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试,不论大考小考,临考前,儿子的话永远是:“妈妈,我要是不及格怎么办?”
我的儿子是个爱面子,输不起,容易焦虑的孩子,一度,看着他紧张过度的样子,很心疼,也很无措。
有人告诉我“男孩子就得大大咧咧的,皮实点儿,不能那么细致”,有人出主意“把孩子扔体育场上学个项目”,也有人说“你多省心呀,孩子自己想学......” 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谁的孩子谁清楚,问题解决起来没那么简单。比如让孩子学个项目,是项目就要竞技,而孩子怕的就是比赛。有人说多参加参加比赛,锻炼锻炼就好了,可是你确定真的会好吗?孩子不表达了是否真的就是好了?
孩子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第二学期开学一个星期后,除了他班里所有的孩子早上入园都不哭了,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星期,孩子还是哭,老师想了个办法,专门给他做了一张表,贴在墙上,不哭就奖励一个笑脸。我当时心里挺抵挡的,就觉得哪不太对,但说不出个所以然。办法很奏效,第二天孩子就不哭了。又过了些日子,和孩子说起这事,孩子的一句话震撼了我,孩子说:“表面虽然不哭了,可是心里还是哭的。”说这话的时候孩子三岁半,表情很忧伤,真的,那个样子和这句话打包在一起存在了我的记忆硬盘里——不表达不代表没问题,而且很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在带他的过程中,我和儿子一起摸索。
首先,永远先处理大人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又开始纠缠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交流过程中自己的烦躁。
“为什么会不及格呀?”
“不及格就不及格呗!”
“不会啦!”
“快睡吧,快睡吧!”
“你烦不烦那!”
......
看着小孩儿在睡梦中都皱着的小眉头,我觉得必须认真面对孩子的问题,把烦躁放在一边,冷静想,事实上我给出回答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及格怎么办?”因为这个事对成人不是事儿,站在成人的角度很难体会孩子的苦恼,但如果你的老板跟你讲:“下个月你不用来上班了”你会不会很崩溃“我该怎么办?”孩子问的不就是对于他来讲很严重的一件事吗?
然后,我们来看看孩子到底在担心什么?
我问儿子:“不及格会怎样?”
“会被老师骂,还会请家长!”孩子觉得很严重的样子。
“谁被骂过?老师骂他什么?”
“###,老师说他根本就没有听讲,也没有认真复习!”
“老师说得对不对?”
孩子点点头。
”那你听讲了,也认真复习了,老师不会因为这个骂你。至于请家长,她请我我就去,会很可怕吗?你很怕我吗?”
孩子想想,似乎真没什么可怕的,放松了不少。
“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怎样才会不及格?”
“没有好好复习。”
“就是说,如果我们好好复习了,就会避免不及格,对不对?”
孩子点点头。
“但就算是我们好好复习了,也有可能不及格。”
孩子睁大了眼睛,我用眼神鼓励他大胆设想。
“题目太难了!大家都不及格!”
“考到一半我必须出去拉屎没答完!”
“堵车迟到了!”
气氛已经非常活跃,我们不仅说到了分数是个相对的概念,也说到了意外,这个时候我告诉他:“有时候这些都不是,就是自己没考好,那也没什么,通过考试我们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学会了就好。”
又过了两周,孩子在一次语文生字听写的时候笔袋掉地上了,捡笔袋导致全写乱了,卷子发下来只考了二十多分,孩子很难过,但是老师没骂他,天也没塌下来,我也没管他,他自己哭了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其次,多和孩子开开玩笑。有一天,孩子跟我说:“妈,我们班###他妈说她要是考一百就送他一个大礼物!我要是考一百呢?”
“给个小礼物。”
“那考多少给大礼呀?”
“考零分。”
“真的?”他显然没想到答案是这样的。
“真的。但是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就是不能空着,必须都得答上,而且都没答对!”
小孩笑成一团,“这太难了!”
“所以要给大奖!又考验勇气又考验能力。”
当然不是真的。但如果讲大道理,就还是太拿分数当回事,我觉得不是不当回事,但确实不能太当回事,和孩子拿分数开开玩笑,是最好的“去分数神圣化”的方法。
最后,要和老师沟通。
对于我们很有中国特色的大容量班级,想要老师全面了解所有孩子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儿,尤其对于这种相对内向不张扬的孩子,很难引起老师的关注。我的经验是有必要主动跟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这种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关照,而是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其实这也是家长的责任,而老师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孩子,办法也会更多,只要你够真诚,真心请教,老师一般都愿意指点的,只是很多家长把这事儿想歪了。
现在,逢到考试孩子还会问,我就发挥想象力,想各种整他的怪招,他也很期待我的回答,如今这个问题也成为我和孩子之间的小游戏,谁也不真的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