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物与情分| 婵琴

 真友书屋 2016-01-17

图 | 柯南

文 | 婵琴


这一天看了电影《释迦牟尼佛传》。佛陀在深山苦修,静坐六年的那一段,心有触动。贵为皇宫太子,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让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放弃奢华享乐的生活,出家苦行修持,他在尼连禅河边,与五位弟子同修苦行,静坐沉思。


由于对食物的克制,使得佛陀因为饥饿,皮骨相连,甚至昏倒在地,最后他决定放弃此苦,接受了牧羊女的布施——乳粥。他终究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那一天是十二月初八


若干年后的今天,人们以此为祭祀,已经形成习惯,在这一天煮粥敬佛。腊八粥的做法有很多中,其中有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熬制而成,为食俗习惯,也以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有几分吉祥祈福的味道。


过完腊八就是年。我一直都以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出来食物充满喜庆的味道。童年的记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会从腊月开始就准备年货,热闹于平常,半夜钟声,都可以看到隔壁家灯光投射外面,从窗子飘出火炖、熬制食物的香气。俗世空气中飘满年货的味道。


用时间、耐心与精力在年末歇息片段供养自足的某种方式,应该属于手艺的一种,比如用小麦熬制的麻糖、麻叶子、麻花、糍粑、卤菜……这些年末的各式食物,他们用来招待客人,辞旧迎新。似乎是旧式人特有的情怀。这些热闹和喜庆的庆祝方式,在我们的家族是不大存在的。


父母从城里回来,带回的鱼糕、藕夹、花生酥糖、糯米肉丸,腊肠、腊肉,总之花样繁多。能吃到极具特色年货,大抵只有亲人赠送。为此,它们因为稀少,总是让人回味有念想。童年吃过的一些食物,直到成人后依旧会怀念,但因为家庭成长背景的特殊。妈妈的味道在童年和年少的记忆几乎难以形成概念。


直到时光逐渐远去,我和母亲之间距离亲近,才得以吃到她很多亲自做出的食物,她亦因为有了经验和练习,手艺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味道。年轻时,她因为忙碌,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支配于烹饪上的精力和时间并不是很多,所以记忆中,她的菜肴亦并不是很好吃。反而年老后,经过她手做出来的菜系越发多样,浓情、有丰沛的味道。




秋天离开武汉,母亲准备了很多新鲜菜式,都是南方当季的特色菜,荤素均匀,用卤水和作料放入大的砂锅慢火熬制,煮熟,需要花费一个下午的时间和精力。出锅后香味浓气逼人。最终成为新鲜熟食,分装于不同盒子。属于记忆中熟悉的味道。我回到北京放入冰箱,需要时只加入少量橄榄油,加热就好。非常简单。


这一年年末,我在北京,母亲又寄来很多腊制品。清洗、腌制、晾晒、包装,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需要耗费精力和耐心。这些食物通过现代快捷方式抵达另一个时空,只需一个隔日。用大纸箱包装,塑料袋分隔,放入冰箱储存,足够吃上很长一段时日,我所要做的亦只需稍微加工就可成为尚好的菜肴。


如同中国大多数母亲一样,她似乎永远都是那么的精力旺盛,不辞辛劳,尽力所为,不曾怨累。这是她对待人情的一种,专注,实意,以具体的方式传递给与她产生交集的亲人、朋友、熟人。这种方式从我记忆开始一直延续到她年老。


那一辈的人,他们对待情感的传递似乎总是单一,不厌麻烦,但足够真实,丰沛。而我们这一代在各种新鲜、潮流事物的感染和宣召下,交流等量人情时,显然早已超出了长辈们的循环始终。多样,简洁,快意,热闹,礼物亦是花样繁多,懂得珍惜的人,自然懂得在意彼此间的情谊。在这里,时间和空间起到作用,是最好的衡量和分辨。


不可否认,工业化城市带给人情变幻最真实的传递,就如同时代洪流发展的速度般汹涌无止尽,如同弓箭,位置前方目标各有所属,需要相当用力。人们可以在开放的空间里,展示八班武艺,结交天下人情,急速短暂,热闹彭拜,江湖情谊,派系八样,姿态繁多。外界环境赋予人们的交际,已与旧式大不相同。


真正的浓情真切传递,就内在而言,可以于封闭的境遇里,保持开放、敦实的情怀,克制有所选择,担当情谊,冷静悠远,深水静流。就外在表达,也可以做到诚恳,性情流露。所以,我们会发现,人因为性情不同,成长环境迥异,在对待情感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已。所谓的好或不好亦因此而甄别出人情的冷暖真假,世态炎凉。


这些差异让我想到,童年的家户,门庭敞开,人与人之间,生活并不富足,吃穿亦是简单,一顿饭,一件新衣,都可以看到他们在繁盛光景里散发出淳朴,真切的笑意。他们对待人情与外界的关系亦是厚实具有依恋。比如他们在若干年后,依旧还能想起当初交结过之人产生的好。念念不忘,交情总是浓厚,饱满,时限绵长。这是老一辈人传达人情的方式。


在城市,人们生活格局不断扩大,房子日渐宽敞,现代通讯方式也是日新月异,唯独人情似乎开始产生障碍和闭塞。即便邻居,都是门户反锁,少有来往,有需要微小帮忙,也是十分不好意思的。人们对网络、电波、电器、通讯……诸如此类冰冷的工具产生浓厚兴趣和依赖。它由此给现代人生活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亦日渐剥削人与人之间的热情。旧式情分,旧式的人,没有高质量生活,便通沟通方式,现代交通工具,往往浓情、温馨,一样不失精彩。


所谓诗意居住大地,成为奢望和向往。价值观的孤意、生存方式的选择,个性独立的思维,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比如,当今的人们,电视的声音可以一浪高一浪,各种通俗娱乐甚至可以在午夜穿透你的房门。人在密集的楼宇,不那么频繁和真实靠近自然,在心的闭塞和隔离中,各有心事,繁琐异样。这是工业城市发展带给现代人情感映照的写实。有着某种焦虑,突兀的真实,又似乎存在魔幻现实主义意味。万象变迁,心性早已各异。


我们在各自生存的环境里所需索的人情要求多样异化。彼此消化,等量相遇,浓情薄意,一拍两散,青红皂白,不曾间断,起落浮沉,隔岸观花,来去快意,无端消失,自处存在……这些都形成了都市人情分生态圈最热闹存在的景象。而这些,说到底,亦只是一个人的事。


流年变迁,时代如潮流汹涌。其中情分驿动产心性迥异算是其中之一。旧式的人,旧式情分。新一代人,情怀新式。想想都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记录自己给时间,和交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