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财政激励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有积极意义

 nizijun 2016-01-19
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财政激励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有积极意义

  □周云

  深圳高等教育迎来重大利好消息,市财政每年将安排5亿元资金,对接受社会捐助的深圳高校进行资金配比奖励。日前,有记者从深圳市财政委获悉,为鼓励社会各界捐赠深圳普通高等学校,拓宽高校筹资渠道,财政委会同市教育局制定了《深圳市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近日已报请市政府批准。

  从世界各国办学成功的经验来看,社会捐赠对于大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中国的大学,更倾向于争取政府的扶持,对于吸引社会资金的捐赠,无论是在意识还是在行动上,都比较迟缓。当然近年来,各大学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办法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也有了初步的成效——前不久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统计了25年来高校累计接受校友捐赠金额,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别为:北大20.17亿元、清华13.89亿元、武大11.29亿元、人大7.58亿元、浙大6.39亿元。高校的社会捐赠比例不足办学总经费的1%。

  那么国外高校的情况如何呢?美国高校仅在2014财年就获得各种捐赠总值374.5亿美元,斯坦福大学获得社会捐赠达9.32亿美元,已连续第10年蝉联榜首,哈佛大学7.92亿美元排在次位,南加州大学6.75亿美元排在第三。美国私立大学的社会捐助收入可以达到13%~20%,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捐赠收入更多,超过了30%。其他国家比如英国一般大学得到的捐赠款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达7%,日本高校得到的捐赠占经费的1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外高校的差距不是一般地大。不大准确地说,与美国相同层次的大学比较,中国高校25年获得私人捐赠的总量,差不多是美国大学的单个财政年度捐赠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社会捐赠对于高校来说,不仅是一个办学经费数量的多少问题,更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外很多大学排行榜的制定,社会捐赠的金额都是重要的指标。道理很简单,只有学校培养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得到社会承认了,社会才会反哺高校,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捐赠中——只有一个人觉得他接受的大学教育对他后来的事业、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他(她)才会给母校捐款。捐款的校友越多,表明大学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受教育者的高度认可。

  鉴于我国大学吸引社会捐赠的能力还比较低,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那么强。所以深圳市用财政配套的方式激励各个大学去争取社会捐赠,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其中有几个问题必须认识清楚:第一,此举应是“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吸引社会捐赠,本身就意味着高校自我造血能力的增强,对政府依赖程度的减弱,政府最终的目标应当是适度减少财政投入,而不是相反。第二,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大学,重点应该放在捐赠方,而不是受益方。在国外,捐赠方会得到税收方面的减免优惠。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影响了捐赠者的积极性。深圳作为特区,能不能在这方面走得更早一点、更快一点呢?第三,政府应该指导和协助高校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监管。只有资金的使用高效、透明,捐赠者才有信心才有积极性,社会资金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高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