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客得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吴易得 就个人而言,我88年开始养鸡、养猪,整个公司的战略从传统农业企业到涉足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包括食品加工、农业产业基金,这一路走下来我们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从整个产业的业态发展,中央提出改革首先农业要做资源整合,包括去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从整个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其实农业现在不仅仅是第一产业,它还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形成的第六产业,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怎么种、怎么开发?猪怎么养?它只是农业的开始。首先新农人提倡电商培训,电商算是一个新的投资机会。 农业有过投资热潮,去年的微商、生鲜电商、农资电商,现在看来整体电商发展还是在逐步前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电商已经倒下,有一部分A轮、B轮之后C轮找不到钱了。 个人认为农业的根本问题还是要解决农民的问题,解决农场主的问题。 美国人的农业是农民在做,农场主在做,有的农民从几代家族一直在做,也没有做很大,仍然那么多,仍然还是那么多家庭成员在做,一代一代在做,很安分的做。所以我们去看美国农业,首先它是非常追求质量品质,其次就是它不断更新农业生产工具,它们相对稳定。 中国做农业的都是老人,我们往农村走,除了一些规模化程度比较高的合作社(比重偏小)以外,大部分还是一家一、二亩的做,年轻人出去打工,剩下年龄大的人在传统耕作。我们年轻生产力,在城镇化这个大趋势下已经从土地上走出来,而当下是返回土地的一个时机,近几年,也有一部分80后甚至90后返回土地上,但是现在回去却不知道怎么做?所以试错,一直试错三四年,现在还在摸索新的模式,这是我们中国的现状。 前一段时间去吉尔吉斯斯坦看的时候,他们国家也是,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是苏联时期建的,老百姓基本上处于一种只要能管自己吃就行,农业品质各方面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这也是一种农业的方式。他们大部分,像大米包括牛肉、猪肉进口,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像样的屠宰场,这是落后地区的农业现状。 从现在的合作社和农业之间的结合来讲,有新的农业种植、认养模式,概念说得很大,简单来说,就是愿望太过丰满。 从04年发展出一个模式,一开始也是用工业化的方式去养猪,尤其种猪场基本上以大学生为主。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员流动非常高,与传统农民养猪方式相比,农民参与养猪,会一天24小时在猪舍里打转。 对比而言,首先,大学生要求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一标准化宿舍,二要有空调,三要有规整的上下班时间、休息日和节假日。其次,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与农户对比,效率没有提高,成本反而上升不少。原因是什么?现在80后、90后学生,上了十几年学之后去从事农业,他们觉得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哪怕他的工资一个月挣5千块钱,比在写字楼上班的同学还多两千块钱,但他心里还是不自信,过了两三年就去卖饲料去了。 农民大部分是50后、60后还有一部分70后为主,首先外出务工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其次他们对生活要求也不高,最重要的是他熟悉这块土地,所以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挣到钱,能把生产效率提高,我就可以办,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收入,他没有太多的想法。 缺技术,缺管理。公司承包,他有一种当老板的感觉,他也不要求你提供给他空调房间等等,只要你在跟他合作过程中,能赚到钱就可以。 我们最后放弃由学生做一线员工的模式,改由所有的一线生产全部由农民参与,技术指导和管理我们请大学生,我们请专业技术员,用两级架构管理。两级架构管理之后,我们发现,学生们变得有自信了,他出去的时候告诉人家我是技术厂长、技术经理、技术主管,他把学的技术教给农民,教给具体一线养殖和种植人员,反而形成一种良好互动。在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大的改变:我们把所有的猪舍卖掉,大概价值有30多亿的猪舍全部卖掉,卖给合作社和一部分农户。 他们希望有资产上的收入。 对于公司来讲,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公司建造猪舍,公司自建的猪舍基本属于第三方建,公司工程部门来组织、招标、建设,这个过程中会使公司成本增加很多。 建完之后维修保养过程成本很高。因为有一部分人想让它换,厂家想让它坏,负责维修的人也想让它坏,只有坏了,公司才能出钱,出了钱,就像我们修路一样,只有修路才会有钱,有钱才会带动GDP,带动GDP各个环节才会挣到钱,对于大的公司,猪舍一样,除了投资人不想让它坏,各个环节的人都想让它坏,成本是非常高的。 我们卖给农户卖给合作社就不一样了,维修率明显大大降低,建造成本降低,从去年开始由这种模式建造了一部分猪舍和猪厂,原来建的和他们现在建的,成本差20%,而且他们建的品质比我们建的品质还好。 另外,维修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原因非常简单,它使用过程中不坏了,除了品质好使用寿命还延长了,过去有一点问题就不用了,就申请换掉,现在能迁就就迁就,也没有影响生产效率,这说明什么问题?农业的生产成本其实还是在农资上,农民的积极性怎么调动?农民责任心怎么调动?生产机构怎么做?所以我们认为现在,如果说农业还有投资机会,那么它投资机会首先是,我们怎么样把农业的组织形式、生产机构产生变革,农民把养殖种植的风险承担起来,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块是信息化,利用信息的便利性。另外一块是它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是去中心化,从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高级经理、主管、技术员、一线人员可能上下七八层,这个金字塔的形式建立了过去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是不利于普通农业生产的。互联网思维中去中心化是什么呢?农民当他拥有猪舍的产权和社会产权以及包括建造不动产之后,他们自主性更强了,我们跟他之间是合作委托代养关系,他自己可以决定很多事情。然后他有一个很明确的导向,我只需要把生产做好,然后市场交给谁?技术交给谁?技术和市场交给专业的机构,我们就是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机构。 因为对一个企业来讲,不管是技术方面和市场管控方面,还是在行情预测方面是我们的强项,企业组织最低端的生产,会有一些力不从心,为什么有很多企业不愿意去要农民工和自己的工人去做,因为跟农民算工资,他不按时上下班,然后工作标准、工作质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会出很多问题,农民是很难管理的一个群体,但当你用组织化、机械化管理的时候,它不懂你的KPI,这就很难沟通。 我们换一种形式做,不再去用这种方式,而是让他有做老板的心态,每一户自己做,我们在技术和市场这两块对他反向提一些要求,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过去这一拨农业投资的机会中,我们要抓到项目的本质,选对选组织架构去投,这是一个方向。 另外,从电商的角度去看,可能现在农业相关的电商比较成熟的就是农资、水果还有一些坚果,比如说肉禽蛋奶蔬菜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瓶颈,从农业基本面,农产品滞销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趋势是短期内改变不了的,尤其在我们国内。大家都在讲解决多少公里,最后怎么信息对称,它的时效性要求非常强。电商角度互联网+,这既是一个投资机会也是一个难题。我们现有的国内农产品,平台化不强,标准化程度比较弱,整个物流体系还是比较弱,常规物流成本很高,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非常高。所以一定要说谈互联网和农业怎么说?我们应该换个角度。 反向去讲,用什么样的农产品对应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消费习惯对应什么样的消费结构。我们前一段时间并购了一个商城,在这样一个新的群体里,我们做了农产品下游,推向市场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如果用传统的商超、农贸市场推销农产品就会发现,这个产品没有竞争力,哪怕质量再好。为什么没有竞争力?往下推的所有农产品,大家讲概念都有概念,不光真的假的都有概念。如果讲品质,但物流时间成本够高时,品质就会变得没有本地好,所以一定要和互联网结合,我们下一步是要走农产品半加工和深加工的路子。 现在市场不缺资本,而是缺更好的项目,作为创业者你只要有好的项目,一定会融来很好的资本。现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项目和资本对接缺少一个比较信息对称的纽带,如果有更多交流的平台,更多的机会,相信资本和项目之间会有一个很好的对接,并且投入农业的资本会越来越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