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炁针临床心法

 皮肤郎中 2016-01-16

那么今天晚上呢,我们要来讲这个炁针心法要旨,上一堂课呢我们讲了一个基础的知识,可能上一堂课呢有多少人有没有人去学呢?有没有去练呢?有多少人又用上了,慢慢在临床体会呢?这个大家你们心里才知道。那么,前面一堂课,和这一堂课,以及未来的所有课程,都很重要,如果前面这个课程没有掌握好利用好,到后面我教你怎么诊断怎么治疗,在哪里下针,怎么运针,到时候你说,“老师你这个没效果”,人家有效为什么我们没效呢?所以说,这个学习啊,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所以,建议大家,好好地去复习一下。

再一个啊,这个炁针,我们讲句实话的,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炁针呢?主要是我们炁针的效果比通常的、常规的针法呢,见效是很快的,所以我认为,值得在这里推广给大家,要不然我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是吧,为啥我要干这个事儿呢?是吧,所以,我的希望,就是大家能把这个东西带回家。好好地走上临床。

那下面呢,我们就进入主题,我对这个炁针呢?编了一首诗,大家看一下,我念给大家听一下:


运炁行针好用功,中炁须知运炁通;

遍身疼痛忽无踪,一般造化两般功。

手中运炁叮咛使,此法密传堪济世;

妙理玄机起疲癃,论金宜值万千钟!


第一节 炁针临床心法要旨


现在针灸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推广,然而,在我们的各中医院里,不管是二甲还三甲的中医院,针灸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萎缩到只能治疗某些痛症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我们走进中医院了解一下就会知道。中医院的针灸师们,基本上不讲手法,而是在穴位扎针后,钳上“针灸机”,够钟即出针。如果这样的针法,也能保证良好的疗效,那么,这个针灸机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不但缓解了医生的劳动强度,而且为医生释放出宝贵的时间,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而且我认为,针灸疗效的萎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用机器代替人工手法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相信,我们的中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应该对经络穴位是了如指掌的。在辨证选穴上,我想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之所以疗效不显,关键在于手法的缺失!只有通过适当的手法,激发内气来达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所谓“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是也。这就是说,针刺的要领是激发经气的传导,甚至气至病所,才能产生较好疗效。而这种“得气”,是人体自身的“内气”,不是能用机器产生的电流可以代替的。所以,我认为炁针治病,不在其针,而在其人,要想提高炁针的疗效,就非在自己身上大下功夫不可。

在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并精通经络穴位学的前提下,要使针灸获得满意的疗效,关键在于针法。在《黄帝内经》中强调针法的篇章比比皆是,《灵枢.终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本篇在开篇就说:“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在《根结》篇中也说:“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正因为“终始”如此重要,岐伯要黄帝(以《内经》的形式判定)在传于后世时,要学者发“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的毒誓,希望各位后学者,也要严格遵守此誓言!


一、炁道真经临证心法


炁道真经临证心法,是指在临床过程中掌握炁道真经功法与中医针灸针融为一体的要领,谓之炁治也。炁道真经功法是炁针临床最基本的功法,所以,只有娴熟炁道真经功法才能随时随地都能发挥针灸针的作用。临证进针时心无杂念、全身放松,自然呼吸,用心凝神炁道、神道、力道处于拇指与食指,两指紧捏毫针,将心、神、力、炁与针合而为一,达到以炁为针,练炁为针,自然就形成带炁进针之势。世间的技术、艺术、医术都是给有准备人,不是天生就如此精辟。功夫最怕有心人,只要有恒心,没有学不到的本领。在学习过程中要颖悟其中的真谛,就要具备我要学的精神。


何为炁治?何为医治?以形神辨之是也。临证能别形神,是为治道,形神相须,各致其妙。稽夫炁医之道,本尚对待,上法天地之阴阳,下合两仪之神。究其炁治,谓之阳也,阳者,曰神、曰炁,亦为神治、炁治,神炁之治,则曰神、曰炁、曰信息、曰心念、曰阴阳,曰炁场是也;究其医治,阴也,阴者,曰形、曰质,亦为形治,形治者,为针药、按跷,故曰形态、曰气血、曰色脉、曰器质、曰五味,抑皆轩辕、岐伯之古道也。故形质有形之诊,俾阴阳形神,各擅其能。形神相对,虚实相待,长短彼此,本相济佐。盖阴阳之道,形中有神,神中有形。然形尚实而神尚虚,炁无象而质有形,尚能洞察形神之本,虚实之变,则道通之同,道行之异,理之分肇,法之同期,自不昧也!


余习医而复习炁,尤宜洞察并同,一朝会通,明其炁治,湛得医治,炁医相兼,理法以殊,道归一极,方知两者体用之功。


二、炁针临床心法要旨


炁针临床心法要旨,是指在临床过程中掌握中医炁针要领的一种心法。言炁针之道,上乘心法。神针之际,先虑针损,先后有序。炁道心经,心无内幕,目无邪视,心为之神,神无营于众物。医患各正其心神,与针相随上下出入。临证入神,凝经炁已至,深浅在志,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神不定勿刺,神以定可施。炁场相引,自然应穴,自合穴法,待炁进针,一针多穴,一穴多针,炁至出针。内循外引,舒瘀通阻,疗疾培元,简单又神奇。性契其灵,神即其要,但能入神,顷刻成功!

明其穴道,知其部,针怎么进去,这是有原则的。你要用手去摸质感,这是皮肤上的感觉,一般穴道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你摸两个肌肉中间穴位永远在肌肉、筋旁,你摸上去有两条,就在缝隙上下针,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有穴道(除非是肌筋膜粘连),穴道都在血管旁边、两条肌肉间隙之间、或者是在肌肉和骨间隙之间以及肌肉的起止点上,绝对不会在筋上面。筋骨之间的穴道我们常碰到,像脚踝的地方,都是筋骨之间,不要直接扎在肌肉上面,也不要扎在骨头上面,也不要扎在筋上面。当你指定穴道位置以后,触摸就知道哪个是正确的位置,针下进去就对了。临证时明其穴位,定其体位是我们必须掌握炁针临床的基本心法,得知下针位置的取舍,心无杂念,目视治疗点,透视深浅,凝视炁到治疗部位,不要因旁边的事务干扰你的心志。

三、炁针针法临证要旨


你若喜欢炁针就得将炁针各种针法娴熟,这样才能在临床发挥炁针的疗效,且不要以为初见成效就骄傲,认为炁针就这么简单,其实不然,它值得你永无止境去学习、研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缔造炁针价值,同时造就你的人生价值,为人民健康服务就是我们的天职。


(一)炁针基本手法


【针法三部曲】炁针部位分成三部,一曰天部、二曰人部、三曰地部;天部者,腠理也;人部者,受疾也;地部者,筋经是也。

【炁针补泄法】顺时针为补法,反时针为泄法;出针按压针口为补法,不按针口为泄法。

【炁针定点法】左手拇指在指定的治疗点(穴位)指压,使局部血散开,这样下针不但不伤荣卫之,反而减少进针的疼痛感,甚至一点都不痛,还能更快地使患者体内之炁与针融合,更好地达到你运针的目的。

【炁针进针法】右手拇指、食指持针,于治疗点上滞留片刻待炁,速刺透过皮肤,直至腠理(针已经到达天部),术者吸炁,至于天部,依次呐炁,直至病灶(针已经到达人部),徐徐进入接通地炁,即刻回到人部(病灶点),行补泄法是也,炁针很讲究天、人、地合而为炁。

1. 居炁法:此手法用于病灶较深的位置


【操作手法】:指头手法为留炁。炁针达到病灶部位时,炁至则徐徐入寸许(地部),退至人部,人、地往来行9次,再从人部行补泄法6次,提六次,炁至完毕出针,将炁留在病灶持续产生作用。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止痛。

【适应症】适应于经络阻滞、疼痛、囊肿、前列腺、子宫肌瘤、结节、包块、挛缩、粘连、条索状等阳性病理产物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2. 提炁法:此手法用于椎体、四肢的位置


【操作手法】针力至病所,往来补泄阴数,以炁至为度,微捻轻提其针,阴炁在针下,与经络之炁相聚,六数针回原处出针。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脱离粘连、减张降压、温经散寒。

【适应症】适应于腰椎间盘突出、肢体麻木、神经卡压、高应力、风、寒、湿、痹等系列疼痛疾病。


3. 潜龙摆尾法:此手法用于关节、肌腱等位置


【操作技巧】术者先运,针力至病灶,或补或泄之法,将慢慢扶之,象船之舵,上下、左右的随炁而拔,炁自然交感,周身遍体,接通经络。

【作用原理】温经祛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除高应力。

【适应症】适应于关节疼痛、风、寒、湿、痹、肌肉挛缩、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4.潜龙升腾法:此手法用于经络腧穴(井、荥、输、原、经、合)


【操作技巧】术者将针至疾部,将针反时针捻转三数;再顺时针捻转三数,炁交合,左右捻转,平补平泻三数,引阳炁交合,按而三息,稍提之,其炁自行于经脉,针回位出针,炁未交,依此法再施。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促进机能效应。

【适应症】适应于功能性失调疾病、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5. 啄筋法:用于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


【操作技巧】术者将针至人部后,拟定深浅,平补平泻与针来回进退同时进行,进针时啄击病变部位或者穴位,啄击九数,停与人部,稍作运挤压,徐徐反时针捻转,再稍提六数,回位出针。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阴阳、消炎止痛。

【适应症】适应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功能性失调疾病以及筋肌挛缩等引起的疼痛疾病。


*注:这里陈述一下“以痛为俞”的意思,是指引起疼痛的根本所在有疼痛点,不是哪里疼痛就是腧穴,举个例子,如眉骨疼痛、偏头痛的病因根源在枕骨后找疼痛点施针,不在眉骨上施针。

(二)炁针筑炁原理

炁针临证过程中,必须达到筑炁之功。《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金针赋》还指出,“气速效速,气迟效迟。”都说明了针刺的得气与否以及快慢与治疗效果均匀密切关系,但是,要理解这里所谈到的“气”应该如何去理解还是至关重要,针灸学所谈到的得气是以酸、胀、重、麻为度,而炁针是以此为基础建立在炁道真经功法之上,经脉所发之炁与针相逢,加强炁与经脉的融合,使俞穴之中的神炁游行出入,加快经脉之炁流行,迅速传导经络发送强大的信息功能,激发自身修复系统。


四、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在炁针操作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上对所取腧穴的针刺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的部位、病情需要、以及患者的体制强弱、体形胖瘦、年龄大小和节气等具体情况而定,不应仅限于体表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方向及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炁针的效果。


1. 针刺的角度


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临床上,针体与腧穴皮肤呈直角(90°),垂直进针,称为直刺,适于肌肉丰厚处,如四肢、腹、腰部;针体与腧穴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进针,称为斜刺,适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针体与腧穴皮肤呈15°~25°角,沿皮刺入,适于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一针透二穴也可用此,称为横刺或沿皮刺、平刺。

2. 针刺深度


是指针体进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炁至而又不损伤组织器官为准。除根据腧穴部位特点来决定之外,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如形体瘦弱者宜浅刺,形体肥胖者宜深刺;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青壮年、体强壮者宜深刺;阳证、表证、初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浅刺,肘臂、腿膝处宜深刺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关,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和横刺。对项后正中、大动脉附近、眼区、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斜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组织器官损伤。

五、注意事项与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一) 炁针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施针。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施针。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时应退针换个方位。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7、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施针。

(二)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晕 针】:是在施针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生应该注意预防。

1. 原因: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空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

2. 症状: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3. 处理措施: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4. 预防: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者要解除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滞 针】

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转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弯 针】

弯针是由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的湾针。只要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后再施针,施针时手法要轻巧,指力均匀,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弯针,减少疼痛。

【折 针】

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的质量欠佳,可针体被腐蚀生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嘱咐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地预防折针、湾针。

【刺伤重要脏器】

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过深可伤及脏器,而发生医疗事故。刺伤胸壁和肺脏,可造成外伤性胸;刺伤脑脊髓,尤其是延髓(在哑门、风府穴部位进针过深),可危及生命;刺伤肝、脾、肾可造成肝出血、脾出血、肾出血,甚至发生出血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可导致腹膜刺激症和急性腹膜炎;刺伤周围神经根、干,可造成神经炎;刺伤皮下血管,可造成皮下出血等等。对上述种种针刺意外,应及时处理。抢救危重病人,应请专科医生会诊治疗。

第二节 如何提高炁针疗效


一、针法自然

针刺后“酸麻胀重”那是太容易了,想针到没有感觉,恰恰相反那是太难了,所以想做到世俗中的所谓“得气”太容易了,而要做到世俗中所谓的“不得气”那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没有感觉的感觉”是最好的感觉呢?为什么往往是酸麻胀重的针之后,除了疼和难受也就没什么了,为什么没有酸麻感觉的针随后会有体内却往往带来强烈的反应呢?那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得气呢?带着这些思考去针灸,观察临床,会发现古人说的没错,但今人理解上有偏颇。

针刺时如果你能够把针当作你,病人是你深爱的某个人。你跟她在一起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就是做出气化反应的前提,内心宁静,无私无欲,一切的得失无从谈起。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归根曰静,人的根本是什么?生存权,吃喝拉撒睡。着眼于人的根本,多多关注吃拉撒睡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健康问题,这个就叫静,叫做生活恬淡、宁静,无所欲。吃喝什么都香,不挑食,不多吃不少吃,维持就好,舒适就好;拉撒想有就有,不多不少;倒头能睡,醒来精神百倍,充满活力(对于医生来说,什么是静?就是一心一意将病治好,不会去想赚钱的事,不会去想好处的事,不会去麻烦病人办事。)静曰复命,追求宁静无太多欲望的生活,当然恢复了生命的本来面目,看看其他动物吧,生活的目的,真的是吃喝拉撒睡的问题。这也就是复命曰常。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知常曰明,知道了这个常识,就是明白事理。知常容,知道这个规律,就能达到容纳万物,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因为,万物都有生存权,也都要生存权,自己就不要向外追求的太多,能吃了就行,不要想在股市中怎么样怎么样,庄家也是要吃饭的,散户也是要吃饭的,都不是用来发财致大富的发财,就有危险了。

容乃公,海纳百川,当然有包容天下的胸襟,老天一视同仁,不管你是皇帝百姓,老虎山羊,山川河流,它一样的刮风下雨。

我们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在来说说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我的老师讲过这句话,你想什么像什么就是什么,也可以讲,看什么想什么像什么就是什么。?短短几个字,道尽了应象炁针的核心思想。?

举个例子,我在临床中,关元穴可以代表头面部,也可以代表腰部,下针随机而应变,有时候看似没有法则,确是有着大法则。

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应,取应必有验。相信读了我今天的随笔,您会有新的感触吧。(达到通神的境界,在什么地方下针,都可以治任何的病,因为通神)谈张太溪针灸的法则“通、调、化”?“通”是最基本层次的要领,“调”是第二层次法则,而“化”是第三个层次的法则。?

通,就是疏通,主要是疏通经络,血脉等气血运行的通道。

调,就是调和气血,调理脏腑。不少人认为自己针了某个穴位,用了某些很酷很炫的手法就有调气血调脏腑的作用,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人的针灸并没有真正启动经络系统。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只有通过肢节启动了经络,有了经络的感应,激发了经气,才能通过经络去调节脏腑,调和气血。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完全可以通过针去“调”了。

气化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往往有了气化反应,针灸效果就如此强大呢?甚至针灸都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呢?

化,是针灸里高层次的方法,甚至已经超越了针灸本身的范畴,更加贴近生命的本源。当你有一天明白了,也能做到了,针任何一个穴位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你就真正明白了针灸的真谛。??道不及势?,我的老师还讲“术不及法,法不及道,道不及势”。所以,我一直也在讲,治则 远比治法重要。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诊疗疾病时用宏观、开拓的视野去思考处理问题,大势所趋,那会收到巨大的效果。?

我举个例子,在治疗子宫肌瘤这类的疾病,我总会问患者一个问题,“怕冷?”。我会通过诊察确定患者是不是阴寒体质。的确大多患者都是阴寒体质。如果确定了这个大的趋势,那么治疗起来就很简单了,要温阳。

还要讲具体穴位吗?哪个经阳气最盛?怎样才能调动阳气?针刺、刺血都可以了。这个自己思考去。我根本也不是针对这些什么瘤、包块来治疗,也从来不做化瘤针法,这些病我大多是从针灸调理体质入手。?我们都知道树木的阴面容易生长蘑菇。阳光照射进来了什么都好了。这就是大势。

御针,御气,御神的功夫不是分开来的,此三者是统一的,能够御针,自然能够御气御神,能御神自然也就能够御针御气。这三者的统一是在“练针”的过程中实现的。怎样练针,怎样来实现这三者的统一呢?经典里有言:“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这八字虽然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

神意是有质感和力量的,神意生气,气附于针,这是我人之神、气、针交感于乾坤,缠绕天地之气,凝重如山岳,清虚若浮羽。天人合一,心针合一。至这个境界,才是一位真正的针者。

针者要做到这样,首要有凝意于针,凝炁于针的功夫,这样的功夫纯熟以后,才能随心所欲,才能以针通天地间浩然之炁,针下才有相类于四气五味的草本药物的效能。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要以针法来辅佐这样的针之药道的效能了。散刺法,急刺法,缓刺法,藏刺法,收刺法,闲刺法以佐针之五味。寒刺法,热刺法,温刺法,凉刺法,平刺法以佐针之四气。提插捻转以佐针之升降出入,如斯,针之道术毕矣。


关于神意生四气五味的境界,我这里给大家讲我道师的一二个故事。道师一日夜里静坐中业力翻腾,极想吃香喷喷的饺子,念头强烈中,不意眼前竟浮出一盘大饺子的幻象,饺子的香味真切地溢满了整个禅室。

所以 “虚针以候气,候之以别气,别之以调气,调之以平气。”此20字是针刺治病的始终。人有肥瘦,阴阳二十五人,气有逆顺滑涩真客,血有清浊枯荣,逆顺有缓急,滑涩有大小,真客有多态,清浊有多少,枯荣有轻重。对此,针者怎样候?怎样别?怎样调?怎样来知平?这一切最后都要从“习针”的功夫中来。习针的功夫熟稔后,针者可以不凭脉,不望色,虚针以候,病家气机生态已了如指掌矣。候气当清静无为,别气当细致审慎,调气如若有所得,平气需各归其乡。?

《标幽赋》: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二、炁针与五输穴的属性关系

首先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条经脉上面都有“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阴经和阳经不同的就是:阴经的原穴就是输穴!当我们通过人迎寸口候脉后发现经脉有虚实症状时,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穴位进行补泻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还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所有的经脉和五行的属性关系!

第二:阴经阳经的五输穴和五行的属性关系!


第一个问题:经脉和五行的对应关系


肺经——金 心经——火 脾经——土 肝经——木 肾经——水

知道了吧,这就是五脏经脉和五行的对应关系,至于五腑经脉和五行的对应关系,其实很简单 ,和五脏相表里的五腑和五行的对应关系是一致的,比如:肺的表里经是大肠,那么大肠就是属金,心的表里经是小肠,那么小肠就是属火,后面的以此类推。

第二个问题:阴经阳经的五输穴和五行的属性关系


在《难经六十四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

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 ”,一句话:

阴经的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对应木、火、土、金、水、而阳经的五输穴井荥输经

合对应金、水、木、火、土!

上面两个问题搞清楚透彻了,再按照“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之原则进行

具体选择穴位针刺,该补则补,该泻则泻!

上面讲了那么多,下面我就举例来说明:


比如给患者候人迎寸口脉,发现人迎三倍于寸口,不躁,可以诊断为足阳明胃经属于实证,要补脾泻胃,那么补脾上的哪个穴位?泻胃的哪个穴位?

先讲讲如何补脾!脾经属土,火能生土,火是土之母,那么火在哪里?我们再找脾经的五输穴里面哪一个穴位是属于火,只有找到这个穴位,就可以补这个

穴位,回头看看前面讲的第二个问题,很快就知道,阴经里面的脾经五输穴中

只有荥穴是属于火,而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所以要选择脾经的大都穴位行补

针法!


如何泻胃呢?胃经和脾经相表里,所以也是属土,土能生金,金是土之子,那么金在哪里?找胃经的五输穴哪一个穴位是属于金,找呀找,终于发现阳经里

面的胃经五输穴中只有井穴属于金,而胃经的井穴是厉兑,所以要选择胃经的

厉兑穴位行针泻法!


通过对相应经脉的补泻之后,再候人迎寸口脉,脉平则说明气至,可出针!同样的道理,其他的经脉补泻也应该是按照上面的原则进行!以此类推!

上面的浅析是我查阅大量针灸资料,结合中医理论基础,经过临床实践得出来的,纯属一家之言,还望行家斧正!


三、炁针治疗疼痛独取一脉

人身诸痛如头痛、腰痛、颈痛、胁痛、胃痛、心痛、腹痛、肩痛等无不与肝气失调有关,故针灸调肝可治诸痛。《石室秘录》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诸痛者皆属于肝”,又言:“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

头 痛

头痛《证治准绳》指出:“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因肝主升发气,由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诚如《灵枢·厥病》所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略》言:“头痛不可忍,针足厥阴、太阳经原穴。”《此事难知》卷下有:“头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大敦穴

腰 痛

腰痛多责于寒湿、湿热、肾虚、血瘀等,然肝气不舒,气滞所致腰痛者亦有之,如《症因脉治》指出:“盖失志伤肾,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致腰痛。”《景岳全书》有:“腰痛,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医学集成》又提出:“腰痛一证,无不归于肝肾。”均说明肝气郁滞可引起腰痛。故《灵枢·杂病》指出:“腰痛,痛上热,取足厥阴。”《灵枢·经脉》又云:“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素问·刺腰痛论》指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其他如《针灸甲乙经》有“腰痛不和转侧,章门主之”、《针灸资生经》有“肝俞疗腰痛肩疼”、《备急千金要方》有“行间主腰痛不可以俯仰”、“太冲主腰痛不能举”等均是古代针灸调肝治腰痛的例子。

胃 痛

胃痛有因忧思恼怒,情绪不畅,肝郁气滞,不得疏泄,横逆犯胃,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正如叶天士所讲:“肝气不疏,脘痛呕恶。”《素问》指出:“厥阴之胜,胃当心而痛。”《友渔斋医话》有:“胃痛,因其治亦专责于肝。”故《针灸集成》有:“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冲、独阴、两乳下各一寸,灸二十壮。”

胁 痛

胁痛肝脉布于两胁,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若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皆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血阻痹而致胁痛。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古今医鉴》指出:“肝气有余,两胁和痛。”故《针灸资生经》有“肝俞,治两胁急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胁痛肝俞目翳除”,《针灸大成》有“胁肋疼痛支沟、章门、外关……宜推详治之。”《神灸经纶》有“左胁积痛,肝俞,此穴若同命门一并灸,两目昏暗者可使复明”等,均是针灸调肝治胁痛的记载。

肩臂痛

肩臂痛与手六经、足少阳经病变相关。然《灵枢·邪客》言:“肝气有邪,其气流于两腋。”《中藏经》云:“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故《席弘赋》有“手连肩臂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有“手指连肩相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苦”等针灸调肝治肩臂痛的经验。

心 痛

心痛病位在心,但发作时与肝有密切相关。由于忧思恼怒,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心痛,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石室秘录》提出:“人病心痛,不治心而治肝。”所以《灵枢·厥病》有“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针灸甲乙经》有“卒心痛,汗出,大敦主之,出血立已”,《针灸逢源》有“心痛针涌泉、太冲”等针灸调肝救治心痛的文献。

其他痛症也与肝失调畅有关。《石室秘录》明确指出:“手足痛,人以为脾经之热,不知非脾,乃肝木之郁结,散其郁气,则手足之痛自去。”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膝肿目疾行间求,”《肘后歌》有“股膝肿起泻太冲”。另外,《标幽赋》有“心胀咽痛,针太冲必除。”《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太冲腹痛需勤诵”,《针灸资生经》有“行间主腹痛而热”,《针灸摘英集》有“如腚前痛,兼刺足厥阴经,行间二穴”,《神应经》有“眉后痛,肝俞”等针灸调肝治诸痛的例子。


关注新浪微博 针尖上的中医

关注微信公众号 针尖上的中医
点击“阅读原文” 倾听中医炁针实战传承论坛 第002期 课堂讲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