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险峻的龙缸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探险者,但没有实际的结果。昨日,市探险专家联手地质专家来到龙缸边沿,欲一揭龙缸众多疑团。 初探龙缸:四大谜未解 早在今年2月20日至23日,重庆市探险协会曾来此探险。据市探险协会副主席、本次探险队长喻建国称,当时有人到达该洞底部。 他们发现,缸底土质疏松,地面凹凸不平、坡度很大,加之地上藤蔓缠脚,四周荆棘挡路,行走非常困难,并在降落地点附近发现一架完全摔坏的光学相机。同时,他们发现了鸟类、蝙蝠,还有人类长期活动痕迹:灶和石桌。缸底有自然湖泊,流水丰富。 据喻建国称,上次探险,是国人首次用CRT技术(即用一根专业绳子垂到底部,然后用专业工具攀爬上下)下龙缸,但却没有能揭开龙缸的神秘面纱,反而留下四大疑问: 一、人类活动痕迹是怎么回事?古人如何能到缸底?二、缸底东南方向有一水平洞穴,是否真的与龙洞相通?古人是否就是从龙洞进入缸底生活的?三、缸底的生态体系如何?四、是否有旅游开发价值?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探险协会联合云阳县政府、地质专家、旅游专家再次来到龙缸。 绝壁与缸底约呈90度 昨日,记者随同重庆市探险专家来到龙缸。记者看到,在清水村八社,七耀山开了一个缺口,站在缺口上,对面一高高悬空的石头闯进记者眼帘。 “那就是鹰嘴石!下边就是龙缸。”一村民称。鹰嘴石就是一条大约5米长的石头,一头搁置在高高耸立的石头上,一头悬空大约4米。鹰嘴石的一边就是大名鼎鼎的龙缸。绝壁与缸底水平线呈约90度角,下边深不见底,只见薄薄的雾气。一群群小鸟在缸内盘旋,记者大吼一声,许久才闻回音。 据喻建国介绍,2月份的探险只有2名队员下到缸底,为了揭开龙缸之谜,此次探险,他们总共召集了5名队员。此次探险所采用的仍然是CRT技术,同时,他们带上了激光测距仪,验证洞深是否如前人所说500多米。 用上百铆钉 下降190多米 昨日中午1点,探险队员在龙缸附近搭好帐篷,开始换上橙黄色的连体服,戴上有顶灯的头盔,穿上雨靴。 1点37分,3名探险队员来到鹰嘴岩口,开始布点。喻队长放弃了2月份的固定点,而在鹰嘴岩上重新布点。喻队长说,选择新点的主要原因是悬空距离最长,下降过程中布点数量随之减少。记者注意到,喻队长选择的新点其中2个孔距离不过20厘米远的地方,有日本人探险时打的孔。2点05分,队员们用电钻打好第一个孔,将一枚膨胀螺丝钉打进洞内,再用螺母固定一个挂钩,拴上绳索,第一个固定点布置完毕。2点17分,第二固定点打好,队员曹华源悬空开始打第三个孔…… 2点32分,喻建国用军刀劈开下降地点的荆棘,开始查看是否有突出岩石摩擦绳子。“铆钉都可能上百颗,只能用对讲机和上边保持联系。”喻建国称。探险专家逐渐从记者视线消失。截至昨日下午6时许,探险队员已下降了190多米,但仍然没有到洞底。今日,所有疑团都将伴随他们的行程逐步解开。 相关资料》 县志记载仅2人到缸底 据当地村民称,以前常有外国人来此探险,但都没成功。最近的是1994年,几名日本探险爱好者来到缸沿,最后因难度太大放弃。 重庆市知名地质专家朱顺之告诉记者,仪器测量显示,缸沿海拔1250米;整个天坑呈类椭圆形,大致成坐北朝南的方位。朱教授称,这种地形实际上叫天坑,据资料显示,该天坑容积在世界排名第五。 据云阳县志载,此前仅有两人下到缸底。一人是当地清水村已故徐氏老人。另一人是英国的地质探险家。而为了到达缸底,徐老仅仅准备麻绳就用了一月时间。朱顺之教授称,该天坑一洞到底,没有中间台阶,而这种像缸的天坑世界上确实是龙缸最大。 “龙缸”因其形状得名 龙缸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是:龙缸是盘古开天地时就有,缸内有水,龙王幺女儿就住在这里。一日,有樵夫打柴经过此地,突闻有人呻吟,后见一曼妙女子坐在龙缸边沿,身受重伤,樵夫心地善良,将女子接回家中医治,两人日久生情。一天风云突变,狂风巨浪将女子卷走。原来女子正是龙王幺女,龙王得知其与凡人相恋,遂卷走龙女。樵夫追至龙缸,发现龙缸水空,苦等日久,化作岩石。 云阳县志记载,龙缸因其形状得名“缸”,而在相距不远有一洞名为龙洞,古人怀疑龙洞与龙缸相通。 在云阳县的土家族乡,有一座山脉叫做七耀山,为喀斯特地貌.此处的清水乡清水村,有一个四壁陡峭的神秘深坑,当地人称作龙缸。“龙缸”山势险峻,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探险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但是,却一直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深……也就是在几年前,这一疑问才终于被科考者解开:龙缸是岩溶塌陷和溶蚀作用形成的巨大深坑,深度达335米,这个深度在国内排名第三,世界位居第五。这之后,龙缸独特的地形地貌才开始广为流传…… 鹰嘴岩:神秘天坑的“长空栈道” 从云阳县城出发,经过近2个半小时的车程,便进入了龙缸景区大道。 下车后在山路上步行约二十分钟,便可见景区景色:葱绿的山林间一块巨青石壁上赫然写着几个红色大字“天下第一缸”;不远处,一条蜿蜒险峻的小路凿于山脊之上,翻山越岭伸向未知的后山,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更是为这如画的美卷添了一份活力;青石壁与小路之间,一个巨大的深坑神秘莫测,自然天成。 一阵兴奋的合影留恋之后,我们就开始沿着山路往下走。路面还算平整,山路两旁倾斜的坡路也还算安全,只是路面较窄,若遇返回的游客则只能侧身交错。 走到最底端,迎面便是一条很窄的羊肠小道,最宽的地方不足2米。此处有一块5米高的巨石,巨石顶端横卧着一块长石条,石条一端偏向缸内,稍勾,酷似鹰嘴,得名“鹰嘴岩”。鹰嘴岩旁还有一块近2米高的石阶,借助石头的凹凸可以爬到石阶上。我是一个患有轻微恐高症的人,但仍鼓足勇气爬了上去。石阶直面天坑缸壁,是离天坑最近的地方,这里能清晰见到缸壁上部藤萝覆盖,野花点缀,下侧石壁如削,呈现青灰色。在石阶上除了两根晃动的铁链横栏,没有其它任何安全措施,所以,在石阶上每移动一小步都要小心翼翼。站在石阶上,举目环视,万丈缸壁尽收眼底,天坑坑底,深邃而神秘。缸壁由峭壁拱成,近90度,这种直上直下的形态可谓“当今世界殊”,“天下第一缸”美誉由此而来。 此处虽不如华山长空栈道悬空半壁,让人望而却步,却也让人胆战心惊。或许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需要一番勇气和胆识才能追寻得到。 登山路:凿在山脊上的天梯 走过这一惊险之地,接下来沿着缸壁前行的一小段路,可以说是一马平川,相比之下,这里路面平整、宽阔且危险性小。当路面由宽变窄,我们便进入了登山区。这是一条凿在山脊上的路,比起“鹰嘴岩”处的山路来,窄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远望的时候,以为只是一条直路,但实际上在行走过程中才发现,这条路弯多坡陡,极度考验人的脚力与身体灵活度。此路段两边都是悬崖绝壁,路由此处开始增设了护栏,有些地方必须用双手扶着栏杆才能往上攀登,一方面要注意脚底打滑,另一方面与沿路折返的游客交错时更要小心翼翼。我一路埋头往上,根本就不敢斜眼看两旁,偶尔与行人交错,也只是握紧护栏,慢慢移动身躯。 这一路上,几乎没有树枝遮荫,阳光直射,同时,也是体力消耗最多的地方。爬到半山腰我就开始气喘吁吁,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慢慢脸红发烫,双脚也越来越沉,再后来更是感觉呼吸困难,举步维艰。本打算停下来休息一小会儿,可是,心里又有一种倔强在呐喊“再坚持一下”,于是坚持前行。每当碰到折返的游客,我都会礼貌地询问,还有多远到达终点,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还早”。我也只好耐着性子继续一步一步往前走。 在登顶之前,我转过身,居高临下欣赏这美丽风景: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细而窄的山路,让人不禁再次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 翻过山顶,路面依旧弯多且窄。下山途中一人惊呼“蛇”,引得众人围观,我早闻山中多蛇虫等小动物,所以见此状也能泰然处之。 下山途中,树枝变得稠密,遮荫处多起来,明显感觉凉爽了许多,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间待太久,这种久违的草木芬芳,让人神清气爽。我们一边享受清新空气,一边开始远眺龙缸中的另一处风景——映月洞。 下山完毕,走过一个弯道,便可见映月洞在离此处直线距离不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通往那里的路凿在山壁上,路面依旧较窄,因一旁就是万丈深渊,所以外加护栏防护。这条路上,树木茂盛,有些枝丫横栏在路上,若想通过,得借助手将树枝撑开。一路上,要不时注意脚底的路,又要不时转身提醒后面的人不要靠太近,以免被反弹回去的树枝伤到,我们时而大跨步向前,时而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时而手扶栏杆探身往前,时而放低重心侧身行走。原本近在咫尺的映月洞,因为路的艰难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你感觉一路披荆斩棘,胜利的终点就在前方的时候,其实真正的险境才刚刚开始,它总是出现在离胜利最近的时刻。映月洞口前十米距离的路程——或许我就不应该把它称作路——石头凹凸不平,最宽的地方不足半米,最窄处就一脚掌大小,根本无法让两个人交错前行。石壁上一醒目的蓝色标牌写着四个字“此处危险”。我把相机斜挎在肩上,深吸了一口气,迈出了第一步。我一手撑在石壁上,一手紧紧的抓住防护栏杆,艰难前行,明显感觉自己双脚抖得厉害,心跳频率骤增。 映月洞终于到了,洞里透着一份凉意。这是龙缸的第一层溶洞,据说,每逢八月十五左右,可以看见一束月光从洞口射出,故名叫映月洞。其实,龙缸有三层溶洞,第一层映月洞,穿透山体;第二层为月崖洞,洞深数里,直通清水场,第三层就是位于缸底的地下暗河,潜流通向山下的石笋河。 在映月洞休息片刻,便开始了返程。这次出行,深感大自然的奇妙:鹰嘴岩之险,需要胆识才能登上石阶众览全景;登山路途之险,需要毅力才能登顶居高临下;临近映月洞处的险,需要足够的沉稳才能欣赏到“别有洞天”。人生犹如一次又一次登山,遇艰难险途,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