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锣鼓巷是外地人去的,这里才是北京人爱去的胡同!

 枫林小草 2016-01-19

文/老陈

图/俞升昇

工体北 回音哥 - 重定义

一句老北京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胡同是北京城的脉络,尤其是在三环以里,怎么走都不离窄窄小小的胡同。

外地人眼里的南锣鼓巷太商业,早失了胡同的本来味道,其实,真正老北京的胡同,有老树郁郁青青,树下的老大爷边喝着茶边下着棋,旁边儿孙嬉闹,肥狗趴地,街角是一定有卤煮店的,胡同里有豆汁儿,小商店里必须有北冰洋和老冰棍,一棵大树守在胡同口,给来来往往的行人提供阴凉……


交道口


交道口有胡同三条,明代时称大都角头,就是今天安定门内大街、交道口南大街、鼓楼东大街和交道口东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因其紧临市中心,历史上就是一片繁华的地域。

风景

交道口的古迹并不如东四多,但这里的风貌却似乎被时光停住,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的,是老百姓的百态人生。

交道口头条


21号院与53号院


从交道口西头进去,一路向东,沿路的建筑虽无名胜,却比较完好地保留着老北京建筑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21号院与53号院,两个院子的街门并不大,正房全为筒瓦建筑,院内其余建筑,则是普通的合瓦。据说没有做过换瓦等修缮,从历史上来看,值得好好观察。

另外,头条中有两个如意门,其上雕刻复杂,象鼻枭与篮板下,均有五福临门的雕刻。两座院子隔墙而建,门楼也是几乎一模一样。据住户说,这是两个兄弟建造的,所以造的相同。与方砖厂胡同的那个双胞胎门楼一样。

交道口二条

九天娘娘庙


在头条东段路北,有一条直通北二条的路,清代叫北扁担胡同。1965年被并入三条,在它的西边,有一处很小的筒瓦建筑。即是“九天娘娘庙”。到了二条,仔细看去,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两处“硬山调大脊”的建筑,镇脊的鸱吻清晰整齐,这才是真正的“九天娘娘庙”。此庙座西朝东,山门早已不存,据说曾开于雍和宫大街上。现在只剩下正殿和后殿。

交道口三条

关帝庙▼


三条东边拐弯处有两座寺庙,一座为关帝庙,一座为天圣寺。都是清代寺庙,关帝庙座东朝西,现在只剩下一个正殿。

天圣寺▼


天圣寺坐北朝南,山门已经封上墙住人了。不过正殿,和两侧的配殿、后罩殿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的影子。

迎恩观


从三条东口出,往方家胡同的方向,不远处便是道教建筑“迎恩观”的所在地。道观座西朝东,山门应该开在雍和宫大街上,现已经不存。里面有三进院落,前殿简单干净,后殿的正脊两侧,有荷花图案的花草盘子,中间则清晰的雕刻着一组“二龙戏珠”。在中间的火珠上,很清楚地刻着一个繁体的“圣”字。

美食

交道口地处北京城中心繁华地段,美食自然众多,可以说,只要你肯去发现,随处都有佳肴。

张记烤羊腿(交道口北二条店)

人均:94元

特色:烤羊腿、羊肉串、羊腰子


隐藏在胡同里的一家正宗老北京烤羊腿,小北亲身体验过,和朋友几人吃了两根大羊腿,喝了一箱啤酒,味道那是没得说。强烈推荐。

地址: 东城区 交道口北二条86号(近第六医院)

白魁老号饭庄(交道口店)

人均:25元

特色:糖火烧、面茶、豌豆黄、奶油炸糕、门钉肉饼、烧羊肉、 羊杂汤


老店,北京小吃很棒,在各种美食节目或微博上都有推荐,位置特别好找,就在十字路口边,烧羊肉值得推荐,味道香酥,麻豆腐也不错,牛肉羹做的中规中矩。

地址: 东城区 交道口南大街158号(近平安大街)

钟鼓缘

人均:42元

特色:爆肚、手切羊肉、鲅鱼、麻豆腐、炒疙瘩


实惠又解馋的一家老北京菜,爆肚比爆肚张的都好吃!地道老北京味道!鲅鱼很好吃,炒疙瘩很赞,炸灌肠值得推荐。

地址: 东城区 交道口香饵胡同154号

护国寺小吃(交道口店)

人均:20元

特色:憨鲁大包、羊肉烩面、香菇鸡丁包子、火烧夹羊肉串、炸糕、面茶


鼎鼎大名的护国寺小吃,里面是正宗老北京风味的小吃,糖火烧味道棒棒哒!火烧夹羊肉串好吃的一塌糊涂!电烤的秘制羊肉串吃的满嘴流油,吃了还想吃!

地址: 东城区 交道口南大街80号

馅老满(安定门店)

人均:46元

特色:老满饺子、招牌饺子、宫保鸡丁、灌肠、疙瘩汤、老满大拌菜


就在安定门大街上,离方家胡同不远,店面不是很大,生意非常火爆。他家店的饺子号称是北京城最好吃的饺子,老满饺子,鲅鱼韭菜饺子很不错。所有的饺子都是一两5个,2两起卖。素油麻豆腐配上黄豆或青豆,特别赞。炸灌肠比较薄,外焦里嫩,蒜汁给的很多。整体感觉非常是一家回归本质的饭店。

地址: 东城区 安定门内大街252号(近交道口北三条)


杨梅竹斜街


走完了交道口的那几条胡同,我们把脚步转一下,去一个名字听起来特别风雅的地方——杨梅竹斜街。这条胡同位于前门大栅栏附近,在清乾隆十五年的一本《京城全图》中,这条胡同被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该媒婆成全了诸多姻缘,到了光绪年间,后人根据这个媒婆的名字,取其谐音,将这条胡同更名“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可以说,这条胡同是被“走”出来的。元朝时候定都北京后,废弃了原来的中都,但新城的商业并没有发展起来,老城的虎坊桥西侧至菜市口附近的市场还是老百姓最愿意光顾的地方,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SO,杨梅竹斜街便是这么被人给走出来的!

风景

到了清朝,这里成为一条文化街,住进了很多文化名人,也聚集了很多文化企业。

沈从文寓所


比如沈从文先生,初到北京时便住在杨梅竹斜街61号的酉西会馆里,冬季无火炉,睡觉时把全部能盖的东西都盖在身上,就这样,沈先生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从而闻名于世。

书局遗址


除了文化名人,这里在民国时还聚集着中正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都是当时的出版企业,浓厚的“书卷气”影响了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

比如世界书局的旧址,就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这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世界书局主营理工类图书、翻译外国图书,例如《范氏大代数》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停业,旧址现已改作民居。


中正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98号,外形和世界书局旧址类似,但现在已看不到旧貌了。

青云阁


如今,该街上仍有青云阁后门,门上有“青云阁”石匾额。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一处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诸多文士、官员、商贾、贵胄都来此消遣。清末文人许愈初《肃肃馆诗集》中就有一首咏青云阁的诗句:“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珠光争闪烁,骨董几摩挲。栋栋书坊满,家家相士多。居然好风景,堪唱太平歌”,可见当时此地热闹繁华的景象。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等名人都曾来此饮酒作乐。

嗯,小凤仙也是在此与蔡锷相识。

创意文化街区


今天的杨梅竹斜街,已经成为北京一处创意文化的聚集地,一些设计工作室,独立品牌都在这里安了家。

比如“爱阅读,爱设计”的书的设计店。


设计、插画工作坊welve Moons。


这些店主来自世界各地,将各种风格的创意带到这里,让这条老北京的胡同焕发了新的风情。


比如Ubi Gallery,作为杨梅竹斜街最早的时尚创意文化引领者,当年在大栅栏的改造中,荷兰人Schelling在2012年创办了Ubi Gallery(艺廊)。Ubi意为“哪里”,Ubi艺廊为中国当代首饰和陶瓷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平台,展示的都是限量版设计。瓷器主要来自日本和景德镇,上千元的限量版胸针和几百元一只的瓷碗相比,并不算太贵。


除此而外,咱中华传统手艺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北京兔儿爷弥足珍贵,据说如今在北京,会做兔儿爷的手艺人不超过20人,张忠强就是其中之一。张忠强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泥彩塑”正根儿的第五代传人,他做的兔儿爷都是手绘的。


当你今天走过杨梅竹斜街的时候,千万不要惊讶。你可能会看到人家的炊烟,也会看到清新的设计师店铺。


这里没有南锣鼓巷的人潮汹涌,也没有五道营一家挨着一家的咖啡馆,更没有烟袋斜街上专为外国人设计的中式丝绸店铺。


只有几家装潢简单但味道很美味的小店,静静地伫立在胡同里,等待着与有缘人的遇见。


你,是有缘么?


美食

杨梅竹斜街的美食,深受地域影响,也走的是文艺范。这里仅推荐两家,更多的美食,不妨去亲自发现。

渔芙南餐厅

人均:74元

特色:擂辣椒皮蛋、黄焖黄辣丁、油渣上海青、风秘牛肉、 藠头腊肠、猪蹄


胡同里的美味,湘菜馆子,面积不到65平米,装修很文雅,里面黑白装修充满简约现代气息,连菜单也很简约。从店面到餐具,看得出都是花了心思挑选的。比如三角形口的杯子,比如鱼尾状的筷子等等。整体很文艺小清新,菜品味道还不错。

地址: 西城区 杨梅竹斜街166号

铃木食堂

人均:80

推荐:牛肉火锅、照烧鸡肉饭、杏仁豆腐、金枪鱼沙拉、 日式牛肉火锅、芥末章鱼


铃木食堂的第一家店开在了南锣鼓巷,后来又在这里开了一家,老板是地道北京人,精通日本文化与饮食。不过牛肉火锅和照烧鸡肉饭是真心好吃,建议品尝一番。

地址:大栅栏杨梅竹斜街10-14(前门西边)


北京的胡同很深很深,却藏不住时光打磨的风情。改造后的杨梅竹斜街少了几许旧时光的味道,却融合了现代时尚的气息。走进胡同,这里的故居有历史,这里的小店有创意,这里的美食有文化,就如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浓缩在这小小的一条胡同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