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果类]冬季吃这六种水果让你远离燥火

 任万胜 2016-01-19

冬天因为天气比较寒冷,空气湿度较低,人常常会感觉到口干舌燥,再加上冬天使用暖气或是空调,使得室内的湿度更低,长期待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更加容易上火,所以在冬天“补水”的需求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补水除了通过喝水补充,常吃水果也能达到补水的效果,同时因为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各类果素,对人体的健康更加有益,所以很多人更愿意每天吃点水果。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冬季常吃的6种水果,及应该怎么吃才能更好的起到去燥降火的作用。

一、梨

梨属于性寒的水果,吃起来汁多味甜。中医认为,梨不管是果肉还是梨皮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吃梨对于内火旺盛、肺热咳嗽、痰多上火等症状能够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于醉酒、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能够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梨可谓是有益身体健康的“百果之宗”。

梨可谓是有益身体健康的“百果之宗”

虽然梨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常吃梨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但是脾胃虚寒、胃酸过多、尿频、怕冷的人,和月经来潮、生产后坐月子的女人不能多吃,以免加重身体寒气,影响健康。故而合理的吃梨,才能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二、苹果

苹果是一种低热量的水果,常被爱美减肥的人视做减肥必配食物。同时俗语有言:“一天一颗苹果,不用找医生”,苹果的营养价值也是众所周知的。苹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同时还含有铜、锌、钾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常吃苹果,能够起到美容养颜,促进肠胃蠕动,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作用。

同样畏寒的人、产妇不适宜生吃苹果,而苹果又不能与胡萝卜、牛奶、干贝同时食用,因为苹果中含有的大量果酸等元素会与牛奶中的蛋白质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结石,诱发甲状腺等疾病。

三、柿子

中医认为柿子是味道甜美中略带干涉、属于寒性的水果。柿子的营养价值在水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柿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同时还含有很多水果不具有的胡萝卜素,因此能够起到预防眼睛干涩、感冒,及防止老化和抗癌的作用。柿子对于脾肺、血液循环等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能够起到润肺化痰、健脾、降血压、止血等作用。

柿子能够起到润肺化痰、健脾、降血压、止血的作用

然而又因柿子的“大寒”特性,柿子不适宜体弱多病、月经期的女人、产妇、受风寒感冒咳嗽的人食用。在吃柿子的时候,一定要去皮吃,且不能空腹食用。更不能与同属“大寒”的螃蟹同时食用,因为同时吃这两样食物,会加重肠胃的负担,抑制人体的消化能力,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

四、柚子

冬天吃柚子应该是很多人的选择,因为柚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其他营养元素,柚子又是酸中带甜的多汁水果,在冬天食用既能起到生精止渴的作用,又能起到降燥去火的作用。

中医认为,柚子能够清理肠道、健胃润肺,对脑血栓、中风等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因为柚子中含有类似胰岛素的成分,是少数糖尿病患者能食用的水果之一,所以柚子也被称作是“冬季全方位营养水果”。

柚子能够清理肠道、健胃润肺

不过因为柚子中含有一些活性物质,不能与某些药品同时服用。像是避孕药、环孢素、西沙必利等药品,若是和柚子同时服用,可能会起到抑制药物作用反应的时长,从而服用药物的人应该尽量避免食用柚子。

五、山楂

众所周知,山楂具有健脾开胃、促进消化的作用,那是因为山楂是味道比较酸的水果,山楂中又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能够起到增强胃液酸度,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增强食欲的作用。

但是山楂却是孕妇不能食用的水果之一,山楂中含有大量的山楂酸、果酸等,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肠胃的负担。所以山楂不能空腹食用,更不能过量食用,因为大量的胃酸堆积消化不良,就会有可能引起胃溃疡、胃结石等疾病。

六、猕猴桃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口感略酸有干涩的感觉,属于性寒的食物。猕猴桃中超高的维生素C含量,能够起到增进皮肤白皙、消除面部暗疮、淡化面部斑纹的作用。同时又因猕猴桃中含有维生素B,能够起到治疗口腔溃疡、通便利尿的作用。

猕猴桃中含有超高的维生素C

而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猕猴桃中含有血清促进素,能够起到稳定心情、抑制忧郁的作用。加上猕猴桃中含有的钙、铁、磷等矿物质,对治疗坏血病、抑制癌症基因的病变有着明显的作用。

结语:我们都知道,常吃水果有延缓衰老、保养皮肤、预防各类疾病的作用。在严寒的冬季,常吃梨、苹果、柿子、柚子、山楂、猕猴桃这6种水果,更是能够起到降噪祛火、清热通便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上班工作中,我们都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的选择一种水果吃,或是每天变化着吃不同的水果,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滋养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