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一: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 写诗要用“诗家语”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视艺术手法。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情、述志,通常都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的辩证手法,形成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和离合,等等。下面就以大家熟悉的古代诗词为例,作以粗浅的说明。 一、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点染”一词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点染”的手法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是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质言之,“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二者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举例来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目的是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都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比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二、虚实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能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比如,李白《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本诗“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又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是一篇借瑟以隐诗题的“无题”之作。《锦瑟》这首七律,历代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之作。但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被喻为我国古代的“朦胧诗”。在本诗中,作者一连运用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采用“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的手法,让后学者畅想不已。 再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无穷。 三、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在一首诗歌中,诗人往往会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从美学角度来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中,“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老诗人杜甫营造了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并且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放在这宏大的背景之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诗人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动静和谐,妙趣无穷。 比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四句中,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鸣、上),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含、泊),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而且是“静中见动”,这个“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啊!。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写的真是高妙!首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江水那“神奇的动”,力量巨大;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群山雄奇“险峻的静”,是强大力量的“静”;第三句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是“静中有动”;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则是“动中有静”。这首诗,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