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wps0321 2016-01-18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渔翁得利

李济通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王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就是战国时期,生于今巩义市的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为争霸天下,相互攻伐,战事不断,人们深受其害。有一年,赵国欲攻打燕国,得知消息的苏代,为帮助燕国,就前往赵国,想劝赵惠王不要攻打燕国。在规劝之前,他先讲了一个鹬蚌相争的故事。他说,这次臣下前来贵国途中,路过易水,看到一只河蚌在岸边晒太阳。此时,恰有一只鹬鸟落在附近。它上前欲叨河蚌的肉,嘴巴却让河蚌紧紧地钳住。二者互不相让。鹬鸟说,你不松口,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第三天你就是只死蚌了。蚌对鹬鸟说,今天你的嘴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巴同样出不去,第三天你就是死鸟一只了。二者争来争去,谁也不肯放掉对方。这时,适逢一位渔翁路过,看到二者争斗,轻而易举地就把它们抓住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当前的形势。现在您要攻打燕国,这和鹬蚌争斗一样,两国交兵,肯定会长久相持,难决胜负,受苦受难的则是百姓。这样下去,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个得利的渔翁了!所以我诚望大王你三思而行啊!赵惠王听了,如梦初醒,感到苏代言之有理,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在苏代的劝说下,一场杀戮终被制止。苏代由此也成了继苏秦之后的又一个纵横家。

后人根据苏代所讲的这个寓言故事,概括成“鹬蚌相持,渔翁得利”这个成语。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也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或“渔人得利”等。往往用来比喻敌我双方争持不下,最后两败俱伤、玉石俱损,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