吸收隶意容易成功,但是由于他草书虽有个人面貌,但是独创性不强,技法也没有达到特别高度,所以他的草书影响力有限。当代能够在两个书体上都写出个人面貌的已经不多了,张海先生无疑是名家了。但是张海先生学问非深,加之书协俗务缠身,所以就整体而言,尽管在书法界他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功,但在艺术上成就就不可得知。

观之当今书坛,无论是风气不正,还是缺乏创新,无论是书家前辈,还是书学爱好者,都要不断继承传统精华,分析研究,而后再谈创新,做一名真诚的传统文化继承者。

来源:网络

END


请点击“原文阅读”浏览完整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