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体诗的禁忌

 虹72 2016-01-19


近体诗的禁忌

 

近体诗的禁忌

原作者:草草虫  改编:周佳磊

近体诗的禁忌,具体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诗人应该避免出现的诗基本错误。下面根据自己经常见到的总结几点:
  1,立意不明,一诗多意。
  有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意多而散。
  2,缺少意象,多政治术语,多诗词专业用词。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才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意境由意象构成的,缺少意象就谈不上意境。
  3,失粘、失对、出律,对仗不工,偏枯。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词性不同。平仄未相反。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
  4,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音步结构应变不变。
  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如:《甘肃行》: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五言()II二,()二,II一。七言()IIII()IIII。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
  5,出韵,合掌,章法欠周。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的很多。
合掌是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合掌有三种情况:1,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如皆、尽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2,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3,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章法欠周主要是在不遵守章法、格律而随意作诗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大多数是对章法,格律不懂的诗人。
   
 目前很多网络界诗人所写诗词据我观察主要存在下面几种情况:一,写诗词不合格律,只求意境;二,写诗词合格律,但是却被格律束缚,难以写出好的诗词;三,写诗词合格律,不被格律束缚。第三种情况能入格律门又能跳出之外,不被格律束缚,可以说在诗词上有一定建树了,我就不多讲,下面主要讲下前面两种情况。
  一,写诗词不合格律,只求意境
  存在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1,是诗人根本不懂格律,对诗词纯粹属于门外汉;2,是诗人懂格律,但是写作之时若按格律写诗填词常常被格律困扰,跳不出格律的束缚,所以干脆不管格律,随意而做,只在意境在下功夫。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因为对诗词的兴趣爱好浓厚而去学跟着学写诗词,但是对于诗词却一点不懂,属于学写诗词最初级阶段。第二种,诗人对诗词已经学习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由于积累的知识有限(或是其它一些原因)在写作之时跳不出格律的束缚,所以只能一味寻求意境完美。
  二,写诗词合格律,但是却被格律束缚;难以写出好的诗词
  这种情况其实是与第一类的第二种懂格律,却不愿意被格律束缚的情况差不多,不同的是这种情况诗人虽然写的不好,但是还是在用格律写诗词,企图提高自己。
  以上的情况我相信很多人都如此。那么当你处在这种状况下时,是否想进一步提高自己呢?我告诉大家,方法有一个那就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所谓的格律章法技法等都是外在形式,只有我们的内涵丰富,肚里有了墨水,才有东西可写,才不会一写诗词就碰壁撞墙。很多诗人的诗词不合格律,只追求一味意境,还为自己找理由,其实这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当你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想想,如果我既符合格律,意境又好谁还会说你的闲话呢?大家都知道诗词以意境为上,格律次之。但是这个次之并不是把格律叫你扔掉。这是在意境与格律二者不同并容的时候以意境为上。而在实际中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佳磊我并不是为格律做辩护,也不是死守格律不放,只是想说明格律对于如何写好诗词起到很大的作用。纵观古人遗留下来的名篇,能上书的大都是要符合格律的,能让后人代代吟诵的也大多是符合格律的。这就说明格律在学诗过程中的重要。归根到一句话:要写好古诗词,必须要求格律,意境双轨并行。只有在遵守格律要求的前提下,写出意境优美,韵味绵长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否则只占一头的作品都可以说是欠缺不完美的。

    三、近体诗的八大禁忌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四、诗及诗的意境之浅见

 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之直观体现或感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当时的心情故事,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句结而余味未尽。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人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将境界分为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标志着传统的意境论的完成。诗词在意境上是同一道理。
     
 作诗,周佳磊认为,可以分以下六步:
     
 第一步:语言准确。不敢想像,对一件事(或物)的字面意思表达不完整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称其为呢?
    
   第二步:平仄合律。如果写格律诗,就一定要遵从格律诗的一般格式来写,即便是古风,也有其基本的诗韵;
    
 第三步:结构完好。如同一个人一样,要有头有脚、有内脏器官 ,对于诗而言,就要在起承转合四大要素上多下点功夫;
    
 第四步:炼句巧妙。所谓一字千金,便是如此道理,诗有诗韵诗魂,平铺直叙的文字堆砌,不叫诗,即使有简单的韵,也只能称其为打油诗而难登大雅之堂;
   
 第五步:见解独特。要通过诗句反应出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看法或感受、感观,不能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饭,毫无意义;
   
 第六步:寓意深远。要通过诗的字里行间,联想到或寓含到更深远的字面以外的东西。
     
  佳磊在红袖添香论坛交流并认识的一位诗人说,他作诗,有三味诗词原则,所谓三味 既指:
   新 ——体现时代气息,反对一味拟古;
   韵 ——追求优美意境,反对标语口号;
   趣 ——充满生活情趣,反对枯燥呆板。
   作诗,反对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所谓无病强说愁,对作诗而言,是要不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