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籍新晋院士都是有故事的人 多为“60后”

 klqqklqq 2016-01-16

江西籍新晋院士都是有故事的人 多为“60后”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共新增131名院士,其中中科院增选院士61名,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0名。记者整理发现,婺源籍黄璐琦、崇仁人陈芬儿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宁都人李蓬和江西人刘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昨日采访到了3位院士的亲友同事等,听他们讲述院士们的故事。

赣籍院士多为“60后” 黄璐琦仅47岁

中国工程院70名新院士中,男性67人,平均年龄56.2岁,来自高等院校的34人,研究院所15人,企业及医院21人。中科院61位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有9名女性。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8名,技术科学部11名。

记者整理发现,除了57岁的陈芬儿外,多位江西籍新晋院士为“60后”,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是这次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年仅47岁。

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李蓬为1965年出生,刘明出生于1964年。此前进入候选名单的江西遂川人郭烈锦和金溪人郑泉水也都是“60后”。

多位新晋院士毕业于江西本土院校

记者注意到,此次当选院士中,多位院士都毕业于江西本土院校,令人刮目相看,也打破了院士多出自“211”大学的传统思维。

黄璐琦院士1985年7月至1989年7月在江西中医药学院获学士学位,陈芬儿院士1981年毕业于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专科。中国科学院今年当选院士陈仙辉虽然是湖南湘潭人,但他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宜春师专(现宜春学院)物理系学习,1982年8月至1986年8月在江西省棠蒲煤矿子弟学校任教并担任了副校长。

此前已获评院士的颜龙安毕业于江西农学院,黄路生则在江西农业大学校长任上荣膺院士。

黄璐琦:爱运动受家人熏陶学中医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研究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

黄璐琦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他在栝楼属方面的长期钻研(抗癌、抗艾滋病方面)使得中国人在栝楼属方面的研究领先于国际水平。

据了解,黄璐琦的父亲黄老先生是婺源县的一名干部,母亲则是一位中医。“他从小就比较活泼,喜欢运动。学习成绩算不上拔尖,但都比较全面。”7日下午黄老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少年时期的黄璐琦学习主要靠自觉。

从小深受母亲熏陶的黄璐琦在高考后,选择了和母亲相同的职业——从医。1989年大学毕业后,黄璐琦顺利考取中国中医科学院,此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只有每年春节才会回婺源老家,与父母相见。

“现在社会上对中医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提升,他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工作才获得了这个殊荣,希望他今后作出更大的贡献。”谈及对黄璐琦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何感想时,黄老先生说道。

陈芬儿:工作之初经常通宵看书

 

陈芬儿:复旦大学教授,在制药和制药技术领域取得全球瞩目成就

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师生的眼中,陈芬儿是位名副其实的“教授发明家”。今年,陈芬儿回到家乡江西,在抚州与生物药业公司合作进行喜树碱类原料药伊利替康(抗癌药物)的项目开发,其售价将从每公斤300万元的降低到10万元,不仅带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效益,也大大造福了胰腺癌、大肠癌等疾病患者。

崇仁县卫生局副局长杨少先曾和陈芬儿共事过一段时间,杨少先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陈芬儿任职于崇仁县药监所,当时也只是一般的工作人员,那时尚未成家的他经常呆在所里看书实验而夜不归宿。在众人眼里陈芬儿性格很开朗,常和同事一起玩乐。

 

前几天陈芬儿的姐姐还打电话给杨少先的爱人,特别提到关于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事情,并发了很多相关材料给对方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大家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为之感到骄傲。

李蓬:对红土地有着深厚感情

 

 

李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973蛋白质计划首席科学家

据了解,李蓬院士1983年高中毕业于宁都中学,在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后,前往国外留学。

作为一名从宁都走出去的知名科研人员,李蓬院士对自己成长的红土地有着深厚感情。2013年她就专程回到宁都中学参加母校百年校庆,并以问答的方式,向当时高三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李蓬的高中班主任刘蓉光老师现在已经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对自己曾教过5年的这名学生,刘老师印象深刻。刘老师告诉记者,李蓬取得今天的成就,她丝毫不感到意外。“李蓬这个孩子很优秀,学习勤奋刻苦,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还非常的自强。”据刘老师回忆,李蓬高中时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面对学校发的助学金,她从来不肯要,而是说自己的困难能够自己解决,这些钱可以帮助其他更困难的同学。更让刘老师感动的是,李蓬这多年来,对每个教过自己的老师都依然很尊敬,每次回宁都都会找机会看望老师,“去年过年时,她就来我家探望我了。”

  刘明:半导体方面权威专家

刘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党委委员,参与国家973、863多项项目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新晋院士刘明是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81级毕业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党委委员、所长助理、微细加工与纳米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明教授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973、863项目。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软X射线曝光技术实现了256位分子存储器;在32nm技术节点以下的非挥发性存储器替代方案上,提出了利用金属掺杂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阻变存储器(RRAM)性能和成品率的方法,成为国际上最早提出此概念的两个小组之一,在渐进型的非挥发性存储器替代方案上,着眼于纳米晶浮栅存储结构(Nano-Floating Gate)。

由于网络资料有限,本报记者12月7日下午致电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希望得知其具体籍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院士在外开会。

文/黄绍翔 周海涛 江南都市报记者 夏昊 舒晓燕 刘杰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