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当全省排头兵,林州应当怎么干”之财政局!

 博物洽闻 2016-01-19



争当全省排头兵  财政工作要先行

市财政局长   魏林ping

        近日,谢伏瞻省长来我市指导“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明确提出:林州要继续在河南省当“排头兵”。这对林州工作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财政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先行意识,全力支持和服务林州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思想要解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要求,每发展到一个阶段,首先需要的是思想的解放;不解放思想,就会陷入僵局,失去活力,阻碍或者影响发展。




       

        目前,我市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处于优化调整期,传统产业增收难,新兴产业税收低。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的措施,市财政也对相关企业给予了奖补支持,但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传统优势产业税收贡献率逐步下降。另外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税收贡献率还未显现,建筑业占地方税收总额居高不下,潜在风险很大等。二是政策性减收因素多。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营业税改增值税范围逐步扩大,自主创业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加大,多种政策性减收因素并存,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很大。三是刚性增支因素多。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刚性增长,政府债务负担依然非常大。虽然全市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但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投入、人员经费等相对固定的部分较多,上级对我市的转移支付大部分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不仅有指定用途,而且不少项目还需要地方配套,新增财力可自主安排的空间较小,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


 



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的新要求,做好财政工作,必须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小圈子,认真领会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既要算好财政账、收支账,更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社会账。要从只注重财政收入增长向注重财政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只注重收入征管向“开源”和“节流”并重转变。为做大做实财政“蛋糕”,增强实际可支配财力,重点做好“加减乘除”四法:“加法挖潜”,即坚持依法征收,实施精细化征收管理,最大限度挖掘税收潜力。“减法节支”,即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确定事权和支出责任,做到财权事权相统一,有事权就必须有相应的财权,同时加强成本管理,精打细算,降低行政成本。“乘法增效”,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通过财政投入带动社会的投入,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扩大财源基础。“除法纠风”,就是规范财政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硬化预算约束,遏制铺张浪费之风的蔓延,减少和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现象。


        

二、作风要严实

        争当全省排头兵,财政工作要先行,对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谋划事业和工作。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精神谋划财政改革发展,肯谋事、敢谋事、善谋事,制定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财政政策措施。

        二是真抓实干,提高谋事创业的本领。要强化大局意识,善于综合思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谋事创业提供动力源泉。


       三是敢于担责,直面问题。要树立有责才有权、尽责成大业、失责必追究的观念,立足于财政本行,着眼全局,拓宽思路,既兼顾当前、更着眼长远,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的研究,经常琢磨、尽力解决财政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四是做老实人,保持积极向上、进取有为的精神风貌。要大力弘扬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埋头苦干、勤恳工作,形成实干风气。要自觉去除僵化保守、安于现状、萎靡低俗的想法,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


       三、措施要得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打开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一是收入目标要确保。咬紧收入目标,以“首月开门红”,“首季开门红”为基础,严格依法征收,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为加快发展提供财力支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和引导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植财源,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

        二是争资意识要强化。积极研究中央和省市财政政策与经济政策,主动衔接,大力争取PPP、产业发展基金和美丽乡村等财政改革试点,最大限度争取“特惠”性的支持,确保转移支付资金逐年递增。


       三是保障底线要落实。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和公务卡制度改革,推行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全覆盖,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领域资金需求,确保民生支出稳步增长,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牢牢守住民生底线,进一步增强民生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四是风险防控要增强。切实做好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做好应急预案和政策储备,形成应对风险的快速决策和反应机制,控制新增债务,消化存量债务,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五是安全意识不放松。认真学习贯彻《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狠抓“两个责任”落实,确保财政干部和财政资金“两个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