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语音听听书法好声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大家族,王家与谢家,“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刘禹锡这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王谢两家不仅有权势,也特别有才华、有文化,连谢家的一名小女子谢道韫在下雪天都能随口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绝妙好句,让“咏絮才”成为女子才华的代称。谢道韫之后数十年,谢家又出现了另一位才子谢惠连,他的咏雪篇章《雪赋》成为了六朝抒情咏物小赋的代表作。 《雪赋》沿用了汉赋中假设主客的形式,叙述了冬日里的一个黄昏,大雪纷飞,梁王与几位宾朋好友在兔园饮酒赏雪赋诗的雅事:先是借司马相如之口写出雪的天地大美,穷尽了雪的姿态、轻盈、变化,描摹了雪的飘逸、洁白、灿烂、妍丽,呈现出一幅色彩明媚的白雪图;再借邹阳的“积雪之歌”,感叹人生在世,良辰难遇,美景难求,一切都是浮云遮眼,稍纵即逝,就像台阶上的白雪,岂能鲜耀于阳春?最终进行总结:“纵心皓然,何虑何营”,雪之洁白是因遇物干净,雪之污浊也是外物污染。只要心胸虚静,有什么忧虑?又有什么经营?从而释放了纵心物外的人生哲学,这也是南朝文人的一种情怀,一种心灵解脱吧! 《雪赋》语言精工遒劲、富有感染力,整篇文章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势长短穿插,错落有致,充满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加上其立意,很容易引起后世文人墨客的共鸣,与陶渊明《归去来辞》苏轼《赤壁赋》杜甫《秋兴八首》一样,成为古代书法名家最爱的书写题材之一,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文彭、王宠、董其昌、郭尚先等名家都有《雪赋》墨迹传世。 不同时代的书家,有不同的际遇和人生经历,他们书写时用的书体也不一样,但心境或许是共通的:困顿于污浊暄嚣的红尘里,唯有一场大雪,才能安顿灵魂的躁动、净化抚慰疲惫的心灵吧。
纵22.5 厘米,横192.9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此卷作品全文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他以精湛的技巧把书写中的诸对立要素,如方圆、快慢、藏露、行留、平侧处理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实现了一种“中和之美”:情感抒发适中而有节制,符合理性规范;外在表现的势和体均平正安稳,各种形式要素和谐、完美、统一。
40.5×46.5cm 祝允明的这篇《雪赋》书写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初见之似点画狼藉,纵横散乱,但细审则点画如真,顺逆藏露,起止分明。作为明代浪漫主义书风的代表风格,此作狂放之余可以看到扎实功力,运笔流畅飞动转折自然,如高山流水、跌宕迂回、时隐时显,变化万端,绝妙优雅。字体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字字虎啸风生、行行龙腾云起,在窄小的尺幅间形成一种“春雪满空来,处处是花开”的画面,读来撼人心魄。 文征明小楷《雪赋》 87.5×27.5cm 1526年作 款识:嘉靖丙戌冬十一月阻冰路河,雨霰交集。俄而大雪盈尺。适承才伯太史过访,谈及惠连此赋,命笔录之,因索补图。越三日乃成,为记而归之。虽不能工,亦可以纪异乡得友之乐也。衡山文徵明。 字体端庄严整,笔划线条精致,一字之内,布白均衡,横划竖笔,爽利秀劲。
13.5×20.5CM,共11页,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彭草书闲散不失章法,错落有致,神采风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孙过庭之长,甚见功力。
23×107.5cm 董其昌行书《雪赋》 22×11cm×21 款识:丙午除夜前一日,忆雪不可得,家有王右丞、郭恕先,雪山须雪乃悬壁,游赏今年未之试也,遂竟以雪赋一篇。若上元无月,当燃烛写月赋。久不作书,偶然命笔,以速成为幸,大都学女史箴笔法今人罕见之,不知我取自也。昌。 郭尚先《雪赋》四屏 179×44cm×4 各种书体的名家写“雪”字
画作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绘画作品展,国画作品《江山瑞雪开画图》被中南海收藏悬挂,《江山胜览》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另有多件作品被中外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多部画集、文集、专家,著有长篇小说《闯关东——一个画家的盲流生涯》、《于志学传》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