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上)

 德明中医讲堂 2016-01-1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上)

文:大千老师


《道德经》是一本很抽象的书,它想办法告诉大家道是什么。有时候不能两全其美,如果讲一些琐碎的,枝节的。像讲故事一样,讲得神乎其神,反而有碍大道。就像现在人们喜欢讲一些形式上的、细枝末节的、方法上的东西。我觉得对目前振兴传统文化,振兴中医,帮助不是很大。为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没有理论的核心,没有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它的都无从谈起。就像中医到底是什么一样,如果说中医是系统论,方法论,朴素的五行观诸如此类的。如果来一个外国人一较真,他一研究,觉得没啥。中医到底是什么呢?说起中医一下子联系到了中药、针灸、拔罐、刮痧、五行,这个就是中医吗?阴阳是什么呢?你跟老外讲啥是中医呀?中医的核心是什么呢?那什么叫天道啊?中庸之道,贯穿了整个生命。

从气学中医来说,一句话就可以形容了中医,整个世界是由神气形三界构成,而中医不仅认识到了形,还认识到了神气,在神气指导下创立了中医。今天还跟学生讲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神气文化,现代的科学技术只认识到了形、物质方面的规律,看不见神气,体会不到神气。这种文明还只局限在物质世界,完全没有上升到更高的认识层次。而中医则是继承了中国神气文明的核心,派衍出来的一种医学,就这么简单。认识到了人是神气形三者的结合体,从神上治病,从气上治病是中医的特色。因为神统气,气化形,形依气,气归神。神气形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根本区别。那现在学中医,学来学去,我觉得大部分只学其皮毛,中医的核心丢了,中药的核心丢了,讲一些机械的阴阳五行论。而道德经是在道这个高度来讲解自然宇宙万物的规律,居中与神气形相和,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到了这个世界总体的规律。我也希望通过道德经阐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道中,无时无刻不在道中。那么今天讲第40章,非常重要的一段。

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什么叫反者道之动?就像我们拉弓放箭一样,想把箭射出去,需要把箭往反方向拉,让它有足够向前的动力。就像火箭要想上天,要加足燃料一样。要想白天精神晚上必须睡觉。要想树长得茂盛,要给它施肥。要想身体健壮,必须补养气血。要想兵强马壮,必须休养生息。反者道之动嘛,要想打人,必须缩拳,握紧拳头,并且屈肘。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应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屡屡违反。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挥霍青春,到三十多了,发现后劲乏力了,没劲了,拼不动了。现在该怎么办呢?这句话出来了:“反者道之动”。应该休息了,休息的目的是重新蓄养精神,因为你年轻的时候已经过度透支耗用了你自己的精神、气血,那现在气血精神匮乏之后,你不能继续前进,不能再像原先那样肆无忌惮地去工作,去拼命,去学习,这个时候就应该休养生息了。但大家看看这个社会,包括家庭,包括自己,是否给自己这么一个机会?完全没有。反而变本加厉迎接挑战,担担子,让自己更加剧消耗,不断地透支。大家知道如果拿一天来比喻对应大家的一生的话,三、四十岁正是中午,这个时候吃完饭了,应该休息了,睡一觉,下午才有精神。如果不睡觉,下午就会困倦。我经常跟人说,三、四十岁,尤其是四十来岁,应该要大休了,如果你不大休,再跑这个车,骨架可能就要散开了。

反者道之动的寓意就在于我们想动必须先静,要想前必须先后。就像老子讲的“吾不敢进寸而退尺”。为什么退尺啊?退下来之后才会有机会蓄养,蓄养到一定的程度才会爆发。如果你老开着这个水管,水攒不下来。有不孕的病人来我这里看,不孕嘛,着急嘛,每周都要做2次,祈求怀孕,看着都不行了,眼中没有精神,下眼睑都发红了,精亏,肾精亏得厉害,说话打卷。我就跟他说,你要想怀孕,要把身体养好。它这东西不在于频繁的,而在于高质量的,身体好,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就容易怀孕。如果不断地做,还没攒下来,又做了。这个东西就不会产生高质量的势能,同时也没法产生动能。大家养身体也是这样,刚养一点,就去挥霍去了。那么你气血永远都处在一种相对匮乏的状态下工作、学习,这样的生活质量是很低的。如果你能爱惜自己的身体,停下奔忙的脚步,休养上一段时间,三个月半年,休养得法,这样你养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势能就起来了,气血就上来了,气血上来之后蓄养达到相当的程度,你再去发用,这样带来的效率远远高于你攒一点用一点。所以这个反者道之动的意义,就在于让大家蓄养生息,向反方向储备一定的能量然后再爆发。现代的人,都翘起脚尖来走路,唯恐落人之后,不知道休养生息。看现在很多病人,很多家庭,每天这事情啊,一件接着一件,没有停歇的时候,怎么可能养气血呢?如果气血养不好,你身体怎么能好呢?身体不好,精神面貌怎么能好呢?精神面貌不好,你怎么能正确地抉择和做事呢?不能正确地抉择和做事,那你怎么能够人生比较顺利呢? 如果人生不顺利,你是不是迎接更多奔忙,疲于奔命?这不就是恶性循环了吗?

我曾经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累,上班累得不得了,最后实在干不下去了,辞了职出去玩去了,玩一玩,开心了,停下来了,玩了半年回来精神面貌非常好。精神面貌非常好之后思维敏捷,更有自信,找了一个更好的工作。他发现他辞职之后,休养半年之后重新投入工作比原先想象得要好得多,工作能力又强。如果你还是呆在原先那个地方疲于奔命,“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那你永远处在一个低水平线上。就像你拿信用卡透支一样,如果第一次你攒足了一万块钱再花,那么你永远不透支,不需要信用卡。但如果说你还没攒够一万块钱,你拿信用卡去透支之后,那么你原先没有这一万块钱,却透支了这一万块钱,又不能攒够钱全还上。那么你永远都是在透支,永远都是在借钱花,疲于奔命,其实就是差你一万块钱。就刚开始一万块钱,导致你以后永远借钱花,永远欠银行的。

为什么现在大家那么痛苦?庄子讲了苶然疲役,可能对大家是一个新词吧?告诉大家一个新的词组,苶然疲役,(《庄子·齐物论》: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翻译成白话,就是整天打蔫,没有一个好精神,每天非常累,腿很沉,拖着脚步,迷茫地、疲累地向前走。当你处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之后记住这句话,反者道之动。你抓住一个东西,如果抓不住,就要走。如果不放手,你又还非要抓,最终伤了自己。人贵在坚持,同时又贵在放弃。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并不是不抛弃不放弃是真理,陷入了偏执。所有东西都是不抛弃不放弃,抓住就不放,那你成啥东西啦?抓不住就松手嘛,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那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该坚持,这是由你的身心状态决定的。什么最重要啊?你们会发现以后健康的生活最重要,没有健康一切都是扯淡。而现在人们总是忽略这个,拿健康去换钱,傻瓜一个。你看现在周围的人,有几个注重健康的?癌症、中风、心脑血管疾病爆发式的增长,而且越来越低龄化、普遍化。医保能救你吗?你有钱能救你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