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武伯欣,被业内称之为“中国测谎第一人”,曾任公安部四所心理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测试中心主任。公安部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犯罪心理分析、心理测试技术专家。武伯欣在10余年的探案生涯中,主持侦破了1300多起案件。 【技术手段一: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心理画像,也被称做行为分析或犯罪人心理分析等,即“行为画像”、“作案人画像”等,与真正画像不同,主要指犯罪心理学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本人的经验等描绘出犯罪实施人的特征,被称为“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武教授告诉记者,解放前类似犯罪心理分析研究已经出现,观点多来自国外,当时南京政府启用了一些海外归来的心理学家、犯罪学家,专门投入谍战中的案件侦破。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目前的犯罪心理分析比过去更加精细,对犯罪人的分析,已经扩大到犯罪之前和之后以及犯罪的发生动机。武教授说,像前不久我们给长沙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所做的心理分析,是一种事后心理分析,相对比较容易,而破案之前的犯罪人心理辨别则很难,主要通过案件的特征分析犯罪行为人的深层和表面原因等。武伯欣曾参与过北京大北窑系列杀人案的侦破工作,根据案件受害人均为特定年龄段的小姐,他由此分析出男性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特征,后凶手落网,果然同武教授判断一致。 2007年底,19岁的女子李某在房山城关北斜街自家的美发店内惨遭杀害。案发现场曾有一名30多岁的男子敞着大衣领出现。 专案组请公安部犯罪心理学专家对嫌疑人进行心理画像。根据专家的分析,当时天气寒冷,嫌疑人却大敞衣领,说明他体质较好,为体力劳动者。嫌疑人徘徊后进入美发店并仅盗走一部手机,说明他不是为财作案,激情犯罪可能性较大,可能之前还喝过酒。 38岁的凶手胡长江落网后果然交待,他是打工人员,事发当天酒后到李某店内按摩,因价钱问题与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使用暴力对其进行侵犯,随后将其杀害。
【技术手段二:催眠式审讯】 在审讯中运用催眠技术,传自国外,解放前中美合作所在审讯中实际应用过,目前我国有三四所政法类大学对此有专门的学科研究。 武伯欣告诉记者,解放前国内即有对催眠的研究,最早都是从国外传入,当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国民党中美合作所也有过类似的尝试,他记得有几位老先生曾经在南京中央政府的心理研究所工作,参与训练催眠技术人员,也用于警察审讯被抓捕人员。 解放以后,心理学界对于催眠的研究曾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恢复以后,开始有人研究翻译外来的催眠领域,包括美国、前苏联传过来的用于审讯侦查阶段的催眠技术,公安大学也派人专门前往国外学习催眠。 “但催眠用于审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存在法律争议。”武教授介绍,这不像催眠用于治病时,病人是积极配合的,而在审讯时对方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很难和催眠者达成心灵的沟通。因为人的睡眠分为最初昏睡期、浅睡期、深睡期、沉睡期、快速眼动睡眠期等5个阶段。催眠只能从昏睡期起步到浅睡期诱导,如果到了深睡期、沉睡期,就会睡得烂熟,任何催眠也不起作用,而被审讯人员往往因为极度疲劳,很快就进入深睡期。 而争议最大的是催眠获得的口供是否合法。因为催眠主要原理就是心理暗示,而我国法律规定不能轻信口供或刑讯逼供,当嫌疑人处于非清醒状态作出的口供,往往会因存在诱导和真实可信度等问题,在法庭上被轻易地推翻。
【技术手段三:弹道痕迹鉴定】 如同指纹或DNA特征一样,世界上没有两支膛线完全相同的枪支,这种特征影响了它所发射的每发子弹。对枪支发射后留在弹头、弹壳和目标物上的痕迹、射击残留物等进行分析鉴定,检验人员既可以区分发射枪种并最终确定究竟是哪一支枪,也可以推断枪击现场的活动情况等。 在美剧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涉枪杀人案发生后,警方把枪弹痕迹图像等信息输入到枪弹自动识别网络中进行分析,很快就能搜索出涉案枪支的购买者或使用人。 武伯欣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后就出现了弹道分析学。目前的弹道分析,主要是针对建档枪支,比如警察、部队使用的枪支都建有档案,每支建档枪除了枪号以外,枪支的膛线、子弹及撞针的特征都有差异,组装及射击后都会留下不同的痕迹。如果发生涉枪杀人案,首先就要鉴定枪支是建档枪还是非建档枪。目前我国对枪支实行严格管制的政策,包括警用枪支在内的各种正规枪支均有档案数据,枪支的各种外形、个体特征等都有记录。如枪支丢失,通过档案数据可检索确定是哪个单位丢的、是谁使用的。 非建档枪比如自制土枪、钢珠枪等,就很难追根溯源,但可以通过枪支内部的微量痕迹,如爆炸物粉末、持枪人留下的DNA物质等进行破案。 北京曾发生过数次枪案,时间较近的一次是在2003年2月14日,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办公楼遭到不明身份人的枪击,共有8间办公室的玻璃窗被打碎。依据刑侦技术部门提供的证据,这几起枪击案件的被击目标均为南向窗户,射击地点应为现场南侧建筑物内。 根据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射击弹道进行的测量,最终将枪击嫌疑点锁定在75号楼1门5至8层的4家住户内。最后,住在6楼的杨利明落入法网,他交代,酒后用私藏的小口径手枪向对面楼房连开10枪。
【技术手段四:行为测谎分析】 现代的测谎技术,除了通过测谎仪器外,审讯人员还可以通过发掘深埋在人类脸部、身体和声音里的“细微线索”,即“微表情”、“微动作”,然后将犯罪调查中的真实与谎言昭示天下。 “只要你真做过,我就能把你揪出来。”被业界称之为“中国测谎第一人”的武教授,更愿意把测谎称之为“测真”。很多时候,武伯欣面对的嫌疑人一句话不说,但却已经慷慨地把真相“和盘托出”了。“人做每件事都会在心里留下痕迹,如何准确捕捉到这些心理痕迹,是破案的关键。” 电视剧中所展现的隔着单向玻璃观察被审讯人的表情、动作,并不是一种系统科学的行为分析,而解放前运用最多的还是测谎仪。武教授介绍,解放前国民党已经采用美国传授的测谎技术对付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他曾在东北见过一台国民党遗留的多报心理生理描记仪,机器比较粗糙,基本类似于心电图的热笔描记仪器,因使用热笔记录,容易丢失有用的东西。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同步把测试人的心理特征完全记下来,图谱展现的是真实均匀的测试人生理、心理活动,实现了无缝对接。 武教授说,过去审讯人员也很重视“微表情”、“微动作”,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审讯方案,但这些都出于破案经验的总结,并不是系统的科学研究。比如被审讯人的表情特征,如眼睛之下、三角区的震颤,嘴角肌肉的异常抖动,抠手指头、摸鼻子等多余动作的出现等等,都会反映涉案犯罪人受审时的心态。 武伯欣在辅助审案或测谎时,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被测人的细微变化。“比如被审讯人受审时臀部移动,说明他坐不稳。如果问到关键地方,目光游离不定,脸色呈现突然的变化,手下意识做一些碎小动作,抬眼望向天花板,说明他开始故作镇静,正在琢磨如何对付你。”武伯欣说,有经验的审讯人员往往先和犯罪嫌疑人聊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在嫌疑人已经放松时突然问及关键内容,这时被审人如果和案件有重要关联,往往表情和身体等各个部位会出现异常举动。 但不排除受过训练、心理素质较好的被讯人做一些假动作、假表情迷惑审讯人员,这同样需要审讯人员具有高超的辨别能力。 【技术手段五:文字检验鉴定】 在现代罪案侦查上,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垃圾,已经逐渐成为罪案线索和取证破案的重要证源地。 美国一位著名的私家侦探经常受雇于好莱坞名人,在黑夜里翻检名人别墅旁边的生活垃圾,从中寻找诸如有价值的财务账单、处方药瓶、商场购物单,以及可以进行DNA检测的东西。 武伯欣告诉记者,电视剧中所表现的用焚化的生活垃圾破案,主要涉及纸张鉴定、书写的文字检验。过去有些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烧毁档案材料后,敌对人员都会把整盆的灰烬搬走做化验。其实这也与刑侦手段相通的,因为犯罪行为学就是利用所有人留下的所有物质特征、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动态复原,最终目的就是侦破案件。而作案人因为个体的人身、心理特征,往往在书写时留下特殊的文字特征以及痕迹特征。 整理:隐 图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