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 1959年夏天,在巴黎攻读建筑学的伊朗女生法拉赫第一次在伊朗驻法国大使馆见到了刚与第二位妻子离婚的伊朗国王巴列维,他们几乎是一见钟情的。 1959年12月21日,在半年热恋之后,法拉赫与巴列维在伊朗德黑兰举办了盛大的婚礼,从此,她便被称为“巴列维皇后”。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伊朗,在经历了民选政府被推翻,石油工业重新落入西方公司之手后。整个社会走上了逐步西化的道路,由美国扶持的独裁者巴列维国王更是一个坚定的世俗主义者,从1963年起,他开始了影响深远的“白色革命”。 通过白色革命,伊朗废除了传统的土地地主所有制,广大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耕地;森林牧场等也逐渐国有化;除了经济举措,巴列维还在社会生活上大刀阔斧改革,例如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伊朗的妇女也有了选举权,公共场合佩戴面纱是不受欢迎的;少数信仰群体也第一次与穆斯林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随着白色革命的稳步推进,当时的伊朗是这样的: 享受日光浴的市民,德黑兰
高中女子篮球队,德黑兰 伊朗式文艺大跃进 在这样现代化形式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新上任的皇后并没有闲着。作为一个建筑系毕业的海归,她有着一颗热爱文艺的心。 工作中的巴列维皇后 在她的指导下,各种世界级的艺术现象出现在伊朗。 如 德黑兰市剧院 设拉子艺术节
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西方艺术品市场严重不景气,而伊朗却依靠丰富的石油产量大赚了一笔。富裕起来的伊朗给了巴列维皇后购买西方当代艺术作品来建立博物馆的好机会。 因此,她邀请知名艺评人David Galloway与Donna Stein在西方为其搜集最精华的当代艺术作品,并因此与西方艺术圈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时,该博物馆已经拥有超过1500件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艺术作品,从莫奈到毕沙罗,从康定斯基到安迪沃霍尔,从毕加索到梵高,所有你想到想不到的艺术大师作品,这里应有尽有,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价值不菲的精品。 据估计,所有这些馆藏价值约25亿美元,这座博物馆也被称为除了欧洲与北美以外,世界上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地。
Paul Gauguin
除了藏品,博物馆的建筑也是一大亮点。由著名伊朗裔建筑师Kamran Diba设计,建筑主体位于地下,巨大的旋转楼梯引导观者进入各个画廊。地面还有风景优美的雕塑公园,陈列着众多著名雕塑作品。 风云突变 可惜好景不长,1979年,博物馆建成后不到两年,伊朗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伊朗王室仓促逃离,终其一生,巴列维皇后也再也没有见到这些她曾倾尽心血的当代艺术珍品。 对于强烈反对西方影响的伊朗新政府来说,这些西方艺术珍品并没有继续展出的必要,更何况,宗教领袖们发现,原来有那么多艺术大师不是同性恋就是犹太人。因此在革命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这些珍品都被封尘。 不过近年来,随着伊斯兰政府对民众生活方式的逐渐放松,以及改革派政府的上台,这些艺术作品开始有限度地对公众展出。 一名观众走过Jackson Pollock的作品 更有好消息是,德黑兰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柏林博物馆达成协议,将在2016年借出部分作品到德国展出,包括毕加索、波洛克、莫奈、弗朗西斯培根等大师的作品;与来自伊朗的不共戴天的敌人—美国的借展邀请,也在接洽之中。 不知道,当这批作品在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展出时,已经77岁的“巴列维皇后”会不会盛装打扮,从她位于马里兰州的小别墅中出发赶来参观。如同1977年那个艳阳天,她牵着国王的双手,坐在上百人护卫森严的车队中,奔赴德黑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揭幕典礼,锣鼓喧嚣,犹在昨天。 * * * 以上内容由《生活》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 任何未经允许的复制或转换都将承担相关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