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喂养什么别喂养怨气 | 婵琴

 真友书屋 2016-01-19

文 | 婵琴

图 | 柯南


谈到怨气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不快乐的那个人是谁?很可能就是没事找事,闲得发慌,喜欢找茬的人。


我的印象中,宫阿姨似乎很少有过快乐,年轻时抱怨丈夫这样,那样,最终无以善终,离婚为结局,至此不相往来;年老时抱怨女儿不能理解她,跟她作对,惹得她不开心。宫阿姨的怨气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因为她的年老,女儿总是担心她抱怨起来没完没了,容易影响身体。


但宫阿姨似乎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哪怕离婚几十年,她依然抱怨先夫曾经对他的种种不是,这样的怨气只有一个目标:“我是受害者,对不起我的的人是你们。”如此具有毁灭性的思维在她的脑海中游荡了大半生,它所形成的伤害,排距和憎恨,潜移默化影响了日后对待人,事的态度。


所以,我每次见宫阿姨,虽然她总是很热情,照顾体贴,能感受得到她的善良与慷慨,厚实与质朴,但我依旧能感受到她的拘谨,不开放,难以贴近的温暖。后来,我想这样的怨气大抵是源于她曾经因爱与被爱留下的伤口,人在年老后,逐渐演变为对待人,事处理后的束手无策的挫败感。


有着某种自怨自艾的意味。她总是会觉得自己很孤脆无力,从来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抱怨给身边人造成了怎样的不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怨力,让她的女儿对她爱莫能助。在怨气中,她似乎也很难理直气壮。


也就是说,宫阿姨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挫败的一生,婚姻未曾有过温暖,女子难以做到体贴。这种隐伤欲挫败,形影如随,已经潜伏在她的骨子和血脉中,极其容易形成如喷泉爆发的能量,比如,她会在自己抱怨期间,得不到亲人的赞同和理解时,就会形成攻击和辩护,不容得对方有丝毫反击的余地。这种极具伤害的关系,时常成为宫阿姨与女儿之间产生情绪炸弹,如同引火索,点燃即爆。


好在,宫阿姨的女儿算是开明,懂事理的人,时常让着她,甚至有时候需要靠哄,才能平复之间的矛盾。在最难调节,磨合的时候,她的儿女决定给宫阿姨请一位家居事务照料人,照顾她的起居饮食,但宫阿姨过段时间,就会发一次牢骚,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总是诸多不如意。


当然,她的心是十分纯净,直接,善良。只是长期形成的抱怨已经形成了她的个体生命特征,很难改变。这样的抱怨最后,就演变为万事不顺眼,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觉得自己整个人生都是低沉无力。


威尔伍德说:“怨气中最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它可以发展出自己的生存模式,毒害一切,使我们跟生命的喜悦和美丽一刀两断……怨气只会让我们更惧怕并憎恨他人,使爱的创伤历久不衰。”




当怨气在我们内心形成剧毒时,我们会像一只刺猬,对外界保持警惕和距离,而喜欢将责怪别人为导向。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不想到是自己的过错,而是从他人那里找毛病。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夫妻二人本因爱而生,最后却能演变为家庭矛盾和战争,你责怪我没照顾好家庭,我计较你不懂得关心至亲,芝麻蒜皮小事,都可以成为怨气的源头,最后两不相让,好好一段感情硬是被摧毁与抱怨基奠初始。而这样的局面,往往由于成年累月的怨气积累,难以善为终。


如此以亲密伴侣为怨气的毁灭对象,最终也会形成自我摧毁与泯灭。它里面涵盖了伤害,排距,憎恨,与自己和他人作对。硬生生将一段美好关闭,将生命中的温柔,安宁,恩情打破。最终,身体和心灵封闭,缩成一团。怨气成为了爱与毁灭的分水岭。


K与伴侣从25到29岁,几年间从蜜月过度到柴米油盐,最终由平淡转化为僵持,抱怨直至关系破裂。她在离婚后,承认自己有过三年的怨妇期,抱怨伴侣不够上进,挣钱不多,为什么在她身材走样,妻女最需要照顾的时候,情感外遇……那时候的K像一只凶猛的狮子,对人,事都是咄咄逼人,觉得全世界人都在伤害她,对她不忠。最终一个曾经知书达理,有涵养和格局的大女人,变成了一个如祥林嫂般的对生活,人,事充满质疑和怨愤的中年妇女。


后来,她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和可怕及不讨喜,是在离婚后的第二年。她离婚,冷静,自省,最终打破了先前的自己,重新开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完成了新的蜕变。她对工作坊的老师说:“怨气是恶毒,不及时清理和排除,她会在你心理成为一只蛀虫,不断腐蚀自己的身,心,灵,最终苦了的是自己,无法解脱的也是自己。”


是的,我们心中有怨气,但又不知道如何放下和脱离,这样的怨气本质上是苦的。还比如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抱怨工作经常加班不给加班,抱怨工作环境不好,老板不够格局。但有一条不可忽略的事实,她不知道如何选择尽快离开这样的环境,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她抱怨的声音,像一只苍蝇不停嗡嗡作响,不停在原地盘旋。


因为她在抱怨的时候,只会不停失去,失去光阴与成长的机会;未曾真正得到生命达到了何种目的,反而暴露出一个人的执着怨气的本性。我想她之所以总是将怨气能演绎的风生水起,满室乌云,是因为她不懂得如何放下,和有勇气真正选择离开。


所以,这样的怨气感觉本身是很不好的,怨气中包裹着焦虑张狂,惶恐无助;因为她的无以放下怨气,使得人的心性也是处于动荡摇摆不定的状态。她时刻需要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喜欢批判外界一切不好的东西,却不曾从约束,改变自己开始。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有一种抱怨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自我肯定与提升,从而弥补自己在这个荒芜世界里的不知所措与惊慌缭乱。




真正用心善待自己的人,也能诚挚善待外界,他人,也会少有怨愤。他们相信,世间公义与平等,所有心性的挥发都要从自身散出。如果你未曾亏待自己,能照顾好自己,他人也不会薄待你。所谓怨由心生,大抵只是如此。


生活中,喂养执着的怨气只会滋养自己的业障,对未来甚至人,事,万物生产生积郁不堪的过结,在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难以获得超脱,解救之道。


我们在抱怨他人的同时,能相信一切痛苦的根源在自己,这时候,你或许要学会并懂得如何放下怨。人存活于世间,谁都希望每天快乐,被欢喜包围。若怨气成为你脚下的绊脚石,可能随时都会让自己摔得人仰马翻,难得好看。


你若不曾有怨,又何以生恨。若能以博达,宽宏之心,善待一切过往,他人,怨气的消失也会让我们心生爱惜,怜悯。而长久喜欢以他人过错为怨气的发泄只会:“让我们更惧怕并增恨他人,使爱的创伤历久不衰。”与其找茬,习惯向他人发怨,不如反观自照,不逃避,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伤与积怨,用心感受它们带给自己的痛苦与无力,然后与之和解,才可能真正在一段不完美的关系中得到完美的爱。



记录自己给时间,和交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