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度关注过度辅助照料过于精细为孩子做得太多

 陪着养图书馆 2016-01-18


我们是否为孩子做得太多?


在我们成为父母的这个时代,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

第一:我们这一代家长,大概是迄今为止有着最强大养育实力的家长,我们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有史以来最无微不至的照顾。

第二:现在资讯发达,人们信息超载,你随时可以得知一切,你也随时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之中。

强大的资源,加上强烈的焦虑,结果,我们养育当中的各种无节制,几乎就是必然的了!

我们太希望孩子好了!我们为孩子做的越来越多。家长、学校老师,所有的人,都在一直给孩子更多、更多……但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这是在缘木求鱼!

孩子的成长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基因和环境。

他们是在跟环境的互动中成长的。好的成长环境中,需要有丰富的资源、有各种支持,但同时,环境里的些许匮乏和欠缺,也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冬天时,我和闺女每天放学都在外面玩很久。回到家里,她发现自己脸蛋又红又热,以为发烧了。我说,你刚才身体哪里露在外面了?只有脸蛋。对呀,你脸上的皮肤刚才一直努力在适应外面的寒冷,现在它还没反应过来呢!

我们的身体就是这样跟环境互动的。孩子的成长,也近似。什么叫成长?成长就是一种变化,是动态的。孩子的能力是随环境而在改变的。

我还曾讲过一个不那么贴切但是很生动的例子。曾经看过报道,说一位英国的农场主种出了世界上辣度最高的辣椒。据说,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工作人员伪装成入侵者,进入辣椒园去恐吓辣椒!

其实,我这里谈的也不是挫折教育。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当心,我们是否正在把孩子的环境变得过于完美,到了妨碍正常成长的程度了!

日常照料

现在,家长带孩子人力物力都充分,很容易在日常养育中做得过多,过于精细。

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水果切块吃。有时,孩子已经很大了,仍然吃切块的水果。牙医们说,现在的小孩新牙长出来乳牙也不掉,就是因为乳牙用的不够。

再如,家里常是几个女性在带孩子,爸爸就退后了。结果孩子只能接触到女性温柔的互动方式。有研究表明,当爸爸抱小宝宝时,宝宝的心跳都会加速,处于兴奋的状态。这对孩子的胆量等方面,都是锻炼。


家长总怕孩子嚼不动,把食物做得过于软烂,这样的食物就会妨碍他口腔肌肉的发育。有的孩子口齿发音不清,就跟食物做得过于精细有关。

一些家长对小幼儿限制过多,什么都怕脏怕危险,不让碰。孩子日常接触到的一切物品,都是光滑柔软的。这如果做得过于极致,那么孩子的触觉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严重了还会形成触觉防御。表现出来就是,宝宝会对不一样触感的东西非常抗拒,比如用手接触颜料、泥巴、小动物,他会感到陌生得难以忍受。这种状况如果持续,甚至会影响到他以后的交往,因为他会对别人偶尔的触碰都严重抗拒。

上面只是列举了几个日常照料中的例子。其实,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跟过去有了太大的变化!很多孩子从出生起,出门就是车来车往。从幼儿园起,接触的就是不怕磕碰的塑胶操场。孩子们在学校没有春游的机会,因为怕有意外发生。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小学,都在室内度过了大部分时间,户外活动和接触大自然都不够……

很多人都发现,现在敏感、胆小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当然,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敏感的孩子这么多,或许这也是养育方式过于细腻的结果。


我们人类的身体,是千万年进化的结果。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变化太快,孩子们的生长环境和家长的养育方式,也变得太快。我们的身体对此是否能反应、识别、相匹配?

过度关注

孩子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中心,生活在几双眼睛的严密监控下。有时走在小区里,看到一个三岁的幼儿出来玩,姥爷在身边扇着扇子赶蚊子,爸爸在前面带动着跑,妈妈在后面拿着水壶外衣推车……我偷偷想,像这样,凡是出行就有庞大亲友团随行的,几乎可以确定家长已经在过度教养了。

过度关注还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交往和自由玩,盯得太紧,干预太多。被干预过多的孩子,常常变得不会玩、交往能力差。他们做事的主动性、交往的灵活策略,都没有机会得到发展。久了,他们的性格情绪甚至都会受到影响。



过度辅助

家长们常会对孩子帮的太多。小时候,扶着孩子学步,让他更早会走路。大了,帮孩子吃饭、穿衣,帮孩子学琴、写作业、交友。如果没有及时的觉醒,这样的帮助不留神就会延续下去,直至孩子成人,家长继续帮他找对象、找工作……

养育孩子,不要太追求业绩和效率了。我们真正在乎的,不应该是孩子在外人听起来是怎样的,而是他实际的能力、实在的成长是怎样的!

我们的帮助,永远只能是在孩子能力不及时,帮那么一点点。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把孩子放在主动的位置上。我们懒一些、笨一些,他就多一些尝试的机会。

记得,是他在成长!让孩子在先,我们在后!


追求完美成长路径

每个家长,都会尽力给孩子做最好的安排,从小为孩子投入过多的资源去安排完美的成长路径。给他力所能及地找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但是,有时,如果我们对此投入过多,从家庭总体资源角度来看,有些失衡,那么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想想:结果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家庭其他生活是否会因此而受很大影响、家人和孩子是否会感到有太大的压力……然后来综合权衡。

现在,似乎每个家庭都是在跟着孩子而动,我们跟着孩子搬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我们为了孩子留学而举家移民……有时我想,生活真的应该是这样的吗?难道不是应该孩子跟着大人的吗?大人如果没下班或者要加班,孩子就在办公室写作业。大人工作需要,调动到一个小城市,孩子也跟着去那里上学。家长如果派驻到国外工作,孩子也跟着去国外上两年学……

我们都太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可是——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有家长好,孩子才会好,不是吗?我们是否真的那么无法忍受,让孩子去面对命运随机抛给他的各种境遇?如果我们都有力量,能为他打造一个近乎完美的成长路径,那么,难道我们没有力量去让他长得足够强大,可以应对各种际遇?

或者,这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胆量而已?


况且,有时,家长费尽心机安排到的最好的幼儿园和学校,并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那么好的机会。

我还听到过一种说法:上好学校,为的是给孩子的未来打造人脉圈子。我没有想过那么多。孩子的同学、同学的家庭,当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这个家庭。至于未来,或许同学的人脉的确能为他带来更多社会资源,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孩子从小接触到社会的不同群体,跟他们有很深的感情,谁能说,这不会为他未来的发展带来新思路、另类资源、不同的视角、甚至是激情和动力呢?

我觉得,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超越我们头脑算计的能力范畴的。与其想那么远,不如全力做好眼下那些更根本、更核心的事情:家长自己的成长、对孩子的家庭教养。

给孩子过多物质、感官、即时被动的享乐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自然都会给孩子更多一些舒适、享受和体验。想提醒的是,请记得带领孩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得满足和快乐,而不仅仅限于物质满足和舒适愉悦。比如:用低消费的方式来获得满足和快乐;通过学东西、做事,感受成就感和心流体验,而得来的快乐;通过帮助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体验快乐……

我们给孩子各种享乐的同时,是否也对他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期望?单纯的舒适和愉悦,所带来的满足常是短暂的。他经过努力,最终有进步或成就感,这样的满足会更深刻持久,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收获。

人的适应力太强,对物质或环境的舒适,我们很快就适应了,没了感觉,需要升级才能继续满足。所以,对孩子,不要把爱心都变成物质来表达,那样久了,孩子容易变得更少感到快乐。

其实,孩子对物质的档次本来没有太多分别心,家长满足孩子,常常只是在满足家长自己内心那个曾经饱尝匮乏感的小孩,与孩子无关。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多种体验,而不只是方便、舒适或豪华。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我们没有条件带他亲身体验一些不那么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给他讲讲在艰苦、特殊环境里,生活或生存的故事,这种虚拟的体验,对孩子都很有益。


屏蔽一切负面体验

我们有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希望孩子时刻都开心。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精心给孩子营造一个免压、免失败、免孤独,零负面体验的生态环境。

其实,负面感受和经历,都有价值。孩子的一切际遇都成长的土壤那些种种不完美,同样是助力:失望、被拒、挫败、孤单、无聊、单调……对这些,我们不仅要接纳,甚至要珍惜,因为正是它们将使你的孩子真正强大起来!

家长会希望孩子只结交懂事的小孩,希望班上没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但是,正是那些不那么乖的孩子,才会让我们的孩子学到与不同类型人交往的技巧。

我们希望孩子最好别有压力和失败,但是,我们的孩子恰恰需要在经历压力和失败的过程中,去学习如何管理它们,提升抗挫力!

我们怕孩子没有朋友,体验孤独。我看到研究创造力的专家总结,一个人如果在孩子时没有过体验并克服孤独的经历,他长大后很难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的探究。”我想,一个人正是在独处、体验孤独的过程中,才能有机会深入探索自我,并且发展出新的交往策略。

我们想让他学更多的东西,暗暗祈祷,千万别有什么事耽误他的时间,结果偏偏这时严重堵车……其实,正是这样的事情,才能让他有机会学习时间管理。

就连那些我们认为正确的育儿方式,如果其他家人没做到,或者您一时没做好,您都不必太纠结,因为那未必多么糟糕。比如,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我们不见得在孩子每次有脾气时,都第一时间去回应、共情、安抚和陪伴。这些,我们大部分做得好,就足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剩下那些您没做到的时候,正好给了孩子机会,去尝试独自处理,发展了他的适应、承受和解决的能力。

曾有位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妮科特提出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母亲不竭尽全力马上满足孩子所有需要,这会使孩子成长为更有调适能力的成人”。很简单,如果我们让孩子的生活中从来不遇到任何挑战他满意度的事情,那么孩子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小 结

养育孩子,需要家长投入、付出,同时家长又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投入和付出的事情。做家长的艺术,不仅取决于你做了哪些,还有你没做哪些。而这种节制,来自我们明白孩子成长的规律,来自我们对他的信任!

所以,当我们再次想要无微不至时,请稍稍停留片刻。

请先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变得丰盈充沛。那时,我们看孩子,就不再有那么多担忧和焦虑了,我们不再是疲惫、纠结、玻璃心的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