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平衡合体男西装袖配制技术

 yljcl 2016-01-19

传统平衡合体男西装袖配制技术

时间:2014-09-01 12:58来源:未知 作者:吴经熊 点击: 1120 次

传统平衡合体男西装袖,属于美观性扁袖。它与女装中流行的美观性圆袖明显不同,而且具有隐藏技术和采用与女装配袖技术截然不同的配袖特点,使我们几十年来无法真正破解它。特别是传统配袖技术在失宠十多年后能顽强地与现代配袖技术抗衡,足以说明该技术具有长盛不衰的特点。
例如,在该技术中采用提高袖山深线的方法,具有增强衣袖活动量,有利于稳定衣袖和促使衣袖旋转变形来实现衣袖“三势”造型等特点。
经过研究后得知:传统配袖技术中存在着袖型与袖窿间不易发现的层次配合这一技术要点,即:贴体袖窿配贴体袖、合体袖窿配合体袖、较合体袖窿配较合体袖,属同一层次配合;贴体袖窿配合体袖、合体袖窿配较合体袖,属跨一层次配合,改变了以往不分条件、· 律提高l 厘米的育目做法。
该技术适合任何袖型,并能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现选择不同袖型作对比,将传统配袖技术介绍如下。
1 .标准体男西装袖配制技术如图3 11
标准体西装版型将包括衣身和衣袖版型,这里除了胸腰差10 厘米外,肩部的宽窄和衣袖的造型是至关紧要的数据。例如,肩宽规格· 般控制在0.3 胸围+14 厘米,袖窿AH 约占胸围的50 % ,窿距占胸围13 % ,袖窿比值在0.65 以下,属于贴体袖窿配贴体袖型(袖弦夹角取15:14 )。现将传统配袖法中,按袖型条件配袖要点及作图步骤介绍如下。
( l ) 上平线:按前、后肩点均值下3~4 厘米作上平线,属经验性简易方法,最好按袖窿比值和袖弦夹角推算袖山为宜。
 
标准体男西装袖配

( 2 )袖山深线:按袖型层次条件提高袖底线为袖山深线,是揭示传统配袖绝技之一。其中,贴体袖窿配贴体袖、合体袖窿配合体袖属同一层次配合,袖底线提高0 .5 厘米即可。
( 3 )下平线:上平线下髦袖长规格,作平行线为下平线。
( 4 )前袖标:按衣身袖窿上量1 / 4 袖山深作横线与前袖窿弧线的交点为前袖标点,最好点距前胸宽线0.5 厘米为宜。
( 5 )袖肘线:取腰竹线为袖肘线。
( 6 )后袖标:取背高线1 / 3 袖山深线作后袖标横线,与前袖窿交点、后袖窿交点,直背缝时点下移厘米。
( 7 )前袖直线:过点作垂直线,与上、下平线相交。
( 8 )前袖弧线:上按前袖直线,肘部处按直线凹l~1.5 厘米,袖口按前袖直线(不要偏出),按图示弧线划顺前袖弧线。
( 9 )前偏袖缝:按前袖弧线平行放出2.5 厘米作前偏袖缝,上端C‘点比袖窿对应
C点低0.3 厘米(或增宽偏袖),使为宜。

( 10 )袖口大:先取卜平线上起翘1 厘米与前袖弧线的交点,再向内取袖口尺寸与卜起翘1 厘米相交为袖口大。
( 11 )袖山对档点:凡袖山吃势为5 %袖窿AH 弧长时,该内容与现代配袖法相同。其中前袖弧倾角15 : 6 ,表明男装袖的前袖容量大于女装袖为宜,其袖山吃势量也较大。
( 12 )袖肥大:按图示取袖山斜线1/2AH 与上平线交点,作袖肥大直线。由于袖山深线提高后,该后袖肥明显增大,这是改善衣袖功能的重要技术内容。
( 13 )后袖缝:作图方法与前相同,但后缝明显较直。
( 14 )小袖后缝:作图方法与现代配袖法相同。
( 15 )小袖前缝:按前袖弧线量进2.5 厘米作平行弧线,上端己点高于前袖缝C"0.3 厘米,下端于袖日上起翘相交。
( 16 袖口线:按图示分别连接大、小袖口线和袖权。
( 17 )袖底弧线:采用搬袖窿方法划顺袖底弧线,其中袖底D'S"旋转变形量,在相同条件下明显比现代配袖法要大。
( 18 )袖山弧线:按图示连接袖山各点,划顺袖山弧线。
通过两种配袖法对比后知道:提高袖底线是增强衣袖旋转变形量,使衣袖形成“三势”造型的重要技术内容。
2 .胖体西装袖配制技术如图3-12
胖体西装袖配制
胖体西装版型是反映衣身袖窿与衣袖造型技术的典范,其中,胸围大、胸腰差小、肩部较窄、窿距较宽等数据,是正确判断袖窿和选择袖型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肩部规格为0.3 胸围+13 厘米,比正常肩宽尺寸窄了l 厘米。因此窿距较宽约占胸围的15 % ,袖窿AH 占胸围50 % ,袖窿比值0.75 ,属于合体袖窿。为了使胖体西装具有良好的活动功能,在版型制作中应注意如下要点:
( l )胖体窄肩是形成大袖窿的主要因素。为了使袖窿月通控制在50 %之内,针对窄肩可将袖窿深公式提高1 厘米,即:2 /O 胸围+5-l (窄肩),这是形成袖窿比值较大的原因。
( 2 )判断袖窿条件主要通过窿距和袖窿比值,其中袖窿比值0.75 是决定合体袖窿的关键。而且在制版时有目的的加宽后背和前胸,使窿距和袖窿比值变小,都是改善袖窿条件的重要技术。
( 3 )在配袖时根据合体袖窿条件选择较合体袖型,它属于配袖中跨一层次配合内容,故袖底线应提高l 厘米,以及前袖缝上端C‘点应比袖窿C 点低0.6 厘米,都是传统技术中提高衣袖功能,增强衣袖活动量的明智选择。
因此,根据袖型内容选择袖肥公式:2 / 10 胸围-0.5 厘米,以及选择袖弦夹角15:12 ,都属于较合体袖型范围。
3 .瘦体男西装袖配制技术如图3-13

瘦体西装袖配制技术是与胖体西装袖相对应的。在实践中知道:由于瘦体宽肩的缘故,窿距较窄,占胸围13 %左右,袖窿比值在0.65 以下,袖窿弧长AH 占胸围50 %以
故成为配制技术中相对容易品种。在采用传统配袖法时需注意如下特点:
( l )根据贴体袖窿配贴体袖型条件,它属于同一层次配合。袖底线提高
0.5 厘米,属于传统配袖法中控制前袖容量、增大袖肥、改善衣袖功能的重要技术。

( 2 )当采用袖弦夹角为15 : 14 贴体袖型时,截取l/2AH 袖弦后,其袖肥大19.5 厘米,占窿距1.3 倍,具有较大的袖肥松量,属于功能性圆袖。
( 3 )通过对比现代和传统配袖法后知道:在相同袖窿条件下,两者从外形和内在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在现代西装袖中不提高袖底线时,其袖肥较小、袖山较深,袖底旋转变形量3.5 厘米。在传统西装袖中提高袖底线0.5 厘米后,其袖肥大0.5 厘米,袖山浅0.5 厘米,袖底旋转变形量4 厘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