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第一阅读 “你们家儿子这次考试怎么样啊?” “甭提了!那点分说出来都嫌丢人,我告诉他,暑假一天也别想玩了,到辅导班老老实实补课去!你儿子呢?” “我儿子倒是挺争气的,每科都在95分以上,班上前三名,这不刚刚去给她买了一部手机当奖励!” 最近几天,经常能听到类似的谈话。随着期末成绩的公布,孩子的分数、排名又一次牵动着家长的神经。 在中国,不重视孩子分数的家长几乎没有,但绝大部分家长,在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问题上却有失偏颇。无论考得好考得差,怎样处理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回应,帮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展? 今天,和各位家长一起探讨一下: 中国家长为什么这么重视分数? 家长狂热追求好成绩的背后,隐含着两个推理:
为了证明这是个伪命题,我们不免俗套又要举例一番: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性举例,并不代表低分的人有前途。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差异的。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如果孩子确实尽力了,在自己年龄段里应该知晓的知识也都具备了,家长再过分苛求孩子的分数,比如孩子最好的成绩也只能考到班级第15名,却要求一定要考到前3名,就不可避免会对孩子造成过剩的压力。 试问,你想要一个次次考第一,但没有周末、没有朋友、没有兴趣爱好、沉默寡言的孩子;还是一个成绩中等、身体健康、活泼开朗的孩子呢? 在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前提下,家长再帮助和引导孩子争取更优秀的成绩,这才是对待分数的合理态度。 家长法则第一条:成绩与成长相比,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 分数背后的信息,你分析透了吗?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都不清楚自己在考试中真正存在的问题,85%的老师和家长对问题原因也没有做到追根溯源。 那么怎样解读期末考试分数,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间,帮助他进步呢? 第一步,分析试卷,找出丢分原因、拟定对策。
第二步,分析分数涨跌趋势。
第三步,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有的孩子成绩老是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 孩子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 有的孩子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出短板,进行专项训练(如孩子空间想象力差可以多玩拼图、积木等游戏,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就让孩子多多大声朗诵)。在少年时期及早发现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未来智力全面发展。 如何回应孩子考得好与不好? A:孩子考得好—— 1、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物质奖励(如给孩子买一套她很久就喜欢的图画书)和精神奖励(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吻)。 虽然孩子是为自己学习,但好成绩意味着付出了努力,这种努力值得奖励。同时奖励要在合理范围内,不宜用物质刺激来诱导孩子养成利益驱动的心理。 2、帮助孩子进一步优化学习方法。问问看:同样的分数,和别的孩子相比,你的孩子是否牺牲了更多的课外时间呢?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B:孩子考得“差”,忌唠叨、讽刺、挖苦 有的孩子望子成龙心切,分数不理想,怎么解气怎么说:“榆木疙瘩脑袋!”“一样的脑袋,你怎么就这么笨!”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听到这些讽刺,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久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妈总骂我笨,我是够笨的。”表面上看他们对父母的讽刺、挖苦无动于衷,其实这种内伤很难医治,儿童心理医生观察就发现,那些看起来无精打采、自卑内向的孩子,肯定是在否定批判的环境中长大的。 长此以往,孩子还会产生“抗药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我说什么他都不听”的原因。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接纳和帮助。回到最初那句话:不要因为追求成绩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只有孩子真正成长了,成绩的提高才不再是难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