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近郊的古镇朱家角,人们很容易从沿河的众多老建筑中将水乐堂辨识出来。老宅的大门被保留,作为观众的出入口之一。
日本矶崎新建筑工作室驻华首席设计师胡倩和高桥邦明,接手了这项将普通的水乡老宅改建为一幢“音乐建筑”的特别设计。谭盾给到设计师的任务是,希望能把室内变为室外,室外变为室内,把河水引入屋里,再流出去,在远近飘忽的禅诵声、乐声、水声中,让观者犹如获得洗心的经历。 为了隐去室内和室外的边界,设计师在临河一面的落地玻璃门加装了电动控制设备,可以悄无声息的完全打开也可以迅速闭合。开合之间,内外空间被分隔或是连通。 在底层的建筑地面上以及屋外临水的露台上,都设置了巨大的方形黑漆钢质水池。在每个水池中留有出水口,水面保持约10厘米的深度,从观者、演者脚下一直延伸到河边,在视觉上形成与屋外的河水相连的错觉。 乐声响起,演员分散在室内和室外的各处,或是低沉吟诵,或是水声激昂,粼粼的水波同时荡漾在地面和贴满锡箔的弧形屋顶上,与音乐交织在一起,引得对岸的行人纷纷驻足,殊不知,他们正处在舞台的“背景画卷”里,一颦一笑都将成为这场表演的一部分。 原有室内和屋檐的木结构,被当作安装室内效果灯光的天然支架,原本没有屋顶的天井部分设计师加盖了极具未来感的深灰色钛锌板屋顶,呈弧形的新建屋顶是根据轻盈的结构设计要求,以及尽可能增大天花反射效果的表演要求而设计的。 舞者时而踩踏水乐堂的水面地板,发出有节奏的水声回应;时而用容器敲击身前的水碗,或是扬起一阵水柱……乐声变换,层出不穷,一时间很难分辨在建筑的哪个角落或是由哪个部分完成了这一系列激昂、流畅的乐音。 乐手有时还会敲击建筑的钢梁和铁梯,余音缭绕,伴着彼岸圆津禅院的禅颂,引出了一场水乡古刹中的“钢铁摇滚”。
用透光大理石铺设的观众走廊充满未来感,这果然是一处“把音乐当建筑看,把建筑当音乐听”的奇妙所在。 策划/ 维娜 摄影/ 沈忠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