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银两的计算单位——虚银两

 wswdlpxj 2016-01-19

清代的银两有实银和虚银之分。所谓实银即有实物,如前述的各类银锭这一形式。所谓虚银两是“徒有其名,并无实物”,是实银的价值符号,只规定其名称,重量和成色,并按照当地的习惯规定其行用方法,属中央或地方、政府或商民所共认的一种通行标准银。

明清以来,白银一直是主要通货。清代从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的二百六十八年中,银两始终是国家收支的货币单位。虽然制钱是最广泛的通讯货币,但国家收支仍用银两为计算单位。

清光绪年间(18751808年),朝廷设厂制造七钱二分银币为国币单位,但国家预算,仍然采用银两。不同的是,清政府对制钱的铸造是有统一规定的,而银两的铸造却采取放任的政策。对银两的重量成色都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以致在各个地区的范围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银两流通市场。椐民国初年中国银行统计,全国各地通用的平砝就有一百七十多种,至于那些区域性的平砝更是不胜计数。这种情况是与中国政治经济统一发展的要求相悖的。一方面,清政府对于钱粮规定于库平银为户部出纳单位,以漕平银为漕折征收的单位,以关平银为海关税收单位,这种规定使得银两本身就难以得到统一。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商品交易的成色、重量上用统一的标准铸造出来。这一矛盾,导致了作为实银价值符号、计算单位的虚银两的产生。

虚银两的种类和名目是很多的。前有纹银,后有九八规元、炉银、洋列银、行化银、海关银等。

纹银,是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政府法定的一种银两的标准成色,属虚银中最早的一种,成色约为九三五点三七四,即每一千两纹银含有九三五点三七四两纯银。习惯是每百两纹银须申水六两等于足银。

九八规元,又称规银,是上海地区用作商品交易的银两计算单位。相传源于南市的豆行交易。南市即原上海县城,是清末民国初年商业金融中心,集中有众多的钱庄和银炉。旧时牛庄豆商与上海豆行交易甚繁,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现银缺乏,豆商欲得现银,不惜以九八折算。以后豆行交易据此为列,形成习惯。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中英签定《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之后,中外商贸活动日益繁荣,但在外贸商务往来中是用西班牙本洋结算的。咸丰初年,本洋停铸后,流入上海的本洋日渐减少,引起价格暴涨。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沪市本洋的市价,其增涨部分已超过法定价格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此后尽管有些回落,但本洋已失去作为中外贸易中的本位货币的地位。

咸丰八年(1858年)秋,由上海的外国银行及商界共决,将来往帐目,一律改为九八规元结算,直至一九三三年废两改元才结束其本位货币的使命。

九八规元,以重五六五点六五英厘的漕平一两为标准,以成色一000的库平银的九四四为标准。以百分之九十八除之,换算各得实际成色为零点九二六一二,即规元一千两之中,有九百二十六两又一分之二的纯银,上海市场实际授受的规银是二七宝银,但交易起来则按九八规元计算。

炉银,又称过炉银,是营口铸造现宝的炉房所发,附有三个月期限的一种对人或对物的薄记信用。咸丰八年(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开营口为商埠。随着东三省与南方和外国贸易日益兴旺,营口成为东三省的金融中心。凡由外省或外国商人来东三省交易其所携货币,必须先汇给炉银,再由炉银兑换为当地通用钞票方可交易,颇为不便。本埠商人平时收入的零散外省银块,也不能运往外埠购物,只能将这些银块请铸造元宝的炉房改铸营银,但因请铸者过多,一时无法应付。为便利商家,在收银过秤之后,将铸宝的银两中扣去亏损及手续费,折成银宝份两,先给予营宝凭条一纸,使商家可凭条在市面交易。

后来商务日繁,商家以银炉凭条简捷,甚觉现银授受不便,每每与各炉房开立往来户,有现银即存入炉房。既无银亦得请求立户发条,致使各炉房遂渐立于调剂金融的地位。凡一切交易及现银借贷,仅凭口头通知炉房,彼此记一收付帐,交易即了。每年以三、六、九、腊四个月的初一为结帐扫现之期,即所谓“卯期”。欠炉银者必到卯时需用现银还帐。其在平时,则所欠炉银每千两只纳二两“小利”,故商人都喜用之。可见,用过炉银作交易媒介与通货有同样的功效,同时它也是一种存款,与欧洲中世纪汉堡银行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所流行的“银行币”有相似之处。

洋列银,为汉口所通用的一种虚银两,是为外国商人来汉口通商时所定之列,故名。汉口在未开埠以前,银色杂乱,无一标准。及至开埠以后,银炉及公估局相继成立,商贸活动频繁。始有平色划一的“估宝”——即二四宝。而外国商人不熟悉内陆的习惯,要求汉口各业商人依照上海九八规元之列,以洋列一千两折算估宝九百八十两为标准。相沿成习,成为一种假定划一的虚银两。其成色以零点九八零二七二的“估宝”九八兑而已。

行化银,天津通用专属记帐用的虚银两。与九八规元、洋列不同的是,行化银实际授受的现银,是“白宝”——八宝。而行化银的成色较低于“白宝”,白宝五十两,可作行化五十两四千使用。故以白宝折合行化,平均每锭约申水四钱,白宝的成色为二八宝银,行化的成色约等于二四宝银。

封建社会产生了各地度量衡的差异,与各地所铸宝银成色的不一致,是复杂银两流通制度的根源。而各地有各地所通用的标准银两,甚至一地有几种不同的银两同时并行。导致这一复杂银两制度又带有浓厚的封建区域性。

鸦片战争以后,虚银两这种划一的银两计算单位因众多商埠的开放、内外贸易的繁荣而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调剂银两的流通作用,甚至在广泛的商贸活动中成为一时的本位货币,表现出银两流通制度开始逐渐趋于统一。它对清代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它的产生也更增加了清代银两制度的复杂性。各地平砝的差异,宝银种类的繁多,以及所产生的各种虚银两并不能跨越银两流通中封建区域性的范围,在银两流通上仍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和不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