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详解】沁源地名由来传闻

 大海810 2016-01-16


无论您在哪里、无论您走多远、飞多高,只要您的根在沁源,“沁源老乡俱乐部” 再点击即可成功加入沁源老乡俱乐部。让我们一起为宣传沁源文化而努力!


沁源

古冀州之域,因沁河发源而得名。其源六出:一为花坡乡河底,二为王和乡黑镇,三为景凤乡积善、正沟,四为庄儿上乡涧崖底,五为白孤窑马泉,六为官滩乡吉庆。六源汇合为沁河之始。沁源城关为历来州县治地,城址虽有差异,但相去不远。

琴泉村

据列仙传记,赵国琴高真人善于弹琴、游泳,经常游于沁河、汾河之间。琴高真人居住地在我县城东面山沟,琴泉山因此而得名。传说琴高真人经常进城喝酒, 一年夏天,沁河暴涨,水中大鱼、长蛇、老鳖随波汹涌,村民惊恐不安。琴高真人踏草渡河,飘然而去。百年之后,琴高真人复回与村民告辞,说:'我要到龙宫去了,请在河边修个庙,我有时还回来。村民逐在河旁修了琴高真入祠,时见琴高真人骑红鲤鱼端坐祠中。有时他骑白鹿往来,与抱扑真人在此中喝酒。琴高真人祠旁,有一泉水,名:“灵泉”,每遭天旱,百姓们就在此祷雨。唐永正年间,沁州太守在这里祭典后又饮酒,剩余的残脏腥械在泉中洗涤,灵泉干涸。后河东节度使令孤楚祭祠祷雨,灵泉复出,改名“琴泉”。 明代县令俞汝为诗日:

琴高真人墓

东山入望郁峨然, 曲磴回椒树抄悬。

堪笑青岛封幻影, 还从赤鲤觅真诠。

岚光落日羁残照, 草色空坯锁断烟。

独有朱弦鸣未歇, 冷冷清韵响寒泉。

琴高真人居住过的山村得名“琴泉村”,城关东面琴高真人经常喝酒的洒楼名“琴泉楼,”楼下一义学名“楼泉书院”。上述古建筑已被战火焚烧。 在琴泉山后,有个“铁炉岭”,相传唐朝时窦建德曾派人在此炼铁制造兵器,故名“铁炉岭”。并有窦建德试剑石和屯马的“马圈坪”。

二狼沟

相传,早年在沟里有一对野狼,人畜不得进入,人称“二狼沟”。后有人居住,嫌“狼”字不雅,改名'二郎沟”。

新窑沟


该村居民都是解放后在此打窑洞居住,得名“新窑沟”。

北园

因该村住于县城北面,东靠狼尾河,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早年村民大部以经营菜园为主,起名为“北园”。

四维

该村原名“罗家庄”,原系罗姓一家居住开发而得名,后罗家绝后无人,人们把繁体字“罗”上下分开而改村名“四维”。

韩洪沟

该村原名“含虹沟”,每当雨过天睛,七色彩虹横贯此村,分外美丽,后村里有了姓韩、姓洪的人家,改写为“韩洪沟”。

麻巷

该村位于狼尾河畔的夹石沟口,土地较肥沃,宜种小麻,村人以种麻为主,故得名为“麻巷”。

长乐

为村原系姓张名乐的人开发居住,原名“张乐”,后更名“长乐”。其意思是经常快乐,永世长寿。

朴则

村南面的狭谷山梁,森林茂密,附近几村的村民都来砍柴,在此整理柴担,俗话说是“柴朴朴”故得名“朴则”。

河西

位于县城北面,原先曾建有一座兴国寺,故原名“北寺上”。后因村庄处于沁河之西,改名为“河西”。古人有咏兴国寺一首,可以看出当初的寺貌壮观。

兴国寺

纪宇雕题接远峰, 殿铃风动响叮咚。

庭挟玉瓣穿篱菊, 门对虬枝夹路松。

秋晚马嘶青蔼断, 午晴人憩缘阴浓。

停舆凭眺扪残碣, 日落青山送暮钟。

北石渠

此村原名“石渠”,因村边以前有一条石渠而得名。后因“鳖岸村”更名为“南石渠”,加之村子位于沁河之北,故更名为“北石渠”。

南石渠

此村原名“鳖岸”,因村子处沁河边上常有甲鱼,即鳖上岸爬行而得名。土语中“鳖”为王八,是骂人的意思,当地群众嫌恶此名,村子又位于石渠村之南,更名为“南石渠”。

进士村

相传,此小庄曾出过一名进士,得名“进士村”。

庙院沟

在很早的年代,此沟曾建有一座庙宇,后庙宇荒废,庙院尚存,故名日“庙院沟'

石落沟

村庄所处山势陡峭,山顶石头风化崩落,经常沿山坡滚下,故得名“石落沟”。

有义村

原名“柳峪”,因所处山谷口柳树盛多而名,后村民将“柳峪”雅化为“有义”。

拔牛沟

是有义的属村,原名“扑牛沟”,早先曾有猛虎在此扑伤牛而得名,后又讹传为

“拔牛沟”。

丁家湾

该村所处沁河湾边,原系丁姓一家开发、居住,故名“丁家湾”。


沁源老乡点下面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