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笔如宋词:晓风残月,还是大江东去?

 真友书屋 2016-01-18

画事君说

今天来填毛笔的大坑。


上次我们用了独孤求败的剑来论笔,说有三种境界,而且境界有高下之分。后来想想,似是有理,其实也并非全对。


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苏东坡问别人,他的词跟柳永的相比,怎么样?然后得到那个他为之绝倒的答案。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的背景其实是下属在拍上司马屁,但却拍出了超高级水平。然而就在这样的语境中,幕士也并未将两种境界分出高下。


吴湖帆张大千的秀润丰丽,和邓石如任伯年的古拙意趣,非有高下,但有不同,各花入各眼,总有不同的情人,将他们看做自己眼里的西施。

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的一定是柳七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大江东去浪淘尽”,也必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豪迈歌唱。


什么人用什么笔,什么笔画什么画。


不同的意趣决定了工具的选择,而新工具的发明,反过来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画家的风格。从这些遗留的毛笔实物,联想到他们的个人风格,似乎是觉得有了艺术史上,活生生的物证。




“顽伯工篆” 邓石如




早在许多书法专业同学的入门习课上,老师都会让其临以羊毫笔临写邓石如的篆书,初学者们用羊毫笔自然难以写出邓石如字间的阳刚之气,面对大家的腹黑,老教授们淡定说到:“你们若能以羊毫笔练好邓字,以后便没有什么写不好的了。”其实老师的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然而每当自己“硬不起来”时,却总感觉哪里有些怪怪的….



邓石如 楷书 《沧海日长》联


邓石如四体皆精,尤工篆隶,其作为碑学集大成者与金石流派的最早实验者,于书坛之中影响巨大,时人亦奉为国朝第一。图中邓石如此笔名为“顽伯工篆”。长锋兼毫,于书写之中富有弹性,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字体修长,持笔较高,注入魏碑之中的阳刚气力,是于书坛之中独树一帜。



西泠印社 邓石如像


林散之: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用笔软硬柔刚之说,散翁或有答案。林散之此笔辨识度极高,看起来似乎要比一般的长锋羊毫还要更长一点。经过此种毛笔所书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线质变化丰富,浓淡干湿各尽其妙。


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刚,多有人言写硬字需用硬笔,其实并不尽然:硬笔所书的硬字,虽硬然脆,而散翁草书棉里裹铁,最见功力。



林散之 草书 《王昌龄送辛渐》


吴湖帆 “主要看气质”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吴湖帆为人风光霁月,下笔秀丽丰腴。于人于画,用现在的语句形容就是:主要看气质。


梅景书屋用笔精良,图中用笔只是其中一例。


吴湖帆山水挥毫之时,大多先用大笔洒水纸上,稍干之后,蘸以淡墨,略加渲染,最后以细笔精工苔点木石及成,一经装裱,观之出岫延绵,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



吴湖帆 1943年作 春云晓霭 立轴 设色纸本


陆俨少曾经评价他湖叔 “笔不如墨,墨不如色。”此句虽然中肯,然亦有羡其设色独绝,风华超群之意。陆俨少性格沉郁内敛,下笔多以杜诗风骨入画。不比吴湖帆雍容明雅,瑰有宋词之境,而不禁感叹:“我若学他,怕是永不能及。”


当年吴湖帆遍请海内名家所绘梅景书屋手卷,陆俨少虽应吴湖帆之请作大青绿,却辅以唐画勾线之法绘成,于青绿设色之中来突出自己擅长的线条,算是耍了个小小心机。


陆俨少




现在大家总是爱说陆俨少先生“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故事,其实他虽然读书写字占去七分,终极也都是为画服务。中国绘画注重骨法用笔,亦首先研究笔的点画,陆俨少总说写字是训练用笔的最好方法,要做到使笔而不为笔使,要笔尖、笔肚、笔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锋,起倒正侧,得心应手,无不如志。



陆俨少画 庐山姊妹峰


陆俨少先生的一般创作皆打稿,亦不换笔,而是顺应笔毛,互为肥瘦。其一笔下去,接着第二笔,层层生发,由小到大,即由局部到大片,以至成图。用墨也不一定由淡入浓,或一笔下去,蘸饱浓墨,斩钉截铁地留出口子,也不重复第二笔,这样飳口分明。然后等到笔头水份渐渐枯竭;再蘸第二笔,是时加多水份,一方面墨色也淡些,同样笔头水份画到渐渐枯竭,再蘸第三笔,使笔头上的墨用光,所以画完后,看着笔洗内水还是清清的,画里画外明净无滓,一片精光,看的自己也超级得意。



陆俨少画


“八面出锋” 沈曾植




米芾说:“世人用笔只有一面,而我用笔得见八面。”图中毛笔以此为名,是沈曾植创造性的将米芾的行书与魏碑结合在一起,飞动朴茂,纯以神行。


赵之谦言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有神秀。沈曾植博览古今,诗学已过三关,书法亦然,其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立足于高古。



沈曾植1922年作 行书七言联 立轴 纸本


赵之谦




赵之谦寒冬五日,夏日隔宿之色都会被其摒弃不用,如此讲究,其用笔亦然精良。受邓石如晚年书风的影响,赵之谦结字饱满俊逸,笔画丰腴。故其所用毛笔蓄墨较多,柔韧性佳。加之用笔干净,笔速度较慢,方整中多圆转,拙厚中有流丽,此笔名为赵之谦魏体用笔,若非这样锋毫饱满,恐也难显其中趣意。



赵之谦 纨扇书画四条屏

绢本立轴 1864、1865、1879、1883年作


任伯年:焦墨钩骨,怪人怪趣




任伯年作为四任中最有名的那个,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最出彩的怕是人物,学陈洪绶一路,怪怪的,很有趣。这只笔,适用于任伯年以线为主的画面造型,其笔蓄墨较多,狼毫瘦硬劲挺,所绘线条也潇洒流畅。



任伯年 华祝三多图 镜片 设色纸本


曾熙、李瑞清




曾熙、李瑞清二人早年都在京城为官,清廷覆亡后又同在海上卖画。曾李二人书风同路,都是追求摩崖石刻的残破迟涩之感,又因“抖笔“之习,而偏爱使用长锋羊毫之笔。



曾熙 抱一横额 镜心 水墨纸本


李瑞清,李梅庵老人早年书法学黄庭坚,劲秀挺拔,尤以小字精绝。后渐欺人,曲折蜿蜒,成一时之风气。现今批评家对于二人“抖笔”之习诟病至深,亦有人言此为书家一大劫运,无奈时人好之,风气一开,争相效仿(最著名者莫过大千先生)。



李瑞清 致张大千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当时小报传记攻舆:言其以麻绳,草鞋底等作榜书, 然二人海上卖字生涯茂美,可入四万之金。昔年绑票之风盛行,李瑞清亦得匿名恐吓书索两千金于垃圾箱中。恐慌之下,李瑞清亲自复书,备陈遗老之心,卖字不易。次日,有身着貂皮的社会大哥持此信登门,言:“十余年不见清道人有如此小楷!敬奉两百金以为润笔!”然后掷金而去,昔年间绑匪如此有文化,让人想起萧照打劫李唐,然后发现李唐书画甚佳,遂当场拜师的故事,也真是醉了。


大家来海聊

请读者们尽情发挥,在评论里描述下图展示的虚谷沈尹默的毛笔,民国画事将择优赠送礼品哟!



@静斋 @穿山甲 @千萨萨
民国画事团队出品


  点击图片查看民国画事精彩内容



执笔如仗剑!从大千到宾虹,用什么笔行走江湖?

齐白石上课:“题款就不够本了!”

张光宇,很幸运,你死了!


评论区留言 和画事君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