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八民俗 ♪

 大家闺秀1957 2020-10-31

今年1月17日是我国的传统腊八节,“腊”字是因古时农历十二月的猎祭礼典而形成的腊(古时猎字与腊同谐音)祭之名,其始于周代, <周礼>中曾载腊祭是祭祀有关农事八方面的神灵; 一为先啬,即神农;二为司啬, 即后稷, 稷乃百谷之长, 奉为谷神; 三为农,古之田畯也, 是管农事的官; 四为邮畷, 是管理井田屋宇住宅的官; 五为猫虎, 乃除田鼠田豕之神; 六为坊, 是蓄水与阻挡洪水的坝神; 七为水庸, 排水之水沟, 即能受水又可泄水之神; 八为昆虫神。八神于腊月里尽诚致祭, 以示兴农务本, 祈愿来年五谷丰登, 腊八的’ 八’ 即起源于此’祭八神’之俗。

古代先民们在因大自然风调雨顺喜获丰收后,还常用打猎来的禽兽祭神祭祖,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玉烛宝典》书中云:“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山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因猎祭典仪在农历十二月里举行,故将十二月称为“腊月”。汉代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正因腊日是农历腊月初八民间则俗称为“腊八节”。

关于“腊八节”的渊源历来还有众多传说,有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说、有朱元璋忆苦喝粥说、有怀念抗金英雄的岳飞说、还有用赤豆打鬼祛灾疫驱恶鬼说……等等。但民间最普遍认可的还是纪念佛祖’ 成道日’之说,在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我国后,佛教的习俗渗透进我国古代腊八日的祭典活动中, 形成了我国的腊八节日。

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奉佛吃粥

关于佛祖释迦牟尼苦研佛经,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终成正果的传说,在我国的佛典,萧梁时僧佑的《释迦谱》中有这样记述——

“尔时太子(即释迦牟尼)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不得解脱,故知非道’。……时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难陀阿罗。时净居(净居,传说中的天人,他指引了释迦牟尼的出家)天来下劝言:’太子今在于林中,汝可供养。’女人闻已,心大欢喜。于时,地中自然而生千叶莲华,上有乳糜。女人见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太子即复作如是言:’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食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

按此书之说,牧牛女是接受了“净居神”的旨意,用自然冒出的千叶莲华上的乳糜喂给释迦牟尼吃的,这糜粥是神赐予的了。修行中昀释迦牟尼正是吃了这“乳糜粥”后恢复元气而终于得道成佛的。从此后印度各地的佛寺庙宇,每逢腊月初八这天均要举行诵经佛事, 并煮粥奉佛喝粥以祈求佛祖庇佑。后来这供粥奉佛之俗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所有信仰佛教的官民将腊月初八称之为佛腊,将熬制的粥称为’ 福德粥’“佛粥”。

皇宫王府腊八’摆粥’争巧斗艳

历代佛寺皇宫及民间百姓 在腊月初八这天均煮粥供佛拜佛,并馈赠后服食”。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曾载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后来腊八粥的用料制法逐渐繁多,寺院、皇宫及民间各地各有异同,粥的名称亦另有“八宝粥”、“七宝五味粥”等称谓, 亦正是从宋代时起煮食腊八粥的习俗广泛传向民间。

老北京明清时佛寺林立众多,如柏林寺、嵩祝寺, 黄寺, 广化寺, 雍和宫等大的庙宇每年的“腊八”都要举行“浴佛会”、“法会”诵经礼佛,并模仿牧牛女献乳糜的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熬粥供佛,还要在寺庙内的浴佛台上用香水(药材配制而成)为释迦牟尼神像洗尘。明代的《永乐大典》也载:“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后来又加入红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实煮粥,不但用料种类逐渐增多而制作亦精美奇葩。

在一些佛寺王府官吏家煮的腊八粥则很有讲究,那时很讲究’摆粥, 即在粥的面上铺放些吉祥图装饰, 即用各种干鲜蜜饯果品摆出各式各样的鸟兽花卉的图形, 如摆有“果狮”的,即用几种果实做成狮型状物,用已烤干的脆枣作狮身,用核桃仁作狮头、桃仁作狮脚、用杏仁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稀把这些果实粘在一起,放在粥罐粥盆粥碗中粥的上面,活活象个小狮子;还有讲究的用各种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捏成个老寿星、八仙, 罗汉等人形.,做为装饰摆放在粥上供佛并馈赠给亲友,一些王府家常用这些装饰相互攀比争巧,使腊八粥更光彩夺目和更具风趣。紫禁宫内也在腊八日煮粥,在清代宫内御膳房曾每逢腊八节时必煮腊八粥, 是由皇室的后妃们巧用干果制成吉祥装饰摆放在粥面上, 这粥首先要送至太庙, 寿皇殿供奉神祖,皇帝在腊八这天常把粥颁赐给宠臣,以示荣宠,这天在宫内还要举行“送岁”。即在正殿外临时用帷帐搭起的“小金殿”里,皇帝御中,大臣侍奉,由喇嘛们在帐外念经,并请来蒙古活佛为皇帝拂拭衣冠,以示祓除不祥,祝贺新的一年吉庆祥端。

雍和宫腊八煮粥前先诵经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清代诗人夏仁虎的<腊八>诗描写出腊八这天皇宫与民同间煮腊八粥的情景。

清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改在庙内万福阁等处,用大锅煮腊八粥。从腊月初一起就开始搭棚垒灶,最初时曾支起过六口每口约宽两米深一米多的大锅。煮粥时要先举行隆重的盛典活动,“佛音寥寥,豆香缠缠;喜鹊催夜,铜锅当风”,伴随着喇嘛们的声声诵声,喇嘛们从腊月初七起就开始泡豆米,劈柴生火,每锅要倒入数石各种米、杂豆、干果,由喇嘛们不断火的熬煮直至腊八日的拂晓。煮粥时宫廷还要“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据《旧京风俗志》载:这皇家御用的腊八粥不仅含有各种米豆,而且要放入奶油大量的莲子、桂圆、五仁以及各种果脯,其粥料耗银甚巨,每年竟耗银达十万两。粥煮好后,第一锅粥要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锅粥才进献皇帝,第三锅粥赏赐各亲王府郡王府等王公,第四锅粥奉送给在京的宫中一些宠臣,第五锅粥是雍和宫内僧侣自食(不放奶油), 第六锔粥是舍济给贫苦百姓吃。当年送粥之俗是把粥装入特制的青花瓷罐内,由太监分送给各王府大臣,名曰“赐粥”。这种送粥之景一直延至宣统时期,仍可在大街上见到那太监押送时的情景。粥送到王府大臣府邸后,亲王大臣们要把粥先供奉在中堂,举家依序叩头谢恩,礼成后王府大臣们还要按家人多少送给太监车敬一份,“车敬”,即像小费之类的银两。而各王府家煮的粥精心美化装饰后,也要呈献给皇宫和馈赠给贵戚近亲, 这种送粥之俗,讲究必须在腊八当天上午送完。道光皇帝曾作《腊八诗》:“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描写了旧京时敲击腊鼓赐粥和佛寺舍粥的风俗和盛景。

百姓家的腊八粥讲究多

煮粥供佛之俗从佛寺传向民间,老北京众胡同里的平民百姓也都仿效煮制,因旧京时家家户户几乎都信佛,设有佛堂或佛龛,逢年过节都有奉供焚香拜佛之俗,在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不得过午。”这段文字正写出了老北京的平民百姓家欢度腊八节时的情景。百姓家的腊八粥煮好后要用青红丝和干果红糖在粥上摆出福字、佛字, 字的周围还用瓜子仁摆放个圆圈, 寓意着福临祥至圆圆满满,然后先放在佛堂的神及祖先像前,叩头祭佛祭祖后才可大家分食,旧京时煮粥的粥香味飘满大街小巷,人走在胡同里就可闻到腊八粥的喷香味儿, 信佛的百姓常说煮粥奉佛喝了佛粥, 可以上邀佛祖庇佑,。

城乡的百姓家, 还讲究用粥泼撒在院中的枣树果树上,以祈望果子年年丰收, 将粥给家中的猫狗猪牛马等禽兽吃, 喻意着佛祖保佑六畜兴旺家境富裕。腊八粥当天吃不完要把剩下的粥放在庭院里。那时冬天特冷,气温最低时可达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可将粥冻成冰坨,北京曾有’ 腊八粥虽好, 只能喝剩的’ 之 俗谚,那时很讲究将粥吃到祭灶那天, 或吃到春节与二月二, 以寓示家境富贵有余, 年年有余。正像旧京的一首民谣唱的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喱喱啦啦二十三。”

如今咱北京人喝腊八粥之俗依旧,那古老的佛寺雍和宫广化寺以及一些老字号商铺等仍延承古时舍佛粥之俗,佛寺每年的腊八日时在宫内举办佛事活动,全体喇嘛仍诵读佛经,将煮好的第一罐粥供于佛像前,然后开始惠民“舍佛粥”。“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第物新”(陆游诗)如今“舍粥”已没有了账济穷人之意,而是回味着人生甘苦,生活虽富裕了不能忘记曾经的饥渴, 有不要忘本之意吧, 人们去吃一碗佛粥,体现着天人合一,也是人与佛之间感情的一种融合, 让人们以平和朴素之心,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共享这融融之乐吧。

腊八起冰窖开始储冰

古都北京在腊八节 除煮粥供佛舍粥 食粥之习俗外, 宫廷王府的冰窑还有在腊八节这天起储窖冰之俗,’腊七腊八, 冻死寒鸭,’腊八时节巳是冰封严寒之时,位于景山西门外的雪池冰窑等皇家及王府冰窖,自太液池南海等湖泊内起冰储存, 待夏暑天时供皇宫及皇族们享用。

在民间也有吃“腊八冰”、的民俗。吃腊八冰是在腊八的前一两天用陶瓷盆盛满冷开水放在院中,结成冰,待腊八这天早上磕出冰块全家分食之,旧时的说法是“吃了腊八冰,来年一年不肚疼”,这当然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腊八蒜与腊八算的传说

老北京时腊八那天百姓家要泡腊八酒及腊八蒜.泡腊八酒是将紫皮蒜瓣,在这天泡在黄酒或高梁酒的瓶罐里,封好口待春节时打开饮用,此酒香味辣可通血脉暖肠胃。腊八蒜也称腊八醋,即将紫皮蒜瓣存放在陶瓷罐内倒满米醋密封好,等到除夕春节蘸饺子及拌凉荣吃。这种醋酸中带辣,泡好的蒜色泽呈青绿色,像翡翠分外好看,吃在嘴里脆而且香但却不很辣。这些腊八酒、腊八蒜给春节时的家宴增添了节日色彩。

那么为什么老北京有用醋或酒泡“蒜”的食俗呢?这要从“蒜”字与谐音的“算”字说起。旧京时各家商号店铺有在年前腊月结拢账的习俗,即要算一年的收支盈亏,也要查算一下自家欠外债和应收货款债款,一般是在腊八日这天起查算, 正像俗语说的’ 吃过腊八饭, 就把年事办’,旧京时称“腊八算”。自腊八这天起店员或放债人去催索债款, 有些商家放债人还常将一小罐腊八泡的蒜送给欠债人, 不用再多说话, 那欠债者就明白是催还债款来了,在旧京时就有“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粥、腊八蒜(算)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俗语。借债的穷苦百姓或小商小贩无力还债时在腊八、十八、二十八这几天设法躲债,俗语有“第一腊八还自可,第二腊八急如火,第三腊八无处躲”。从旧京小报上经常可看到因躲债而自杀上吊投河的凄惨事情。旧京时的百姓把腊八算之俗的“算”用“蒜”字代替,以示忌讳,回避算账索债的“算”,并以泡蒜泡酒之食俗以吃掉“晦气”,驱走索债鬼,欢欢喜喜过个平安年、吉祥年。

咱中国人始终有着深深的腊八情结, 似乎腊八那天只有喝上一碗香甜的腊八粥, 再泡上一坛子腊八蒜, 才算是给过去的一年漂亮的收了尾, 为即将到来的猴年岁端博得一个好彩头, 传统的腊八节是过年的信号,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张善培/文

作者简介

张善培 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 自幼在北京胡同里长大, 至今眷恋着北京四九城这片土地与古老的街巷胡同。自青年时起爱好读书与写作, 曾在报纸上发表小文章, 近年仍笔耕不断, 曾经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与《中国电视报》等报刊发表过有关老北京的文稿, 曾著有《老北京的记忆》等书出版, 弘扬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国色天香 gstx-2013 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