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老北京

 大厨李永利是我 2016-01-16


我应该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随着大清王朝的建立,我的祖先就从那有着白山黑水的地方来到了北京——这块神圣的风水宝地,然后祖祖辈辈扎根在这里繁衍和生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亲身经历了这个城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新街口附近的长图治胡同里,院里有五户邻居,我印象中那是一片灰色的平房,每一家人的住房都很紧张,但是邻居们都亲如一家人。在那里住最难的是吃水很困难,得到胡同口的自来水管去接。那可是那一片胡同里唯一的一个自来水龙头,夏天还好办,一到冬天那可就受罪了。晚上要有专人将水龙头包好,以防水管冻裂。第二天早上再用热水往水龙头上浇,否则拧不动水龙头,因为它已经冻上了。那时候我姐姐的任务就是用两个水桶帮母亲挑水。现在,家家户户的自来水都一直接到家里,我家还用上了温泉水。可以随时在家里舒服的泡温泉呢,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呀。另外,那时的交通也很不方便,如果坐公交车出行,至少要走十五到二十分钟的路程。


一九六八年我家搬到了小西天附近的文慧园,虽然住房环境有所改变,但是交通依然很不方便。唯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院里有一个自来水龙头,我家再也不用到远处去挑水了,为此我还兴奋了好几天呢。


到了一九七一年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家又搬到了菜市口附近的宣外大街。虽然交通方便了,可是房子朝向很不好。冬天冷夏天热,而且就在马路边上又吵又乱。就这样过了七年,到了一九七八年底,我家搬到了白塔寺附近的一条百年老街。虽然现在看来不大的两居室,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好的了。这里交通和生活都很方便,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羡慕我住上了楼房。因为那时候的北京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很大一部分人都住在拥挤不堪的小平房里。


几十年过去了,北京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与时俱进的北京更让我们这些老北京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闲来无事我就回到以前住过的地方去看看,亲身感受一下北京巨大的变化带给我的喜悦和兴奋。没事的时候,我为了穿胡同方便骑着自行车,开始了我的旧地重游。我首先来到了新街口附近的胡同里面,想找到我小时住过的胡同和院落,重温一下童年的快乐生活。但那大片留在我儿时记忆中的灰色的胡同和平房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建的楼房,老街坊们也早已搬进这新盖得的楼房里。胡同的名称也变成了新街口西里,唯一能让我认出的街道应该是大四条。那过去的一切只能保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了。


小西天里面的文慧园也早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从前那片一排排灰色的房子和院落也变成了一幢幢居民楼。就连过去的庄稼地也都盖上了大片的楼房,里面的街道也通了公交车。就连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玩儿的太平湖公园,也变成了地铁公司的停车场。


我家曾经住过的宣外大街,现在早已变成了宽阔的城市交通主干线,路边我家住过的那几间平房以及旁边的副食商店都没有了。马路两旁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派。原来在菜市口路口的百货商场,是我以前晚饭后常去的地方。现在也搬到了白广路,发展成北京黄金第一家商场并以经营黄金而著名。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居住的环境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了。就拿我家居住的那条百年老街来说吧,零三年以前还是一条破破烂烂的胡同。路旁的平房院落又小又脏。随着西城区金融商圈的建立,周边的胡同都拆迁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耸立的高楼形成了北京有名的金融街。那些多年居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们,从此告别了又小又破的小平房,全都搬进了新楼房,彻底从根本上改变了居住环境。


我家的东边是地铁四号线,西边是地铁二号线。更有二十几趟公交车通往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出行及其方便。我和家人经常在晚饭后沿着新建的金融大街散步,有时也到西二环边的街心花园逛逛,享受着现代化大都市惬意的生活。今天的我家,不但居住的条件很好,而且也有了自己家的汽车,孩子再也不会像我小时侯那样生活了。

今天的中国已是一条腾飞的巨龙,而我们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就是高昂的龙头。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北京这座现代化的大城市会更加的美丽和繁荣,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的强大,不愧为东方的巨人。

看着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我的内心被喜悦充满。童年那片灰色的胡同和平房留给我的温馨,老街坊们的欢声笑语带给我的暖意,夏日里的鸽哨与蝉鸣传给我的快乐,都将永远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中。

北京——我亲爱的故乡,我爱你的昨天、今天,更爱你的明天!

(文字:云在飘 画:况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