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解转正不遗憾

 云中上人 2016-01-19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语,现在一般理解为“人不为自己谋划,就会遭到天地的惩罚”。人们批判性地使用此语,用以表达对这种扭曲价值观的贬斥。

然而有人在《咬文嚼字》上撰文说:错啦,“人不为己”之“为”乃“修为(wéi)”之“为”而非“为(wèi)了”之“为”。因此人们对“人不为己,天珠地灭”的一般理解皆为错解,正解应该是“人不加强自身修养,就会遭受天地的惩罚。”作者由此痛心疾首地说:“遗憾的是,在流传中,意思完全弄拧了”(见《咬文嚼字》2015年第十二期《为“人不为己,天珠地灭”正本清源》,以下简称“为”文)。

“为”文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应该是不错的。但我要说的是,犯得着因此而“遗憾”吗?

我看不必。

在中华语言传承几千年,这种语义的讹变,或者说是错解,然后由错解“转正”为普遍的认知,难道还少吗?稍一回望,一抓一大把。

——“望洋兴叹”。“望洋”本意是形容抬头向上看的样子,这个“洋”和“海洋”实在没有关系。看看此语出处的《庄子·秋水》篇就知道了。然而今天人们就要把它理解为“望着浩渺的海洋而感叹”,用以比喻对自己力不从心事情的一种无可奈何心态。

——“寄人篱下”。《南史·张融传》说:“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本意是说著书立说,不要跟着别人人云亦云,要另辟蹊径,不落窠臼。现在却解释为寄居于他人篱笆之下,比喻依赖别人生活。

——“空穴来风”。宋玉《风赋》说:“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意思是说枳树的枝丫鸟雀会来做窝,有空穴的地方风就会产生。风所依据环境不同而其风势也有所不同。可见空穴来风”的本意恰恰是风的产生都有其凭据。然而今天我们偏偏用它来比喻毫无根据消息和谣言。

所有这些“错讹”都精妙而准确,实在用不着去“遗憾”。

好了,不必再举例了,否则这篇文章将无止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意扭转呢?此乃语言发展使然。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其中词汇是最易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表达的需要,同一词汇的内涵往往会发生变异,甚至南辕北辙。上述诸例中,词语的现代含义和原始意义大相径庭,就是这种语义变异的结果。问题不在于语义能不能变异,而是这种变异是否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表达的需要,是否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上述三个成语刚好具有这些语义变化的合理内核,于是旧瓶新酒,用旧词表达新意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否具有这种语义变异的合理内核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第一,“为”本就有两个读音。当它读“wéi”时,“为己”是指自身的修为,也就是修养;当它读“wèi”时,“为己”的意思就是为了自己。正是这“为”字的两读,导致整个句子意思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内在地表达了“人不为自己谋划,就要遭受天地的惩罚”这个意思。第二,它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通俗地说,它是“通”的。它实际上是个省略了关联词“如果……就会”的假设复句。它假设一种情况(人不为己)出现后,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天诛地灭)。第三,这种含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相当部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是生活的反映,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生活的现实。你可以批评它腐朽没落,但不能否定其存在。批判地使用它会对人们起到某种警示作用,因而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因此,一般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解和使用或许真的“弄拧了”,但这个“拧”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并为人们所认可,是一种合理的、必要的“拧”。正因为如此,“错解”转正了,原来的“正解”倒被人们忘到了脑后。

从一定意义是说,语言中的这种“拧”是一种常态。正是这种“拧”,才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多彩,更加传神,更具活力。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合适的温床,词义的这种“拧”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应该欢迎这种“拧”。

所以,我们实在用不着因此而“遗憾”。

顺便说一句,“为”文引用了一本叫做《汉大成语大词典》的书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误解”,作为批评的靶标。错了吧?该是《汉语成语大词典》吧?这个错讹似乎不符合常理,真该因此而“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