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水日报:狄仁杰的祖籍是天水

 小红眼兔 2016-01-19
   狄仁杰(公元607年—700年)字怀英,唐代人,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贤相。他为宦有方,政绩卓著。则天当朝,“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新唐书》)。早在唐代已备受赞誉:“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高适《狄梁公仁杰》)。尔今,伴随着《神探狄仁杰》等影视剧的热播,狄仁杰已经成为家喻户晓、老幼咸知的历史公众人物。

  狄仁杰是哪里人呢?《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及其他史籍均载曰:并州太原人,此说已为定论。

  孰不知若以祖籍而言,狄仁杰亦是天水人。对此,作以论述如下。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曰:“陇右道一。秦州。姓氏:天水郡姓:权、赵、尹、莊、龙、狄、姜;人物:……唐狄仁杰,天水人,相则天,追封梁公。”(采引《四库全书》文渊阁景印本)。此文显见与其他典籍记载有异,并以郡姓为据,确指狄仁杰为天水人。倘果如斯言,则天水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又增添一颗光灿四射之星。然孤证难凭,需再从姓氏历史文化层面,讨源追溯,期盼坐实。

  狄氏族源。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狄氏,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城,因氏焉。或言成王封母弟孝伯于狄城,其地在今慈州。鲁大夫有狄虒弥,古贤人有狄仪,仲尼弟子有狄黑、卫人也;裔孙汉博士狄山。”(采用文渊阁景印本)。

  狄氏族系。仅讨论徙居太原之统系,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狄氏。后秦乐平侯伯文裔孙恭居太原,生湛,东魏帐内正都督、临邑子;孙孝绪,尚书左丞、临颖男;生知俭,越州刺史,生仁杰。”(采用文渊阁景印本)。此文意为:狄氏一族是在后秦(公元384年—417年)时期,有位封爵乐平侯的族人狄伯文,他的裔孙狄恭,方才移居太原。狄恭生狄湛,狄湛孙子叫狄孝绪,生子叫狄知俭,官居越州刺史,狄知俭生子狄仁杰。关于狄仁杰的父亲也另有一说,即狄孝绪生子三人:知俭、知本、知逊。狄仁杰的父亲是狄知逊,而不是狄知俭。但这不属本文讨论。

  据上述资料可知,狄氏一族是后秦时期的狄恭开始迁居太原的。问题在于自汉博士狄山至后秦狄恭,相距数百年间,狄氏族系栖地何方?变动情况若何?《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辩证》均未叙及,二者资料,无法链接,有明显断层,此恰恰是本文讨论的关键所在。若此不能疏解,将无法对接《太平寰宇记》所述,而“狄公天水说”也就无有佐证和支撑,必将是悬空的一家之言,难以定论。

  为觅求此解,寤寐纠结,萦系脑际,襞积于怀,唯繁检苦索,沉溺于典籍,然数日无有所获,几致罢手。不期有幸终得所盼,壑然见曦,得以如愿,能为天水传统文化的开掘,尽所抛砖之微,其辛亦饴!

  打开此结的锁钥是《元和姓纂》,该书卷十有载录曰:“狄,周成王封少子于狄城,因氏焉。鲁大夫狄虒弥,先贤人狄仪,仲尼弟子狄黑、卫人,裔孙汉博士狄山。

  天水。狄山子孙,代居天水。姚秦录狄伯文官至中书令、乐平侯、将军,狄广,狄建义,狄柴,狄雄齐,伯文裔孙又居太原,曾孙孝绪、唐尚书右丞、临颖男,生知逊、越州刺史,生仁杰、纳言内史令、梁国公。”(采用文渊阁景印本)。

  文意昭然揭示:自汉博士狄山子孙,“代居天水”,其后世狄伯文的裔孙于后秦时方才由天水徙居太原。

  鉴于《元和姓纂》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与狄仁杰生活的时段,不过相距一百多年,所持狄氏脉系之论,真实度要高于它书。又因撰者林宝,历德宗至穆宗四朝,曾参与修撰《德宗实录》、《皇唐玉牒》诸书,且林宝学养厚实,博洽多闻,采撷诸家,融溶众长,成一家之识,颇具良史之才。他修撰的《元和姓纂》,是我国于今传世的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族谱姓氏之学的典籍。该书详载唐代世系和人物,于古今姓氏书颇多征引,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曰:“其论得姓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其他如《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不传于今者,赖其征引,亦皆斑斑可见。郑樵作《氏族略》,全祖其文,盖亦服其该博也。”(采引文渊阁景印本)。显然,即就是以《通志》名扬古典学林的宋人郑樵,作《氏族略》也要全遵《元和姓纂》文,仰仗其成篇,亦可证明其所述狄氏族系徙居情况的可信度也要高于它载。

  总如上述,将《元和姓纂》与《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和《太平寰宇记》诸籍相关狄氏统系资料,予以对接、整合,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性极强、真实度和可信度极高的系统证据链,要件完备,于是,可作如下推论:⑴狄公其先祖汉博士“狄山子孙,代居天水。”,赫然载籍,理应采信;⑵以居地时日和先后而论,从西汉中期算起,狄氏一族已在天水定居了四百多年,至后秦时期方才迁徙太原,也就是说太原狄公之先辈是从其先祖世居之地天水走出去的狄姓一系,其根脉无疑就在天水。至此,亦足可确认:“唐狄仁杰,天水人”或狄仁杰祖籍为天水,此说坐实,是为定论。此说的最早载述,迄今所见之典籍,无疑是唐·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