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文(王梦瑶)
2016-01-17 | 阅:  转:  |  分享 
  
如何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

王梦瑶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位父母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才,以后会有好的生活不用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担忧,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等等。每一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是在这样的心态中,就是要看看你是怎么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的。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面对一些事情的行为对孩子是有极大地影响的,毕竟小孩子的模范能力最强。

看了两个视频——《十六岁的博士生张炘炀》和《特别的母爱》之后,发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而父母就想当于教育者。培养了16岁的博士生,这样的父母可能会使大多数希望子女成才的父母颇为羡慕。可是在使孩子的学历升高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曾经也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男孩以高分考上北京大学,身边的人知道后都相当羡慕,纷纷向他母亲讨教如何教育孩子,他母亲就说了一句话“考不了满分回家就打,他的北大就是被打出来的”。而这个母亲打他用的是皮带头,也就是铁的那里。这个男孩后来做了好久的心理治疗才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是不是对的,但是如果让孩子走上了一条歧途,那么就算当年的他再出色,以后也不会怎么样,就如同伤仲永一样。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能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做过企业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达到成功目标。走到今天,张炘炀说他理解他爸爸,但他也用“急功近利”来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16岁的博士生对于我们来说有点天方夜谭,可是他就是实实在在的出现在了我们生活里,可是在视频里我看到张炘炀曾经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对他父母讲,如果不在北京一次性买一套房子,那么他就不参加论文答辩,他父母没有办法只能租了一套房子来哄着他。突然觉得他父母这样实在是太过了。他们忘记了如何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张炘炀就算是个博士生又怎样,他现在的价值观就是一切向钱看,有钱了才能成为人上人。或许这个观点在一些人看来是对的,可是钱真的不是万能的。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视频中我看到,在他父亲的决定下,张炘炀走上了频繁跳级的读书生活。对于儿时的张炘炀而言,张会祥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24小时呆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两人教育,使得张会祥不仅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孩子发泄压力时唯一的出口。

在读硕士期间,张炘扬的父亲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十三岁的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子间的矛盾由此酝酿。而学生身心发证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张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它们分别是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十三岁本该是上初一的年纪,而张炘炀却已经是硕士,他的身心其实都处在中学生的阶段。所以很容易走进叛逆期。

而特别的母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沙拉·伊麦斯,一名生长在中国的外国人,经历过革命与战火,经历过财富与贫穷,现在,她是以色列一家钻石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但她说,自己最骄傲的身份,是一名犹太母亲。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都在30岁以前拥有了亿万资产,最小的女儿“学会了优雅的生活”,即将来北京一所大学留学。

“爱孩子是人类的本能,一旦被赋予了教育的因素,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只凭父母对孩子的满腔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深陷在误区中的中国父母,正在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这是沙拉自己说的话。

或许,正是这种“特别”,让沙拉跨越两个国度,培育两子一女:以华、辉辉、妹妹。以华、辉辉都是钻石商人,都在30岁之前成了富豪,妹妹服完兵役后,即将结束旅行,进入大学。

三个孩子曾经分别给了沙拉一个许诺:车钥匙、别墅钥匙、首饰盒钥匙。现在,沙拉说,自己已经收到了车钥匙和别墅钥匙。

我觉得这位母亲教育的孩子是成功的。她也有这个魄力使她的三个孩子全部成才。她真正的懂得如何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移民以色列时,沙拉42岁,以华14岁、辉辉13岁、妹妹3岁。由于刚刚离开中国,住在特拉维夫的沙拉一家表现出了许多“中国化特征”。

比如,孩子们不用叠被、不用烧水、不用做饭。每天,孩子们放下书包就坐到了书桌前,不管多么忙、多么累,沙拉都不会让孩子动一下手。和多数中国父母一样,沙拉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考上大学。

为了赚钱养活孩子,沙拉在路边摆了个小摊,经营着自己在上海学到的绝技——包春卷。她每天送孩子们去学校读书,自己上街卖春卷,在孩子们放学前把饭做好,把房间整理好。

直到有一天,邻居大婶看不过去了,跑过来指责沙拉:生孩子是谁都会的事情,养孩子是另外一回事。

“邻居太太告诉我,犹太家庭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这样的教育手段看上去比较残酷,但我还是决定,改变他们,培养他们。”

沙拉在家里建立了一项新制度——有偿生活制,家里所有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餐食和服务。

在家里吃一顿饭,每个孩子都需要支付100新阿高洛(NewAgorot,以色列货币单位,100NewAgorot约人民币2元),请母亲洗一次衣服,孩子需要支付50新阿高洛。

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沙拉也给孩子们提供赚钱的机会。比如有一次,她以每个30新阿高洛的价格批发给每个孩子20个春卷,让他们自行出售,利润可自行支配。

放学回来后,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截然不同:

以华在学校举办了一场“带你走进中国”讲座,他自己主讲中国见闻,并把春卷分成小块供听众品尝,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支付10新阿高洛购买入场券。这场演讲,他接待了200名听众,收入2000新阿高洛,除去上缴给学校的场地费和支付给母亲的成本费,他赚了900新阿高洛。

辉辉选择了批发出售。他以每个40新阿高洛的价格,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除去成本,他赚了200新阿高洛,还与餐厅达成了一个供货协议:每天向餐厅提供100个春卷。

妹妹选择了传统的零售,她每个春卷卖50新阿高洛,赚了400新阿高洛。

沙拉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都成了精明的犹太商人。

“与父母共同奋斗、为家庭分担责任的孩子,才是具有完全人格的孩子。他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管在哪里做什么,都能做好。有偿生活的目的,不是催促孩子赚钱,而是让他们懂得‘劳动伦理学’,调动他们的生存积极性,帮他们树立生活理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沙拉说。

所以说如何培养人就要看这个孩子父母该怎么样给他们自己的想法定位。就算心痛也要忍。

献花(0)
+1
(本文系汤行天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