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志,一九八二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进会员。 提名理由: 潘文志的书写汲取孙过庭《书谱》的笔破而圆、“二王”书法的平和自然、颜真卿行书融感情于书中的自由挥洒、明清行草书章法的开张疏朗。其用笔看似无意却极具匠心,意态纵横,绰有余裕;结构上善于制造矛盾和统一矛盾,奇正相生,清秀俊雅;在墨色方面,可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清人朱履贞在《学书捷要》有云:“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对潘志文而言,气质、天资、得法、功力都具备,随其于识鉴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深入,他的书法之路会更加绚烂。 文以载道 笃志翰墨 ——潘文志其人其书 老乐/文 自十届国展,行书作品在家门口获奖提名后,文志在各项展览中屡有收获,几乎逢投必中,成为近几年书坛的入展获奖大户。特别是草书作品在四届兰亭奖斩获二等奖,文志在书坛声名更是远播。 文志生于1982年,典型的80后,由于其任广西武鸣县仙湖镇副镇长,故在广西书法Q群和平时书友称呼,大伙都叫他潘镇。文志小我12岁,因为书法的缘故,我和文志彼此认识,却至今未曾谋面,正所谓相识不必曾相逢,得意相忘于翰墨江湖。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书法的喜欢,文志受父亲影响极大。文志出身在教师家庭,家父是一名高中教师,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文志对于书法启蒙,可谓幼承庭训。但真正意义上对书法的学习和理解,始于在南宁求学期间,1998年,文志有幸认识在民师工作的广西书法好手杨世全兄。王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书法亦然。正是在世全兄指导下,文志开始大量有针对性的临摹和学习,这段时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如饥似渴,因此打下一个较好书法基础。 2002年,文志毕业后回到武鸣县府城中心学校任教,一呆就是五年,这也是他潜心修炼书法的五年。而这一时期,研习书法者皆得实惠于以下两项科技提升:一是书法字贴印刷技术的提升,使书法研习者能清晰地把握前人书写的线迹,从而准确把握和提升书写技术。字贴印刷的高清晰,使人们不在迷信书法技法的玄妙和高不可攀,通过临写和感悟便可与古人真切对话。二是各大书法网站纷纷成立,为各大书法展事推波助澜。几大书法网站作为新闻监督员,近距离适时跟踪报道各大书法展事,这也是使文志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样,从中了解书法展览作品的审美取向及诸多信息。加之文志兄好交友,与区内外诸多书友互有往来,学书眼界进一步拓宽。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对于这一点,文志也是这样践行,从文志四届兰亭奖《获奖感言》及为人处事可以窥见: “我执迷于孙过庭《书谱》的用笔破而圆;‘二王’书法的平和自然;颜真卿行书融感情于书中的自由挥洒状态;明清行草书章法的开张疏朗。几者如何整合划一,是我近期所追求的理想方向。书写这件作品,我有意识地融入了这些想法,以轻松自然、随性率意的书写状态,注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求工整而至于‘不工’,终达‘不工而工’之境”。文志为人谦和,勤奋好学,从他的斋名“尚学堂”可以读出。作为一个公职人员,文志重视自身修养,嘉言懿行,深得领导器重。 2014年,由广西文联推荐,文志参加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组织的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跨界交流,并得到国内诸多名师指点,与国内众多好手朝夕相处一个月,收获可谓多多。如果说文志以前书法线条和气局稍显局促,但培训回来后,书风气格进一步打开,其作品一点一画,意态纵横,绰有余裕,结字峻秀,奇正相生。用笔看似无意却极具匠心,线条或急促如风雨欲来,或舒展若闲庭信步,或轻柔如恋人细语倾诉,或劲健如壮士击鼓高歌。在墨色方面,或涨或润、或浓或淡,可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而在结构方面,或张或驰,大开大合,善于制造矛盾和统一矛盾。他现在作品很少拼接,而是四尺、六尺整纸或半开直接书写,这一方面体现他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他对书法本体的关注。 清人朱履贞在《学书捷要》有云:“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对于年轻的文志而言,气质、天资、得法、临摹都具备,且有较好的基础,相信通过他持续不懈的用功与识鉴的不断深入,文志的书法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