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纲目》美容验方精选

 风的视觉 2016-01-19

《本草纲目》美容验方精选
编辑:风的视觉      

一,面斑

(雀斑,汗斑,黑斑等)

   面部色斑一般分为雀斑和黄褐斑

1.雀斑

  一种是遗传斑,大都是父母都有,在脸上分布很均匀的一些小点,象麻雀身上的斑点一样,颜色呈淡黄色。传统中医认为雀斑是因为人体的腠理因感受风邪而得。风邪客于腠理,腠理即肌肉组织,腠理空间因风邪客入而形成淤滞,气血运行障碍,色素沉着。这种斑因父母没有治疗会给儿女形成遗传。一般叫遗传斑。这种斑是从小就有的。

  还有一种雀斑是父母没有,自己后来就有了。斑点也是分部均匀的淡黄黄色小点,这种斑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风邪所致。这些斑往往在年龄增大后,随着机体内分泌的失调,颜色会变得越来越黑。

2.黄褐斑

主要是气血循环系统失调造成的,比如妊娠斑,晒斑,所谓的肝斑等都是黄褐斑。黄褐斑的分部成片状,颜色呈黄褐色,有的也是不规则的点状,黄褐斑与肝肾,心和肺,子宫都有关系,因为气血两大循环系统联通五脏六腑,所以黄褐斑的成因是循环系统问题。有的人误以为黄褐斑是太阳晒出来的,其实不全是。根本原因还是气血虚弱。气血旺盛就不会晒出来的。黄褐斑一般是后天形成的。所以又叫后天斑。 黄褐斑的治疗要以内调治疗为主,外用治疗为辅的方法来治疗。

【治斑验方】

1.面上黑子∶每夜以暖浆水洗面,以布揩赤,用白檀香磨汁涂之。(《外台秘要》)浆水:嘉谟曰∶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

【说明】1)黑子即雀斑。

2)粟米,即小米。气味咸,微寒,无毒。

3)白檀香为檀香科常绿小乔木檀香Santalum album L.的干燥木质心材。主产于东南亚、印度、澳洲,我国广东、广西、台湾亦有。四季均可采伐,以夏季采伐者佳。水洗后镑成片,或劈碎后入药。据《慧琳音义》记载,白檀香还有药用价值,能治热病。若外敷治疗,可以消炎去肿,调理肤质。延缓衰老,是我国古代时期治疗皮肤病的主要药材。

 

2.面多雀卵色∶苦酒渍术,日日拭之。极效。(《肘后方》)

【说明】1)苦酒即米醋。

2)术即白术。

 

3.面上雀斑∶三柰子、鹰粪、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匀,以乳汁调之,夜涂旦洗去。

【说明】1)三柰子即山柰的种子。时珍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

 

4.面上黑斑∶苍耳叶焙为末,食后米饮调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5.赤白汗斑∶苍耳嫩叶尖,和青盐擂烂,五、六月间擦之,五、七次效。(《摘玄方》)

 

6.面上雀斑∶黑牵牛末,鸡子清调,夜敷日洗。(《摘玄方》)

【说明】

1)鸡子清即鸡蛋清。

 

7.面上痱磊∶土瓜根捣末,浆水和匀。入夜别以浆水洗面涂药,旦复洗之。百日光彩射人,夫妻不相识也。曾用有效。(《肘后方》)

【说明】

1)痱磊,小肿。亦泛指疹样小粒块。

2)浆水:嘉谟曰∶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

 

8.面上紫块如钱大,或满面俱有。野大黄四两(取汁),穿山甲十片(烧存性),川椒末五钱,生姜四两取汁和研,生绢包擦。如干,入醋润湿。数次如初,累效。(《陆氏积德堂》)

 

9.少年面疱∶《圣惠方》∶用浮萍日挼盦之,并饮汁少许。《普济方》∶用紫背萍四两,防己一两,煎浓汁洗之。仍以萍于斑上热擦,日三、五次。物虽微末,其功甚大,不可小看。(《普济方》)。

 

10.面上黑子∶蒝荽煎汤,日日洗之。(《小说》)

【说明】:蒝荽即胡荽。

 

11.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12.雀卵面疱∶桃花、冬瓜仁研末等分,蜜调敷之。(《圣惠》)。

 

13.面上靥子∶七月七日午时,取生瓜叶(甜瓜)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逐枚拭靥,即灭去也。

【说明】

1)靥: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这里泛指面部浅色斑点。

 

14.面上点∶取白蜜和茯苓末涂之,七日便瘥也。(《孙真人食忌》)

 

15.雀斑面疱∶七月七日取露蜂子,于漆碗中水酒浸过,滤汁,调胡粉敷之。(《普济方》)

 

16.雀卵面斑∶鸬鹚骨烧研,入白芷末,猪脂和,夜涂旦洗。(《摘玄方》)

 

17.雀卵面疱∶鸡卵醋浸令坏,取出敷之。(《普济》)

 

18. 产妇面∶产妇面如雀卵色。以羊胆、猪胰、细辛等分,煎三沸。夜涂,旦以浆水洗之。(《录验》)

【说明】

1)浆水:嘉谟曰∶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

19. 面上雀斑∶蓖麻子仁、密陀僧、硫黄各一钱,为末。用羊髓和匀,夜夜敷之。(《摘玄方》)

20. 樱桃:枝【主治】雀卵斑 ,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和,日用洗面(时珍)。

21. 赤白清真斑。用白附子、硫磺,等分为末,加姜汁调稀,以匣蒂蘸搽。一天可搽数次。

【说明】

1)清真斑即汗斑,根据刘衡如等新校正本记为“赤白汗斑”。

2)匣蒂即茄蒂,根据刘衡如等新校正本记为“茄蒂”。

 

二,美白

  美白即给皮肤增白并令其有光泽。

 1.治人面黑令白方∶用真女菀为末。醋浆服一刀圭,日三服。十日大便黑;十八日如漆;二十一日全白便止,过此太白矣。年三十后不可服。忌五辛。葛洪《肘后方》

又《名医录》云∶宋兴国时,有女任氏色美,聘进士王公辅,不遂意,郁久面色渐黑。母家求医。一道人用女真散,酒下二钱,一日二服。数日面貌微白,一月如故。恳求其方,则用黄丹、女菀二物等分尔。据此,则葛氏之方,已试有验者矣。然则紫菀治手太阴血分,白菀手太阴气分药也。肺热则面紫黑,肺清则面白。三十岁以后则肺气渐减,不可复泄,故云不可服之也。

【说明】

1)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略。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一方寸匕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一刀圭差不多是一粒梧桐子那么大。

2)五辛: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一般是指葱、薤、蒜、韭、胡荽。

 

2.面上黑气∶半夏焙研,米醋调敷。不可见风,不计遍数,从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汤洗下,面莹如玉也。(《摘玄方》)

 

3.面黑令白∶栝蒌瓤三两,杏仁一两,猪胰一具。同研如膏。每夜涂之,令人光润,冬月不皴。(《圣济录》)

 

4.面黑令白∶天门冬曝干,同蜜捣作丸。日用洗面。(《圣济总录》)。天门冬、麦门冬(并去心)、玄参等分。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噙一丸,乃僧居寮所传方也。(齐德之《外科精义》)

 

5. 面黑令白∶冬瓜一个,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烂滤去滓,熬成膏,瓶收。每夜涂之。(《圣济总录》)冬瓜瓜练(瓤也)洗面澡身,去,令人悦泽白皙(时珍)。

 

6. 悦泽面容∶白瓜仁五两,桃花四两,白杨皮二两,为末。食后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欲白加瓜仁,欲红加桃花。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俱白。一方有橘皮,无杨皮。(《肘后方》)。

【说明】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7.延年去风,令人光润∶用桃仁五合去皮,用粳米饭浆同研,绞汁令尽,温温洗面极妙。

(《千金翼》)。

【说明】中药中1合(ge葛)=20ml

 

8.令面光华∶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鸡血,和涂面上。三、二日后脱下,则光华颜色也。(《圣济总录》)。

 

9.久服香身∶用大枣肉和桂心、白瓜仁、松树皮为丸,久服之。(《食疗本草》)。

 

10.祛风益颜∶真乳香二斤,白蜜三斤。瓷器合煎如饧。每旦服二匙。(《奇效方》)

【说明】饧即糖稀。

 

11.笃耨香:面黧 。同白附子、冬瓜子、白芨、石榴皮等分,为末,酒浸三日,洗面后敷之。久则面莹如玉(时珍)。

【说明】面黧:黧即黑里带黄的颜色,就是颜面部或周身皮肤出现黄褐、青紫,甚则灰黑色。

 

12. 面色不白∶白杨皮十八两,桃花一两,白瓜子仁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面及手足皆白。(《圣济总录》)

【说明】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13.服食变白,久服通血气,利五脏∶鸡桑嫩枝,阴干为末,蜜和作丸。每日酒服六十丸。(《圣惠方》)。

【说明】鸡桑嫩枝:即桑树的细条嫩枝。

 

14.面黑令白∶土蜂子未成头翅者,炒食,并以酒浸敷面。(《圣惠方》)

 

15.面上黑黯∶白僵蚕末,水和搽之。(《圣惠方》)

 

16.面色黧黑∶牡蛎粉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日一服。并炙其肉食之。

【说明】黧黑:黧即黑里带黄的颜色,就是颜面部或周身皮肤出现黄褐、青紫,甚则灰黑色。

 

17.面黑令白∶鸡子三枚,酒浸,密封四七日。每夜以白敷面,如雪白也。(《普济》)

涂面驻颜∶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留白,入金华胭脂及硵砂少许,纸封,与鸡抱之,俟别卵抱出,干以涂面。洗之不落,半年尚红也。(《普济》)

 

18.面粗丑黑,皮厚者∶猪胰五具,芜青子二两,杏仁一两,土瓜根一两,淳酒浸之。夜涂旦洗,老者少,黑者白,神验。(《肘后》)

 

19.面黑令白∶白羊乳三斤,羊胰三副,和捣。每夜洗净

 

20. 面黑皯疱∶羖羊胆、牛胆各一个,淳酒三升,煮三沸,夜夜涂之。(《肘后》)

【说明】羖羊:即黑色的公羊。

 

21. 丑陋∶治人面体黧黑,皮浓状丑。用羖羊胫骨为末,鸡子白和敷,旦以白粱米泔洗之。三日如素,神效。(《肘后》)

【说明】

1)黧黑:黧即黑里带黄的颜色,就是颜面部或周身皮肤出现黄褐、青紫,甚则灰黑色。

2)羖羊:即黑色的公羊。

 

 

 

三,痤疮

   痤疮古代称为粉滓,痤痱,粉刺,风刺,酒刺等,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1.粉滓面∶云母粉、杏仁等分。为末。黄牛乳拌,略蒸,夜涂旦洗。(《圣济录》)

  2.粉滓面∶白石脂六两,白蔹十二两。为末。鸡子白和,夜涂旦洗。(《圣济录》)

3.痤痱瘙痒∶井泉石(生)三两,寒水石( )四两,脑子半钱。为末扑之。(《圣济录》)

【说明】脑子

 

4.面上风刺∶黑牵牛酒浸三宿,为末。先以姜汁擦面,后用药涂之。(《摘玄方》)

5.面上粉刺:蠯子如米粉。黑牵牛末对入面脂药中,日日洗之。(《圣惠方》)

6.面生粉刺∶白蔹二分,杏仁半分,鸡屎白一分,为末。蜜和杂水拭面。(《肘后方》)

7.粉滓面∶沟渠小萍为末。日敷之。(《圣惠方》)。

8.面黑粉滓∶用李花、梨花、樱桃花、白蜀葵花、白莲花、红莲花、旋复花、秦椒各六两,桃花、木瓜花、丁香、沉香、青木香、钟乳粉各三两,珍珠、玉屑各二两,蜀水花一两,大豆末七合,为细末瓶收。每日盥,用洗手面,百日光洁如玉也。(《普济方》)。

【说明】七合

9.粉滓面 ∶杏花、桃花各一升,东流水浸七日。洗面三七遍,极妙。(《圣济总录》)。

 

10.面上粉刺,蠯子如米粉∶用桃花、丹砂各三两,为末。每服一钱,空心井水下,日三服。

十日知,二十日小盒饭出黑汁,面色莹白也。(《圣惠方》)。

 

11.面上风刺,妇人粉刺,并用桦皮散主之。桦皮(烧灰)四两,枳壳(去穣,烧)四两,荆芥穗二两,炙甘草半两,各为末,杏仁(水煮过,去皮、尖)二两(研泥烂),研匀。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疮疥甚者,日三服。(《和剂方》)。

 

12. 粉滓面∶令人面色好,用白僵蚕、黑牵牛、细辛等分,为末。如澡豆,日用之。(《斗门方》)

【说明】澡豆:是古代洗养皮肤的一种粉剂,以豆粉为主,配合各种药物制成。澡豆的主要功效,是使皮肤光滑润泽和预防皮肤疾患。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目前在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工艺。

 

13.面疮酒刺∶白丁香十粒,蜜一两浸,早夜点,久久自去。(《普济方》)

 

四,瘢痕

   瘢痕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

 

1.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圣济录》)

2.身面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为末,鸡子黄和敷。先以布拭干,勿见风,日三。十日,十年者亦灭。(《圣济录》)

3.面上瘢黡∶取铁扫帚(蠡实),地上自落叶,并子,煎汤频洗,数次自消。(《寿域神方》)

4.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为末。醋和,夜涂旦洗。(《救急方》)

5.面上∶白附子为末,卧时浆水洗面,以白蜜和涂纸上,贴之。久久自落。(《卫生易简方》)。《楚国先贤传》云∶孔休伤颊有瘢,王莽赐玉屑白附子香,与之消瘢。

6.灭诸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和酥敷之。(《总录》)。

7.身面瘢痕∶马齿苋汤日洗二次。(《圣惠方》)

8.消灭瘢痕∶以猪脂三斤,饲乌鸡一只,三日后取白矢,同白芷、当归各一两,煎十沸,去滓,入鹰矢白半两,调敷。(《外台》)

9.消灭瘢痕∶鸡子五七枚煮熟,取黄炒黑,拭涂,日三,久久自灭。(《圣惠方》)

10.灭痕∶《千金》∶用鹰屎白和人精敷,日三。《圣惠》∶用鹰屎二两,僵蚕一两半,为末,蜜和敷。《总录》∶用鹰屎白、白附子各一两,为末,醋和敷,日三五次,痕灭止。

11. 痘疮瘢痕∶羊胰二具,羊乳一升,甘草末二两,和匀涂之。明旦,以猪蹄汤洗去。(《千金方》)

12. 灭诸瘢痕∶大鼠一枚,以腊猪脂四升,煎至销尽,滤净,日涂三五次。先以布拭赤,避风。(《普济方》)

 

五,疣痣瘤赘

疣即扁平疣,是表皮的一种增生性皮肤病。可能是显性遗传,通常呈线状排列,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各种先天性、后天性黑素细胞痣等、皮脂腺痣等。医学上的“痣”是狭义的,又称痣细胞痣、色素痣、黑素细胞痣或普通获得性黑色素细胞痣,不包括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瘤赘这里是指生于体表的一类肿块状病变。是由瘀血、痰饮、浊气留结于组织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大都属于良性肿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

 

1.面黡黑痣∶以草划破,铜绿末敷之,三日勿洗水,自落。浓者,再上之。(《圣济录》)

2.身面疣目∶苦酒浸锻石,六、七日,取汁频滴之,自落。(《千金方》)

【说明】苦酒即米醋。药方见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黄芪芍桂苦酒汤。

 

3.面黡疣痣∶水调矿灰(石灰)一盏,好糯米全者,半插灰中,半在灰外,经宿米色变如水精。先以针微拨动,点少许于上,经半日汁出,剔去药,不得着水,二日而愈也。(《集玄方》)

 

4.疣痣瘤赘∶锻石一两,用桑灰淋汁熬成膏。刺破点之。(《普济方》)

 

5.身面疣目∶艾火灸三壮即除。(《圣惠方》)

 

6.身面黑痣∶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汁,铜器重汤煮成黑膏,以针微刺破点之,不过三次。

 

7.面黡痣点∶蔓菁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涂之。亦去面皱。(《圣惠方》)。

 

8.身面疣目∶杏仁烧黑研膏,擦破,日日涂之。(《千金方》)。

 

9.疣痣黑子∶巴豆一钱(锻石炒过),人言一钱,糯米五分(炒)。研点之。(《怪症方》)。

【说明】

1)人言:信石,中药名,即砒霜。因原产信州(今江西上饶),故有信石之名,后隐“信”为“人言”。

10.面上痣疵∶寒食前后,取桑条,烧灰,淋汁,入锻石熬膏,以自己唾调点之,自落也。(《皆效方》)。

【说明】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11.身面疣目∶以猪脂揩之,令血出少许,神验不可加。(《千金》)

 

12.身面疣目∶牛口涎频涂之,自落。(《千金》)

 

七,面鼻痒疮

    疮疡:广义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疮疡,这里主要是指发生在面部皮肤的疾患。

 

1.面上恶疮五色者∶盐汤浸绵拓疮上,五、六度即瘥。(《药性论》)

【说明】拓:这里读ta,即平展敷在疮上。

 

2.妇人面疮,名粉花疮∶以定粉五钱,菜子油调泥碗内,用艾一、二团,烧烟熏之,候烟尽。

【说明】

1)粉花疮:即现代的接触性皮炎。是指人体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或粘膜上因过敏或强烈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多数急性发作,如反复接触,可演变成慢性。

2)定粉即粉锡。时珍曰∶铅、锡一类也,古人名铅为黑锡,故名粉锡。

 

3.面疱鼻渣∶马蔺子花,杵敷之佳。(《肘后方》)

4.面上疱疮∶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两。为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说明】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5.肺风面疮起白屑,或微有赤疮∶用蓖麻子仁四十九粒,白果、胶枣各三粒,瓦松三钱,肥皂一个,捣为丸。洗面用之良。

6. 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卫生易简方》)

7.女人面∶用李核仁去皮细研,以鸡子白和如稀饧涂之。至旦以浆水洗去,后涂胡粉。

不过五、六日效。忌见风。(崔元亮《海上方》)。

【说明】

1)鸡子白即鸡蛋清。

2)饧即糖稀。

3)浆水:嘉谟曰∶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

       

8.面上皯疱∶杏仁去皮,捣和鸡子白。夜涂之,旦以暖酒洗去。(孟诜《食疗》)。

 

9.两颊赤痒,其状如痱,名头面风。以杏仁频频揩之。内服消风散。(《证治要诀》)。

 

10.面上风疮∶枇杷叶、栀子仁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本事》)

 

11.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邵氏《经验方》)

 

12.面疮疱 ∶乌蛇肉二两,烧灰,腊猪脂调敷。(《圣惠》)

 

13.面生疱疮∶鸡子,以三岁苦酒浸之三宿,待软,取白涂之。(《肘后》)

【说明】苦酒即米醋。药方见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黄芪芍桂苦酒汤。

 

14. 面上风疮∶鹿角尖磨酒涂之。(《圣惠》)

 

八,面霜

1. 蘼芜花 :入面脂用(时珍)。《广志》云∶蘼芜香草,可藏衣中。

 

2. 落葵子:悦泽人面(《别录》)。可作面脂(苏颂)。诜曰∶取子蒸过,烈日中曝干,去皮,取仁细研,和白蜜涂面,鲜华立见)。

 

3.(柚子)花 【主治】蒸麻油作香泽面脂,长发润燥(时珍)。

 

4. 老人面药,令面光泽∶用母猪蹄一具,煮浆如胶。夜以涂面,晓则洗去。(《千金翼》)

 

5. 朱砂:面上皯∶鸡子一枚(去黄),朱砂末一两。入鸡子内封固,入白伏雌下,抱至雏出,取涂面即去。不过五度,面白如玉。此乃陈朝张贵妃常用方,出《西王母枕中方》。(《外台秘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