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门外谈诗》之第十一:中国的打油诗(之一)

 杏坛归客 2016-01-17

《门外谈诗》之第十一:中国的打油诗(之一)

 

          中国的打油诗(之一)

 

 蔡州一布衣案:杏坛归客先生在他的博文《现代打油诗趣话》(2010-06-09 )中说:“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读后,我在“评论”中写道:“打油诗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我也很喜爱打油诗。读杏坛归客先生的博文后,我又遇到了一位酷爱打油诗的网友!为了帮杏坛归客先生“摇旗呐喊”,这里将我以前写的几首打油诗抄录于后,请杏坛归客先生指正,也请网友们拍砖。”我还许诺“改日有空儿,再多抄几首!”今天,为了兑现诺言,我草草写就了《中国的打油诗》一文,分数次发表,敬请网友们指正。
                                                 2010年7月8日于听雨斋

 

        

          中国的打油诗(之一)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但在广阔的诗歌园地里,像“打油诗”这样的专门诗集,至今仍是个空白,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藤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打油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故风趣逗人,惹人喜爱。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个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雪诗》却名传千古。诗曰:

 

                   《门外谈诗》之第十一:中国的打油诗(之一)    张打油”从此名传千古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这真是一鸣惊人!这首通俗、风趣的小诗,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打油诗。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个“雪”字,而雪的形与神却跃然纸上。本诗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故能广为传诵,名扬千古。 

 

                     《门外谈诗》之第十一:中国的打油诗(之一)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传说,有一年,有人拿张古画请一文士题字,画上画的是铁拐李。文人题的字是:
     
葫芦里是什么药?
      背来背去劳肩膊。
      个中如果有仙丹,
      何不先医自己脚?
这真是恢谐之极,读后令人大笑不止!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在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直至深夜。众宾客还逼新娘吟诗一首,以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啊!新娘无奈,口占一诗。诗曰:
     
 谢天谢地谢诸君,
      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了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时间宝贵!”于是众宾客乘欢而散。此诗妙就妙在末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这句虽为引语,但用在此时此地,则别有一番新意;个中奥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刘骥是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朋友。苏洵26岁时,其妻生下第二胎,又是一个女儿。苏洵邀刘骥赴宴,刘骥醉后吟诗一首,诗名曰《弄瓦》(古人称生女谓“弄瓦”,典出《诗经》)。诗中这样写道:

   去岁相邀因弄瓦,
      今年弄瓦又相邀。
      弄去弄来还弄瓦,
      令正莫非一瓦窑?
注:令正,对人妻子的敬称。)
刘骥因友人之妻生下第二胎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这反映了他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种思想是非常错误的。但诗中那浓厚的生活情趣,则足以博人一笑!
                                                   2010年7月8日于听雨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